工行app转账限额:白鹿洞的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7:03
准确才好

白鹿洞
bái lù dòng
基本解释
洞名。在 江西省 星子县 北 庐山 五老峰 下。 唐 贞元 中 李渤 与兄 涉 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唐 王建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君》诗:“君家 白鹿洞 ,闻道亦生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白鹿洞 在 庐山 之阳,常聚生徒数百人。”

白鹿洞座落在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靠北的称后屏山,向西的称左翼山,朝南的称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白鹿洞本无洞,因山石环天然气似洞形,故名之为洞。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处“建学置田”,正式称之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之始,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

北宋初年,各地设置书院,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从此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今日白鹿洞书院形成了以礼对殿为中心,有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阁、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众多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吕柟撰《新辟白鹿洞记》。吕认为:“夫白鹿书院之有洞,犹吾儒之经记也”。“有事白鹿洞者,不修其洞而为游览诸奇者,致则何异于学者驰鹬于训诂辞章而忘其经之正哉?”嘉靖十四年(1935)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他提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他又提到:“嘉靖庚寅春,郡守王玉溪,改筑是洞于书院明伦堂后”,他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内”,鹿作“攸伏厥状”,他认为这样可以游观于斯者,因废以知洞,因洞以斯古”。这样可以先哲之遗迹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参议葛寅亮看见洞中白鹿,问诸生开洞和置鹿之原委,葛寅亮认为洞不应开,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二米深处发现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清代光绪九年(1883)南康知府刘锡鸣提到,石鹿在“咸丰六年(1856)兵燹以后,石鹿亦弗存,而董事者以木为之”。“今春余权斯邦,往来书院,恭行典礼,见鹿身损坏,置之洞旁,深为感叹,爱命石工复凿一鹿安奉洞中,以徽其实,用垂永久”。他这里提到的“石鹿亦弗存”的石鹿,应为以后再刻制的,而非嘉靖石鹿了。
洞中现置放明代嘉靖年间的跪式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为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石鹿后有清顺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洞正壁有嘉靖十年(1571)开州王溱所书《鹿洞记》。左右两壁有王凤池所书的石刻残碑。
洞为花冈岩砌,呈卷拱形,高4.00米,宽4.15米,深6.35米。
鹿洞前为一坪地,以花冈岩石和卵石铺地。左右花坛中种植桂花树。从鹿洞右侧有花冈岩石级登思贤台。

白鹿洞座落在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靠北的称后屏山,向西的称左翼山,朝南的称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白鹿洞本无洞,因山石环天然气似洞形,故名之为洞。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处“建学置田”,正式称之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之始,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

北宋初年,各地设置书院,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从此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今日白鹿洞书院形成了以礼对殿为中心,有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阁、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众多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

白鹿洞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并撰写《新辟石洞告后土文》,吕柟撰《新辟白鹿洞记》。吕认为:“夫白鹿书院之有洞,犹吾儒之经记也”。“有事白鹿洞者,不修其洞而为游览诸奇者,致则何异于学者驰鹬于训诂辞章而忘其经之正哉?”嘉靖十四年(1935)南康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作《石鹿记》。他提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是诚有名而无实也。”他又提到:“嘉靖庚寅春,郡守王玉溪,改筑是洞于书院明伦堂后”,他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内”,鹿作“攸伏厥状”,他认为这样可以游观于斯者,因废以知洞,因洞以斯古”。这样可以先哲之遗迹不泯,而后人之景仰愈久而愈切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参议葛寅亮看见洞中白鹿,问诸生开洞和置鹿之原委,葛寅亮认为洞不应开,鹿更不应琢,遂将石鹿埋入地下。直至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约二米深处发现石鹿,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清代光绪九年(1883)南康知府刘锡鸣提到,石鹿在“咸丰六年(1856)兵燹以后,石鹿亦弗存,而董事者以木为之”。“今春余权斯邦,往来书院,恭行典礼,见鹿身损坏,置之洞旁,深为感叹,爱命石工复凿一鹿安奉洞中,以徽其实,用垂永久”。他这里提到的“石鹿亦弗存”的石鹿,应为以后再刻制的,而非嘉靖石鹿了。
洞中现置放明代嘉靖年间的跪式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刀法简练,为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石鹿后有清顺治十一年(1672)白鹿洞山长熊维典撰《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洞正壁有嘉靖十年(1571)开州王溱所书《鹿洞记》。左右两壁有王凤池所书的石刻残碑。
洞为花冈岩砌,呈卷拱形,高4.00米,宽4.15米,深6.35米。
鹿洞前为一坪地,以花冈岩石和卵石铺地。左右花坛中种植桂花树。从鹿洞右侧有花冈岩石级登思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