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门卫老董之续写11:鹦鹉吃完米后,为什么老蹭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41:20
要多的!

答:这叫做“鹦鹉的啄食行为”,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啄的锋利度;此外也有助于锻炼头部肌肉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觅食;再者就是有些食物碎屑并没有彻底进入胃,吞咽的动作本能地会激发鹦鹉的啄食反应。
由于这是禽类的共性,我们拿鸡得啄食行为来说明。
关于啄食原因的几种假说

Blokhuis(1986)认为啄羽与蛋鸡的寻食行为有关。这种假说基于家禽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在地面上的啄食和搔抓行为(Savory 1995)。当鸡只所处的环境缺少鸡只寻食的物质(稻草、木屑、沙子、泥煤块等)会加剧啄羽的发生。在现代集约化的生产条件下,鸡大多自由采食,自身营养需要很快就得到满足,这样鸡只花费在采食上的时间就相对减少,剩余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加之笼内环境单调,寻食行为得不到满足和展现,导致产生异常行为,啄击的目标发生转变,开始啄其它的鸡。这种假设已经被饲养在缺少各种啄食物质和饲养在各种类型的垫草的两种环境条件下的鸡只啄羽情况的对比实验所证实(Ellethey et al.2001;Huber-Eicher和Wechsler,1998)。

Vestergaard和Lisborg(1993)认为啄羽的形成与沙浴行为有关。尤其当鸡表现出沙浴欲望时,而鸡只所处的环境单调,沙浴行为得不到满足和展现,这样导致啄羽行为增加。Norgaard-Nielsen(1997)的实验表明,没有提供沙子的鸡只的啄羽行为明显高于提供沙子的鸡只。

啄羽另一种可能的假说认为啄羽是由于社会因素而不是变异的行为。Cloutier et al.(2000)认为啄羽不是与贫瘠的环境有关,而是与鸡只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把具有啄羽行为的一些鸡只引入4周龄的鸡群中,发现导致整个鸡群的啄羽程度显著提高,(Zeltneret al.2000)有报道说在很早的生理阶段鸡只就有啄羽现象,甚至刚出生后的第一天,这时啄食和沙浴行为机制还没有发育成型(Riedestra和Groothuis,2002)。可见啄羽的这种产生机制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

McKeegan和Savory(1999)认为啄羽的另一种解释是长期吞食羽毛所致,地面上的许多掉落的羽毛会导致一些鸡只吞食羽毛,当地面上没有合适的羽毛供其啄食时,鸡只就会对别的鸡只身体上的羽毛感兴趣,导致啄羽的发生。

3 产生啄羽的各种因素

啄羽被认为是多因子问题(Hughes和Duncan 1972;Blokhuris,1989)。国外关于蛋鸡啄羽原因的研究主要从环境和营养的角度进行。目前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光照强度、食物组成、饲养密度、群体大小以及荷尔蒙激素等变化都会影响啄羽的发生。

3.1 环境因素

丰富环境的程序涉及增加禽舍环境的复杂性和有价值的刺激,通过引入明显的可操作的物体,各种食物和声音也可应用(jones,1996)。环境丰富的几方面益处在雏鸡和成年鸡上被报道,这些包括减少恐惧、啄羽和死亡率、提高脚和羽毛状况、增加生长速度和食物吸收率(Jones和Waddington,1992;Gvaryahu,et al.1994;Jones,1996,Huber-Eicher和Wechsler,1991)。已经证明一些丰富装置能够使啄羽从其他鸡只上转移(Brasstad,1990;Gvaryahu et al 1994)。
http://e-nw.shac.gov.cn/wmfw/hwzc/hwkj/t20060214_146145.htm

在鸟类中,成鸟捕食成功的机会总是大于它们的幼鸟,由于幼鸟到羽毛丰满时已长到和成鸟一样大小,因此捕食成功率的这种差异只能归之于经验和同大小无关的其他因素。在个别情况下,幼鸟要依赖成鸟喂养达一年之久。但以多毛类蠕虫为食鸟类,其幼鸟只需成鸟喂养6~7周便可独立觅食了。从空中潜入水中捕鱼的大燕鸥,双亲喂幼期长达半年之久。但打开封壳和捕鱼这样难度较大的取自活动,一般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显然,这些年轻的个体必须花费比双亲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还有人发现,年轻的海鸥是混在成鸟的鸟群中捕食的,它们通过观察成鸟的取食技巧,不断改进自己取食成功的机会,因此,到隆冬季节它们就能完全独立取食而不再需要从双亲那里获得食物了。这种观察学习的能力常常用以解释动物觅食效率的改进和提高。行为生态学家借助于动物标记法所进行的研究,证明在取食难度较大的动物中,不同年龄个体的觅食效率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觅食效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2960.htm
清晨天色微亮,薄雾初起,凉风徐吹,村外田旁刺竹丛离地约 2公尺的侧枝上,正停栖著一只体型中等,脸蒙黑带,状甚魁梧,且精神饱满的棕背伯劳(图1)。它全神贯注地注视周围环境的动静,突然兴奋地鸣叫起来,粗哑而急促的嘎嘎叫声,划破天空,穿过雾气,深入村里的每一角落,似乎在唤醒睡梦中的村民。笔者静静地站在离棕背伯劳约10公尺远的屋檐下,不用望远镜便能清楚地观察棕背伯劳的一举一动。

棕背伯劳所停栖之处,四周是开阔的农地,秧苗刚插播不久,约10公分高。隔邻的一块田是杂草丛生的废耕地。棕背伯劳停在刺竹侧枝上,视野辽阔,四下有任何风吹草动,均逃不过它锐利的眼睛。它悠闲地用喙梳理羽毛,然后抬头观望一下。突然间身体向下俯冲至地面,再飞上枝头时,嘴里已夹住一只蜥蜴。蜥蜴的后颈被棕背伯劳的上下喙如钳子般夹住,四肢在空中正努力的伸展与挣扎,但因无著力点,显然挣脱不了。棕背伯劳逮住蜥蜴之后,似乎并不急於吃下,站在竹枝上停立一会儿,身体向左移动几公分,再将蜥蜴插在刺竹的刺尖上(图2),然后慢慢地啄食蜥蜴的头、脑、内脏和四肢。显然地,这是一顿丰盛且富营养的早餐。

图1.停栖於刺竹侧枝上的棕背伯劳

图2.棕背伯劳捕获一只蜥蜴,将之插在刺竹的刺尖上,再慢慢啄食。

鸟类的觅食方式,因身体的结构、运动的机制、栖息的环境等差异,各有其不同与巧妙的觅食行为。例如隼类追捕空中飞行的鸟类;燕子张开嘴捕捞飞行中的昆虫;啄木鸟搜寻树干裂缝里的虫卵;鱼鹰扑入水中用爪捕鱼;鸬鹚在水中用嘴捕鱼。这些鸟类是以主动追击为觅食策略,伯劳的觅食策略是伺机而动,其捕得的食物,如一时找不到刺尖可插,也会将其夹在叉枝之间(图3),以待日后食用。但这种储存食物的行为,只是暂时性的,并不刻意隐藏。这种情形与某些鸟类将食物隐藏留存,等待冬季食物短缺时再取用的目的不同。 伯劳是独来独往的食肉性鸟类,食物包括大型的昆虫如蚱蜢、蝗虫、甲虫和小型的脊椎动物如鼠类、小鸟、小蛇、蜥蜴、青蛙等。它在搜捕食物飞上树枝时,若嘴里所叼的食物过重 ,会在空中将食物转移至脚,用脚爪代替捉握。如果吃下的食物中有一些不易消化的东西如骨骼、毛皮、羽毛等,则会形成食团自嘴里反吐出来。
伯劳的嘴短而强壮有力,上嘴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钩,能很牢靠地捉住动物,使其不易自嘴里脱逃,脚短而强健,是雀形目中的猛禽。但在鸟类的分类上并不属於猛禽类。真正被称为猛禽者,一般指日行性的鹫鹰类和夜行性的鸱鴞类,它们的体型大,都有钩嘴利爪的特徵。台湾的伯劳有棕背伯劳、红尾伯劳、虎纹伯劳、牛头伯劳和楔尾伯劳等5种,但除棕背伯劳是土生土长的留鸟外,其余都是候鸟。9月正是红尾伯劳大量过境台湾的季节,读者们若有兴趣观看伯劳的觅食行为,何不到野外走一趟,瞧一瞧它们的觅食德行。
http://www.nmns.edu.tw/New/PubLib/NewsLetter/87/131/08.html

因为他修牙

帮助米进入食道吧!或者是为了清理还在嘴里的米的细小颗粒,应该是进食的后续工作.

就是清理了,像人一样吃完饭也要清理一下嘴阿!!
哈哈!!

鹦鹉是一种很人性化的动物 它可能是看到过家里的人吃饭后擦嘴的动作因此进食后也要蹭一蹭 我家养过的一对鹦鹉还经常互相蹭呢 不过那可是接吻吧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