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人传日向花火h本子:我想找一篇 我与僧人的访谈录 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47:34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我始终记得电影《少林寺》的这句开场白,也一直惊异于自己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时间毕竟已经过去得太久,应该是80年代初,我刚上小学,或许是个夏天,我们所有的孩子像潮水一样涌到电影院,看那场奠定我们这些70年代出生之人价值观的电影。武术、古刹、隋末的动荡……这些陌生的涉猎令我瞳孔放大;无名的英雄、洁净的爱情……陡然席卷着年轻空洞的心;少林寺——更是从此深深植根于我的脑海,成为我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无论时光怎样荏苒,只要轻轻说一声“少林寺”,我依然会血脉喷张。

在永信方丈轻轻缓缓的语气中,我仿佛走入了少林寺如烟的往事之中。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当时天竺高僧跋陀经西域到北魏,深受魏孝文帝的崇信。太和十九年北魏迁都洛阳后,文帝特地按照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的喜好,为他在少室山麓建造少林寺。

“所以实际上少林寺早期是中国政府设立的一个译经场所,当时这里聚集了国内外一批高僧译经传法,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现在的甘露台就是当年众高僧译经的场所。”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他在青少年时便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他在29岁出家修行,据说是在菩提树下7天7夜体悟生命,得道成佛。

公元前二年,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禅宗的产生便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

南朝刘宋末年,南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在少林寺一带收徒授法。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首创禅宗。达摩被称为“禅宗初祖”,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从唐末到北宋,中国寺院几乎无寺不禅,进一步奠定和稳固了少林寺显赫的历史地位。

元代少林寺僧多地广,蒙古统治者为了利用宗教统治中原,不遗余力地大力推崇佛教,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由此达到了空前昌盛。福裕禅师入主少林后,扩大了主持和名僧的赐封制度,也确定了少林寺的家风规矩。

在经历了元明两朝的鼎盛之后,少林寺从明末清初走向衰落,一直延续到连年战乱的民国。即使如此,少林寺从建寺到现在,历史没有间断,传承没有间断,这从少林寺现存的珍贵碑刻和大量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林寺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1982年,香港中原影业公司根据唐代“十三和尚救唐王”的故事在少林寺实地拍摄电影《少林寺》。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掀起了少林武术的空前热潮,少林寺的旅游浪潮也持续高涨,一直延续至今。

“少林寺广博的知名度和显赫的地位并不是一代僧人两代僧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的。”

〔禅拳合一〕

无论是在提到少林寺显赫历史的时候,还是在讲述少林功夫的时候,永信方丈常常提到一个字:“禅”。

而究竟什么才是禅?

是绝尘真彼岸,抚景芙虚舟的超脱?

是上方千境寂,初祖一灯燃的寂静?

是浮屠空在眼,何处求如来的冥思?

是五叶灯前度,三花顶上飞的顿悟?

永信淡然一笑:“问到禅时,人们一般都这样解释:禅,是梵文Dhyāna音译禅那的缩写,意为静虑。”

什么又是“静虑”呢?

“一般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搬出《瑜伽地师论》里的一句话: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曰静虑。”

其实,要把“什么是禅”表达清楚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想悟禅,就必须亲自去感受。
谈禅的人,从古至今难计其数。只看中国古代禅宗典籍,便卷帙浩繁,卷数以千万计,字数粗略估计也达三千多万。可是禅宗的根本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的高僧禅师在参禅时完全脱离语言、文字的轨道,很多人认为,如果能够用“语言”“文字”来说“禅”,就不是“禅”。

“我也一直努力把禅做一个通俗化的解释,其实简单说,禅就是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把念头集中到一个地方,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能力。在培养这种新能力的过程中,又伴随着一种有异于日常的新感受,或者说是新体验。”

“我是在80年代初最早提出‘武术禅’的,这个提法有当时的历史原因。当时,由于少林寺周边旅游开发的不规范以及少林寺地区四处林立的武馆武校,佛教界对少林武术、对少林寺有一些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修禅’。一般来讲,参禅的人不懂武术,练武的人不懂参禅,真正能够既懂武术又懂参禅的人才是少林寺的人。我们认为只有禅与武的结合,才能使少林武术达到一种最高境界。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名闻天下,但我总觉得大家对少林武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所以把少林武术称为‘武术禅’,希望有助于人们对少林武术的理解。”

“武术禅”就是提供一个人可以亲身去做,最终“见性成佛”的参禅路径。“少林武术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动作、套路,这些只是少林武术的外表。少林武术的核心是功夫。一招一势的动作、简单的套路,只是获得功夫的阶梯。”

虽然“武术禅”这三个字是由永信方丈最先提出来的,但少林武术的参禅化过程,却是伴随着少林寺的整个历史。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武术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结合在一起,少林武术中的武,已经参禅化了。这是少林武术与别的派系武术最大的也是本质的不同。

经过永信方丈的努力,到了90年代初,“武术禅”这个提法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

〔少林武术〕

在这个异常干燥的7月,我和我单薄的青春狭路相逢,打了个照面。那些曾经以为会永久留存的钟爱会在我们的念念不忘中逐渐遗忘,当有一天在恰好的时空中重新想起时,心头不知是失而复得的珍惜,还是浓重的失落。

在那个晚上,源于我记忆深处的对于少林武术的神往与痴迷重又涤荡出层层涟漪。
少林武术是中国最大的武术流派,博大精深,风格独特。

永信方丈说:“我刚进少林寺的时候是以练武为主的,我也练过很多少林武术的套路,后来忙于事务练得少一些了,但是对少林武术的理解和套路的掌握自认为还是不错的。”

“少林武术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于少林武术的起源,通常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少林武术是达摩创造,有《易筋经》及《罗汉十八手》为证。后来有人觉得达摩传《易筋经》有些可疑,因为《易筋经》具有更多的道家气息,而少有佛意,于是有了第二种说法,认为少林寺武术起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书上记载:跋陀有一天经过洛阳天街看到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站在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踢500下很惊奇,就把他收为弟子,取法名慧光。跋陀另一个弟子名僧稠,刚出家时,身体瘦弱,经常受到别人欺侮,于是刻苦练武,功夫大长,‘筋骨强劲,拳捷骁武’。慧光和僧稠比达摩要早二三十年,所以少林武术的源头,应该是慧光和僧稠。

其实,少林武术的源头,应该是少林地区古老的好武习俗和传统。在有着这样一个好武习俗和传统的地方建寺,寺里的僧人经课之余,舞舞拳、棍实际上是一种入乡随俗罢了。比如说,北京的僧人善于讲经说法,广东的僧人多喝几碗茶,这也是入乡随俗的表现。至于慧光踢500下毽子,僧稠练成“拳捷骁武”和《易筋经》的流传,都表明了这种古老的习俗和传统,以及这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对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少林寺僧人由于僧人生活的特殊性拥有习武的优越性,再加上历史事件的影响,使古老的少林地区武术得到发展完整,发扬光大。“天下功夫出少林”,这是人们对少林武术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上千年来少林寺僧人和少林地区群众努力于少林武术,为中华武术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

“武术最初引入少林寺,目的就是为了护寺,用我们出家人的话来说,是护法。但在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又成了弘法的有力工具,所谓‘拳以寺名,寺以拳显’。并且,随着少林寺禅宗思想的发展,修持法门的更加灵活性和多样化,少林武术便进一步成为修持法门。反过来,正因为少林武术已成为一种佛教修持法门,高境界的少林武术才显得变幻莫测,神秘高妙。所以,少林武术与普通武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亦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因为佛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同、佛教生活的追求目标与世俗生活的追求目标不一样造成的。”

“‘一禅一拳’是少林寺的两大优势。在继承禅宗的参禅修行以外,少林寺也一直很重视少林武术的传承。“我们不能把武术简单量化,因为它不是一个西方体育竞技项目。我们不能看到西方国家经济发达了,生活条件相对高,就盲目仿效。传统武术中很多珍贵的东西已经遗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实在可惜。”

“少林寺一直试图找寻一条振兴传统武术的路子。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年之际我们举行了一次少林功夫国际研讨会,邀请了一百多名专家,收到了一百多篇论文和文章,编订了一本文集。这次研讨会对少林武术史的挖掘整理,对少林寺武术文化包括少林寺武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做了很深入地探讨。”

“中国武术是历史老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馈赠,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祖宗们心血凝结而成,不是短期的商业炒作行为所能达到的,所以,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它。体育竞技比赛,只是武术的‘小道’;重视文化功能,才是武术的‘大道’。”

〔少林功夫〕

我的双眼被投射进千年大殿的光线刺痛,在倾斜的缕缕线中,我看到了无数的尘埃在起舞。那是一种冷静的狂欢,一种荒凉的温暖。

在大殿漆黑的彼岸,僧人在苦练神功,脚踏出深坑,扑簌簌滚落下汗珠。

深山谷里,可否埋藏着那本传说中的武功秘籍?

菩提树下,人影掩映,月光如水。

永信方丈善于用朴素简单的语言解释深奥的佛理:“佛教讲无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讲变化,世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世上的事物在变化,人的认识也在变化。即使事物相对不变,如果我们的认识提高了,那么,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水平也提高了,事物就会以更丰富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少林功夫的认识,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少林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就记载了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这种技术层面和专业角度认识少林功夫,我们通常称之为少林武术。随着我们认识的提高,人生阅历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特别是去年下半年我们启动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我们越来越觉得‘少林武术’一词无法包涵少林寺一千五百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宗教文化价值。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及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意见,重新形成‘少林功夫’这一提法。”

“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作“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入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僧人习武是一种修行。

永信方丈介绍,少林功夫是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和禅宗文化最为通俗、传播最广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信仰为核心,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充分体现禅宗智慧的传统佛教文化体系。少林功夫源于佛教神力信仰。出家修行,就是为了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自己,追求超常的智慧,追求超常的神力。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之一。 少林功夫的特质,就在于它是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少林功夫深厚的信仰内涵,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区别所在。

〔又见少林〕

心中的少林寺,应该五峰屏簇禅庵小,应该是禽鸟阵阵传梵音。

然而四年前,当我置身于少林寺中,旅游商贩的叫卖声、武馆武校学生的练功声尖锐地穿越千年寺门,在大殿上空盘旋不走。即使心中再想沉淀浮躁,也无法摆脱耳边的喧嚣。

淡淡的失望。

故地重游,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大规模的拆迁,再见少林寺,居然终于暗合了我心中“深山藏古刹,碧溪锁少林”的最初想象。

在北京便听说了少林寺周围大规模拆迁的消息。

据说,被触及了个人利益者对永信方丈“围追堵截”;据说,永信方丈人在登封电话遥控,了解寺内情况,确定应变方法;据说,永信方丈调动武僧团,喝道:“保住大殿!”

当我把这些“据说”的消息对永信方丈说了以后,他哈哈大笑。

永信方丈介绍少林寺过去没有居民,光绪三年,河南曾经遭遇一次罕见的自然灾害,因为当时少林寺院有比较充足的粮食储存,少林僧人开仓对外赊粥,于是四面八方无法度日的穷困人家便聚集到少林寺附近。同时,少林寺相对祥和安全,又可以躲避兵荒马乱。自然灾害过后,一部分一无所有失去生活能力的穷人便留了下来帮助少林寺僧人种地。

土改时,根据国家土改政策,少林寺当时剩下14个僧人,分了28亩土地,寺院的土地大部分给当地没有田地的农民。到了1962年,这些房子就明确规定归老百姓所有了。

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少林寺当地居民开始办武馆、开饭店、卖纪念品,个人的收入随之增多。过去的茅草房推倒,盖成砖房;过去的平房推倒,盖起了楼房。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少林寺两平方公里以内,建筑面积居然超过四十多万平米。

到了90年代,虽然省政府、市政府、旅游、文物、宗教、立法等很多相关部门多次下文不允许任意乱建违法建筑,但是由于工作过程中的执法不严和相互扯皮,非法乱建依然没能止住。建建拆拆、拆拆建建,反复了三四次。

永信方丈说:“这次算是大动作了。我们必须优化少林寺环境。”

少林寺已经委托北京清华大学完成少林寺整体环境规划书。到目前为止,已经拆迁了少林寺周围民房近10万平方米,迁走了武校40多家,商户1000多户。到今年底,少林口以内30万平方米,将全部拆迁完毕。

究竟是什么促使永信方丈的义无返顾呢?

“少林寺是僧人的清修之地,可这几年,少林寺就像一个大市场。国内外的友人有很多慕名而来后都大加失望,我们也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各种批评。作为少林寺的方丈,改变少林寺的现状是我的责任。当然,也有一定的压力。我提出了净化少林寺环境的方案,力争恢复少林寺的历史原貌。1500年来,少林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环境治理不好,贡献也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持续这样,那么下一个1500年以后,我们对后人怎么交待?”

从旅游的角度看,少林寺在旅游鼎盛时期每年最多的时候游客达到300万,环境恶劣后只有几十万,不到百万,这种旅游萎缩对整个地区、社会和国家都是损失。

“所以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都要下大力搞好拆迁。虽然这样有可能会暂时伤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是有利于将来的长远利益。”

实际上这次的拆迁政策非常优惠,按照建筑面积赔偿,居民将迁至登封县城旁边,无论是居住面积还是居住环境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政府还考虑到居民今后几十年的生活,按现在人口和人口的发展比例,每年给每人3000人民币的补助,补助持续30年,这无疑使拆迁居民没有了后顾之忧。

关于武馆武校,从少林寺地区搬走后,也将由当地政府协调土地,实行最优惠和最好的土地政策协调。很多少林寺周边地区的武术馆校档次不高,缺乏整体规划,通过这次拆迁可以使他们获得走向规范的机遇。“比如塔沟武校,整整800多亩地,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建成一个高标准的武校,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

这个下午,忙忙碌碌的永信方丈一任手中的手机一直振动,耐心地向我一一诉说着少林寺的历史和现在,他说他想干的事很多,他需要干的事很多,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将少林寺建成国际名寺。

从去年开始,少林寺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少林寺建筑塔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功夫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这两个项目都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候选项目,申报工作非常顺利。永信方丈说少林功夫申报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好机会,一旦申报成功,少林寺僧人练武的自身价值就会更加提高,会更加受人尊重,这对少林功夫的继承振兴都有意义。

“我们没有搞大规模的推广工作,大量的复制可能使原本丰厚的少林功夫简单化、会使原本深奥的少林功夫表面化,质量降低,这样并不利于少林寺文化的保护。我们的申报只是局限在少林寺这个相对小的文化区域空间内,僧人还是希望与世无争。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说过,少林寺就像长城一样,它代表的是一种和平,推崇的是和为贵的精神。”
我的眼中,少林再现。那是铺展了一整个天地的色彩,是金字,是红墙,是绿树,是僧人黄色的袈裟;那是流淌了千年的光影,是脚下一路的细碎的光斑,是斑驳寺墙上树影依稀。

少林,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情结,纠结在人们心头,奔涌在血脉之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少林寺,或清澈神圣,或神秘高远。
你可曾听到少林寺响彻了千年的梵音,那是僧人练功时内力浑厚的巨吼……

1,什么是禅???
===========
什么又不是禅???

2,武术禅???
========
马术禅、......这不是标新立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