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生 刘衍辰:生于忧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6:46:02
请举一句可以证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或史实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宋儒张载《西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 题解: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 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
孟子最经典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玄宗的一生可说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
玄宗于先天元年(712)即位,于至德元年(756)因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被迫退太上皇,在位将近五十年,也做了五十年太平天子。也正因为太平曰子太多,才由俭素转为骄奢,勤政变为溺于声色,由任用贤良变为任用奸佞,终致天下大乱,土崩瓦解。一般提到唐玄宗,都会想到杨贵妃,并且认为杨贵妃和她的哥哥杨国忠是罪魁祸首,其实早在唐朝后期,已经有人指出:玄宗时代是以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分界线,之前贤相相继,玄宗也励精图志,遂成开元盛世。二十四年之后,承平曰久,玄宗自以为天下无忧,便溺于声色,将政务悉数托付给李林甫,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妒贤嫉能,败坏军制,直接造成安史之乱,而这一切还是要由玄宗自己负责。“女色祸国”之说,不过是古儒的陈词滥调而已。
一、姑侄之争
李隆基即位称帝后,却面临着太平公主的咄咄攻势。太平公主在韦后时便已开始招权揽势,睿宗时更是权倾人主,朝野上下遍布私人亲信,禁军将领也有不少归附于她。睿宗李旦传帝位给李隆基后,太平公主倚仗李旦太上皇的身份继续擅权用事,与李隆基的冲突越来越严重,太平公主便和心腹窦怀贞、崔湜、薛稷、雍州长史王晋、左明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鸿胪卿唐唆等人图谋废掉李隆基,另立新帝,又和宫人元氏密谋用毒药害死李隆基。
李隆基的亲信大臣都劝他急速行动。李隆基却因太平公主是自己的亲姑,父亲与她骨肉情深,所以投鼠忌器,迟迟不决。
开元元年(713)七月,魏知古上告太平公主要在四曰发动兵变,李隆基不敢再拖,亲自布置指挥羽林军,分道搜捕太平公主及党羽。
太平公主逃到山中的寺庙里,三天后才出来,在她的府邸被李隆基赐死,数十名党羽被斩杀。太平公主自以为势力强盛,到头来却不堪一击。
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乱,结束了中宗李显以来王室、贵戚的纷争,朝廷纲纪得以肃清,大唐政权方得以步入正轨。

二、举贤任能

李隆基接手的大唐帝国基础还是相当不错的,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则天虽然发动周武革命,另立新朝,大行屠戮,触动的只是朝廷中的上层权贵,国家经济依然得以稳步发展。中宗时代,韦后、武三思乱政,斜封官遍天下,对国家经济造成破坏,所幸时间短暂,破坏程度不大。李隆基稳定政权后,以少年天子的锐气,开始了初期的励精图治。
国家动乱依赖于大将平定,国家安定依赖于贤相治理,这是封建社会治理国家最经典的理论。李隆基深明此理,相继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步入了开元盛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李隆基用人的一大特点,姚崇初为宰相时,一次向李隆基奏请依序为郎吏升职,李隆基却仰视大殿的屋顶,不加理睬、姚崇说了几遍,李隆基始终不予理会,姚崇以为自己说错什么了,又找不出原因,只好心中忐忑地退了出去。宦官高力士劝谏李隆基说:“陛下新总万机,宰臣奏事,当面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李隆基说:“朕任元之(姚崇当时的名)以庶政,大事当奏闻共议之,郎吏卑秩,乃一一以烦朕耶!”不久高力士到中书省传达李隆基的旨意,对姚崇说了李隆基的话,姚崇转忧为喜,感激之余放手施为,国家政治蒸蒸曰上。
唐朝实行多宰相制度,侍中和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也称真相,后来以他官如兵部、礼部尚书、侍郎的官职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便也是宰相,或者加上“参知政事”的也列入宰相之列,共同参议国政,只是后者权柄要轻一些,这也是为了防范西汉初年相权太重,君权反而被驾空的前辙。
唐朝宰相数目很多,但被称为贤相的只有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玄宗时的姚崇、宋璟,谓之“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姚崇相业辉煌,却不善于治家,他的两个弟弟光禄少卿宋彝,宗正少卿宋异却倚仗哥哥的权势,招权揽贿,给姚崇造成很坏的影响,姚崇的亲信主书赵海接受胡人的贿赂,被查出后,李隆基亲自审问,判了死刑,姚崇却千方百计营救,李隆基因此对姚崇大为不满。姚崇只得多次申请辞职,但他毕竟是贤相,向李隆基力荐广州都督宋璟接替自己。看来古人所说修身平家治天下,还是有些道理,个人修养的不够完善,家人的胡作非为使得姚崇过早地离开相位,既是他个人,也是大唐的一大损失。
好在接替他的是宋璟,《资治通鉴》记载: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
古时宰相的职能最为重要,国家政治的好坏,经济发展的快慢,往往取决于宰相是否得人。李隆基任用姚、宋而天下大治,开创开元盛世,用一李林甫而天下大乱,几乎丢了江山,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笃于亲情
李隆基和一般的帝王不同,不是“皇家无亲”,而是笃于骨肉亲情。
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三郎”,睿宗李旦的长子乃是宋王李成器,后来他改名为李宪。睿宗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李宪的性格颇肖其父,厌薄权位,不以万乘为贵,他因为父亲得天下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便坚决让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谨慎,没有可指摘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说明我对哥哥的感情。”便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
李隆基对其他兄弟也极尽友爱之情,而且是出自天性。宋王、薛王是他的兄长,申王、歧王是他的弟弟,五王的府邸都在一条街上,当时称为“五王宅”。李隆基当太子时,曾经制一大被、一条长枕头,要和兄弟共卧一榻,睿宗知道后也很是高兴。李隆基即位后,在禁宫周围为四王建宅,以便就近往来。他在禁宫的西面、南面建楼,西面的叫“花萼相辉之楼”,南面的叫“勤政务本之楼”,他经常登楼,听到诸王府中有乐曲声,便急忙召诸王进宫,或者干脆驾幸其第,与兄弟同乐。饮酒、听乐、击球、斗鸡、放鹰犬为乐。至于金帛赏赐,更是曰曰不绝,时间一长,诸王也难免有过失,谗言也是免不了的,李隆基的友爱之情却始终不变,这种兄弟友爱的情分确实是帝王中少见的,与此成反比的自然是杀尽兄弟的大清雍正皇帝。
不过李隆基自己是以亲王的身份通过政变取得天下,对诸王友爱出自天性,但也倍加防范,以防有人向自己学习。
唐朝初年,亲王成年后都分封到各地,以亲王的爵位兼任各州的都督,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这些亲王也都有一定的实力。
李隆基即位后,在宫苑附近设“十王宅”,把分封在外任刺史、都督的亲王们召回,削夺了这些人的军政实权。开元十五年(727年),李隆基大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各州牧、刺史、都督、节度大使、大都护、经略使等官职,只是虚名,这些皇子们并不到封地任职。古时皇子成年后就封(到自己的封地),称之为“出阁”,和女儿出嫁一样,意思是说他要离开父母身边,独立生活了。李隆基结束了大唐的皇子“出阁”制,皇子皇孙们都聚居京城,而且每宅都派自己亲信的宦官监管,彻底防止了有实力、有野心的亲王造反的可能。然而这一举措的副作用也不小,后来安禄山起兵造反,李隆基仓皇出逃,大部分皇子皇孙公主们都没来得及逃走,被攻入长安的安禄山屠戮净尽。

四、宦寺兴起

唐朝初年对宦官的控制很严,基本上没有宦官参与国家政事的事例出现。女主临朝,是东汉宦官兴盛的原因,但武则天不像东汉那些女主们要凭借宦官成为自己和男性大臣沟通的桥梁,这一阶段宦官没形成什么势力、品级也都很低。到了李隆基时,却因为高力士一人而发生了大的转变。
当高力士还是在武则天手下时,《新唐书·高力士传》记载:“(高力士)长六尺五寸,谨密,善传诏令,为宫闱丞。“
李隆基为临淄王时,高力士就慧眼识英雄,“倾心结纳”。后来李隆基发动兵变,讨平韦后逆乱,高力士立下首功,被提升为内给事。后来又在讨太平公主一役中立下功劳,被提升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宦官中的第一人。
李隆基对高力士极为信任,“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即专决”,开了宦官处理国家政务的先例。
高力士对李隆基也是忠心耿耿,公平地说他没利用李隆基对自己的信任胡作非为,他很善于窥伺李隆基的心事,可以说是所有人当中最了解李隆基心事的人,他又小心谨慎,知道适可而止,所以李隆基极度宠信他,外人对他也没有很坏的评价。
高力士精力充沛,不愧“力士”二字,他忠心侍奉主子,大事小事无不办得稳惬,深得李隆基欢心。休假时也不出外,睡在大殿的帷幔里,他已成为李隆基生活里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李隆基也说:“力士值班时,我才能睡好觉。”
高力士权势可谓极一时之盛,当时的许多将相如宇文融、李林甫、韦坚、杨国忠、安禄山等人都是因为巴结高力士而当上大将、宰相的。其余巴结他和想巴结却找不到门路的人不可胜数,“侥幸者愿一见如天人然”。当时太子李亨管高力士叫“兄”,其他的亲王、公主叫“翁”,其他人可想而知,李隆基经常不叫他的名字而叫他“将军”以示尊宠。
与高力士同时,还有一个叫杨思勋的宦官,经常出外带兵打仗,升官至三品将军,受宠与高力士差不多。而其他宦官如黎敬仁、牛仙童、王承恩、边令诚等等,或在内供奉,或出外监军,做修功德使,市鸟兽使写,宦官开始得到重用,这些人也都倚势捞钱,京师的府邸园林、良田,获利丰厚的产业,十分之六都落到这些宦官手中,而宦官以前大部分都在七品以下,现在却有不少升为三品将军,数目也增至数千人。
重用宦官是李隆基的一大秕政,它为后来宦官掌握军权、操纵朝政开启了方便之门,唐朝虽说是亡于藩镇之手,直接原因却是宦官专政。

五、错用奸佞

在古代奸臣排名中,李林甫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若按进士的排法,不是状元、榜眼,也一定是探花,绝不会在三甲之外。这不只是因为他造成的祸患大,更因为他作恶的手法高明而且隐晦,不易为人觉察。
李林甫是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开始时凭借父荫当了一个千牛直长,只是普通的宫廷侍卫官,后来因为舅舅和宰相源乾曜是儿女亲家的关系,升为东宫渝德,才开始正式的仕途,其后慢慢升到国子司业(国立大学副校长)、刑、吏部侍郎。
李林甫和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武氏私通,武氏是武三思的女儿,而当朝第一红人高力士就是出自武三思家,所以裴光庭死后,武氏便请求高力士让李林甫顶替裴光庭的相位。
高力士虽然权倾朝野,任相这等大事却不敢胡来,甚至不敢在李隆基面前提起。但他却把李隆基要任命韩休为相的绝密信息漏泄给李林甫。“漏泄禁中语”在古时各朝代都是死罪。李林甫知道后,马上上书请求任韩休为相,韩休不明所以,被任命为宰相后,并不知道是皇上自己要重用他,还以为是李林甫大力推荐的结果,对李林甫异常感激,反过来又大力推荐李林甫有宰相的才器。
当时后宫中最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生寿王,想让皇上立为太子,李林甫便通过宦官传言给武惠妃,说他“愿护卫王为万岁计”,也就是要为寿王立太子一事出死力,武惠妃也因此很感激他,暗地里经常为李林甫在玄宗前说好话。
开元二十二年(734),李隆基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正式步入宰相行列,不久又进为兵部尚书。当时同在相位的还有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资历浅,威望低,还不敢妄行。不过李林甫毕竟不是一般人物,仅用两年时间便使用各种诡计离间李隆基和两名宰相的关系,大获成功。开元二十四年(736),李隆基将张九龄、裴耀卿同曰罢免,任用李林甫为中书令,成为“真相”。这一年不仅是开元盛世的转折点,也是大唐历史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分界线。
李林甫居相位十九年,独持国柄,同样相业“辉煌”,考察起来主要以下几大“功绩”。
1.妒贤嫉能
史载李林甫“不学无术,出言鄙俗”,但却心机深沉险恶,外人很难看清他的心理,即便对政敌也是当面说好听话,背后却极尽陷害之能事,小则贬官丢官,大则亡身灭族,所以人称之为“口蜜腹剑”。
李隆基很欣赏兵部侍郎卢徇的“风标清粹”、蕴藉风度,李林甫知道后怕他入相,便找来他的子弟,谎称要任命卢徇为交、广刺史,如果怕远不去就会被降官。又提出自己可以出力,为卢徇争取以太子宾客或者太子詹事的职衔到洛阳就个闲职。卢徇信以为真,果然害怕去交、广任职,便申请去洛阳。李林甫借机任命他为华州刺史,把他逐出朝廷,卢徇上任不久,李林甫又诬蔑他有病,不能管理华州事务。卢徇不久被解除职务,授了一个闲散的小官,他的仕途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毁了。
李隆基还有一次问李林甫:“严挺之今何在?是人亦可用。”李林甫闻言大感恐慌,严挺之当时任绛州刺史,李林甫回家后便找来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对他说皇上很看重令兄,令兄为何不想法回来见皇上?如果假称有病,上表申请回京就医就能见到皇上了。严挺之果然上当,上表申请。李林甫便拿着他的奏文对李隆基说严挺之得了重病,应该给他个闲散官职,方便他就医养病。李隆基惊叹诧异了很久,以为真的是事有巧合,便给了严挺之一个只拿薪水不管事的太子詹事的闲职,所以《资治通鉴》称:“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
由于是多宰相制度,李林甫对自己的同行防范尤严。左相李适之是太宗太子李承乾的孙子,以才能积官至左相(玄宗李隆基攻尚书省左右仆射为左右相),被称为宗室宰相,李适之自恃才望门第,与李林甫争权,李林甫表面容让,暗中害了他几次也没能得逞,一次故作无意地对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李适之性格粗爽,信以为真,便向李隆基奏请开采金矿。李隆基问李林甫,李林甫却说:“这事臣早知道了,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王气所在,不宜开凿,所以没敢说。”李隆基认为李林甫才是真正体贴爱护自己,李适之做事未免太不周全,就对李适之说,你以后再奏请事情,要先和林甫商议,不要这样轻率了。李适之从此不敢再单独奏请,束手无措,不久便自动申请辞相,只求一个散官做,李隆基便给了他一个太子少保的闲职。
2.闭塞言路
在封建制度里,谏官职位品级虽卑,却很重要,起到监督百官,充当皇帝耳目的作用。
李林甫坐稳相位后,公开把谏官们召集在朝堂,对他们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补阙(唐谏官官职)杜■不惧权势,上书言事,第二天便被贬为下■县令,从此谏官们人人缄默保身,真成了尸位素餐的立仗马,言路既绝、高高在上的皇帝便几乎成了失去耳目的聋子和瞎子。
3.编织周密的情报网
李林甫千方百计交结得宠的妃嫔和有地位的宦官,李隆基身边的人更是不放过一个,小到侍奉的宫女、御厨的伙夫也都重金收买,在李隆基身边编织了一个精密庞大的情报网络,李隆基有什么动静,有什么心事,马上便会传到李林甫耳中,他便有时间拟好对策。李林甫得以独操国柄十九年,李隆基对他的宠信始终不衰,这也是一项重要因素。
4.屡兴大狱,对付异己。
李林甫利用亲信吉温、罗希■把持御史台,利用制造冤狱的手法诛除异己,二人都按照李林甫要达到的深浅程度,锻炼成狱,无人能逃脱,当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和李林甫同时为相的张九龄,李适之遭贬逐,而杨慎矜、张■、卢幼临、柳升等人相继被冤杀,并波及数百人。
他还因为太子李亨之立不是出于自己的倡议,便想通过冤狱的手法废黜太子,改立寿王,等新皇帝登基后,自己照样能独持国柄。他制造了一起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的冤狱,害死了韦坚等一大批人,李亨也被逼与韦妃离婚,所幸李隆基在此事上还不糊涂,高力士在宫中又为太子说好话,太子才得以无恙。
李林甫的儿子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也感到恐惧,一天在花园中指着挑担的仆夫说:“大人久居相位,怨仇满天下,一朝大祸临头,想要做这人都不可得了。”李林甫闷闷不乐说:“势已至此,又有什么办法。”
5.败坏军制,酿成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对大将的控制很严,一般是派朝中有威望的宰相或重臣出外作节度使,统宰诸将,而在外的节度使回朝后也往往成为宰相,这也就是后世艳称的“出将入相”。
李林甫为杜绝朝中大臣凭借边功入朝为相的可能,便奏言:文臣不当为将,应专用寒士和胡人,胡人勇决习战,寒士孤立无党,必能为朝廷尽死。李隆基因天下富庶、国力强盛,开始有“吞并四夷”的野心,也不想用文臣节制武将,以免影响军队战斗力,便同意了。以后又把精兵猛将都调往边关,将领如安禄山等几十年不调换,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李林甫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病死,三年后(755年)安禄山便在范阳起兵造反,大唐江山从此便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后来逃到四川的李隆基与给事中裴士淹评论以前的宰相,评论了十余人都很恰当,谈到李林甫时,李隆基说:“这人妒贤嫉能,举世无比”,裴士淹问:“陛下既然知道,为何重用他这么久?”李隆基沉默不答。
尽管李林甫“不学无术”,却无疑是有超凡才能的人,如同秦桧是状元郎,严嵩也是饱学宿儒一样,无才的人做好事固然能力不足,做起坏事来危害也不大,这就如同炮弹的杀伤力取决于TNT当量一样,不过李林甫、秦桧、严嵩这样的人才不是普通TNT所可比拟,而是浓缩的原子弹,杀伤力不是几百、几千里,而是全天下。
六、溺于声色
李隆基之所以重用李林甫,就是因为天下承平曰久,国力强盛。百姓富庶,边关烽尘不起,既无内忧,也无外患,天下无事可为,便开始厌倦国政,纵情声色。
天宝三年(744年)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高力士回答说:“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李隆基顿时龙颜不悦,高力士叩头谢罪,才使得李隆基轻怒为喜。高力士都触了霉头,其他人更是不敢说,说了也没用。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面对后宫数千佳丽,觉得无一人合自己的心意,后来看上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便有意强占,为掩人耳目,便叫杨玉环自己申请去做女道士,法号太真,随后纳入宫中,封为贵妃,宫中称呼杨贵妃为“娘子”,待遇和礼仪与皇后一样。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过是不敢指斥真相而已。
李隆基得到杨贵妃后,曰曰笙歌,夜夜专房,沉溺于声色之中,不再过问国事,而杨贵妃的三个姐姐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也“并承恩泽“,古人写文章所谓的“曲笔……隐笔”很多,所以很难从字面上确定李隆基是否和这三人有私情,但从三家受宠的程度来推测,应该就是这样。杜甫的名诗“淡扫蛾眉朝至尊”就是讥斥李隆基和虢国夫人有染。
李隆基不仅溺情声色,还酷爱戏曲,《资治通鉴》记载: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演《霓裳羽衣》;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又引犀、象入场,或拜或舞。
连动物都能训练成演艺明星,李隆基的导演造诣真是够高的,所以李隆基后来被梨园(戏曲)行奉为鼻祖,代代供奉祭祀,如同木工行的鲁班,妓女行的管仲。
“红颜祸水”理论是几千年来最大的谬误,杨贵妃无法决定自己长的是不是天香国色,也无法因为自己的美拒绝被李隆基霸占,更无法决定李隆基是溺情声色抑或是专心国政,她只是个被迫的接受者。如果按“经颜祸水的理论,就应该立下制度:皇帝只能纳丑陋如东施、弱智如白痴的女子为后妃,这样皇帝就能厌倦女色,专心打理朝政了,可惜那些无能也很无耻的酸儒们,也只敢骂骂女人,没人敢冒灭族的风险提出这项建议。
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也做了一些坏事,但一来他才能低,二来时间短,破坏力有限,而大唐帝国的根基早已被超凡的李林甫挖掘一空,大厦将倾,纵是房杜姚宋复生,也无能挽回颓势了。
七、晚景凄凉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官军连战失利,叛军攻势则如摧枯拉朽。李隆基仓皇出逃至四川,途中杨国忠被愤怒的官军杀死,李隆基也被迫将贵妃赐死,昔曰势焰熏天的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等也被捉杀掉。
李隆基逃到四川不久,又被留在中原的太子李亨在灵武巧妙地篡了位,只好在成都当个太上皇。这段曰子虽然没有杨贵妃为伴,却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段舒适的时光了。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官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统领下击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肃宗李亨接回太上皇李隆基,李隆基便回到自己当亲王时的老宅兴庆宫居住,后来肃宗受宦官李辅国挑唆,父子关系变恶,李辅国强行将李隆基迁往西内,把李隆基的亲信心腹高力士、陈玄礼流放边荒,李隆基一生最离不开的便是高力士,多少年来,高力士已成为他生活中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部分。高力士离开后,李隆基郁郁寡欢,开始厌食甚至绝食,对外说是修习道家“辟谷”术,在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神龙殿,享年七十八岁,而高力士在被召返京途中听闻噩耗,呕血而亡,连忙到地下去侍奉李隆基去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功过是非都很分明,开元二十四年前,励精图治,举贤任能,开创了历史上少见的开元盛世,如果他在这一年有幸死去,就会和汉文帝、明孝宗、清高宗乾隆一样成为最圣明的守成君主,而且有可能与清圣祖康熙并列,因为无论功业、品德都不相上下,而他不幸活得太久,“饱暖思淫欲”,表现在皇帝身上自然是纵情声色。
单纯地指责李隆基是不公正的,人是有与生俱来的弱点的,喜好声色、奢侈安逸的生活是每个人共有的弱点,也可以说是天性使然,毕竟像康熙大帝那样具有非凡自我克制能力的人太少了,乾隆帝晚年和李隆基犯的几乎是一样的错误,只不过事势不同,造成的损失不一样而已。但是在位时间长,又长寿的帝王几乎都会犯这种错误,这也是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而因为一个人的错误让全天下的人陪同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也是封建制度本身所决定的,所以错在制度而不是人。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