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彼岸花:谁知道汉代乐府民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02:38

汉代乐府民歌
--------------------------------------------------------------------------------

乐府的概况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
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
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
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
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也设有专
门的乐府机构。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
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朝廷典
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
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
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
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
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
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
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
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
乐府机构所采集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
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
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
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相和”
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
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具
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
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过去习惯把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归
为东汉之作,根据并不充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说得笼统些。

乐府的概况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
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
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
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
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也设有专
门的乐府机构。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
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朝廷典
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
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
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
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
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
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
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
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
乐府机构所采集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
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
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
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相和”
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
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具
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
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过去习惯把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归
为东汉之作,根据并不充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说得笼统些。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

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风思],

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

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

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

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

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

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

人洁白 , 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

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

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

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饣甫]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

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

久居。”

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

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言办饭,大嫂言

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

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

月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纝纝二字均去掉糸]。冬无复襦,

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

归,当兴校计。”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 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 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乌生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口昔]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

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口昔]我!

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

石间,[口昔]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可通?白鹿乃在上

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白鹿脯。[口昔]我!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

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钩尚得鲤鱼口。[口昔]我!

人民生各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疋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 堂上启阿母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 始而未为久
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 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
阿母得闻之 槌床便大怒 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
吾已失恩意 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 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 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 以此下心意 慎勿违我语

新妇谓府吏 勿复重纷纭 往昔初阳岁 谢家来贵门
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 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来还
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 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 物物各具异 种种在其中
人贱物亦鄙 不足迎后人 留待作遣施 于今无会因
时时为安慰 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上堂谢阿母 母听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币多 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 小姑始扶床
今日被驱遣 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 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 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后
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通口 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
誓不相隔卿 且暂还家去 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 感君区区怀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 阿母大拊掌 不图子自归
十三教汝织 十四能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知礼仪
十七遣汝嫁 谓言无誓违 汝今何罪过 不迎而自归
兰芝怼阿母 儿实无罪过 阿母大悲摧

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 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叮咛 结誓不别离
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 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阿母白媒人 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 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

媒人去数日 寻遣丞请还 说有兰家女 丞籍有宦官
云有第五郎 娇逸未有婚 遣丞为媒人 主簿通语言
直说太守家 有此令郎君 既欲结大义 故遣来贵门
阿母谢媒人 女子先有誓 老姆岂敢言

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计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
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 谢家事夫君 中道还兄门
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约 后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 诺诺复尔尔 还部白府君 下官奉使命
言谈大有缘 府君得闻之 心中大欢喜 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 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日 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 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缕鞍 斋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疋
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

阿母谓阿女 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 手巾掩口啼 泪落便如泻
移我琉璃榻 出置前厅下 左手持刀尺 右手执绫罗
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暗暗日欲暝 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 未至二三里 摧藏马悲哀
新妇识马声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 嗟叹使心伤 自君别我后 人事不可量
果不如先愿 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以我应他人 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 贺君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韧 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
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执手分道去 各各还家门 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论
念与世间辞 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 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 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 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 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 命如南山石 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 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 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 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 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 长叹空房中 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
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 新妇入青庐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 合葬华山傍 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 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 寡妇起彷徨
多谢后世人 戒之慎勿忘

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鱼与],相教

慎出入。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意思 诗意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乐府的概况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
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
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
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宋元以后,“
--------------------------------------------------------------------------------

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2.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意思 诗意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
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
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也设有专
门的乐府机构。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
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朝廷典
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
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
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
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
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
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
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
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
乐府机构所采集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
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
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
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相和”
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
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具
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
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过去习惯把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归
为东汉之作,根据并不充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说得笼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