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贺词60岁:历史题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27:43
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就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方面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意义估计不足,就不能充分理解当今的时代和当代的社会,也难以全面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志。物质文明主要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以及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

生产力的状况是物质文明的最基本因素,它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一定的劳动手段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映。一般地说,生产力可分为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力就是这三个要素的统一。科学技术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手段、方法,反映的也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但同现实的物质生产力不同,它是生产力中的精神力,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或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并入生产过程的诸要素及其组合之中,就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首先,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革命的因素。只有通过对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才能使科学技术成就在劳动者身上获得一定的物质存在形式。这就要求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据有关资料表明: 小学毕业水平的工人能提高劳动技能43%;中学毕业的能提高108%;大学毕业的能提高300%。 所以,只有通过教育使科学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才能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中,体力劳动的作用大为下降,智力因素的作用明显上升,引起了劳动者这一基本生产力的含义和作用的质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科学技术并入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等,其中生产工具最为活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说来,科学技术愈发展,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愈深入,转化为技术的程度愈高生产工具就会由于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就愈加先进,生产力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机器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当今的生产工具中普遍采用了电脑控制与监视系统。先进的机器系统不仅代替了人们的繁重体力劳动,而且也代替了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有可能用更多的精力和智慧去从事创造性劳动。

第三,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作用。劳动对象是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它的范围、用途和数量等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别是近代材料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天然材料的用途,而 且可以合成许多新材料,使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都 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人们对材料本质的认识,已从宏观属性深入到微观结构的了解,为阐明宏观性能同微观结构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这就有可能按照人们的需要,设计并制造具有预定性能和结构的材料。可以预料,一旦材料科学研究使分子设计成为现实并大面积推广,则整个生产面貌将随之大为改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起着生产力的作用,某些社会科学也起着生产力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走向高度的社会化和整体化的今天,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科学管理,使生产力结构合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推动现代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两个轮子。同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管理不同,经济效益会有较大的差异。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即使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也无法推广应用,生产仍不能提高。所以说,在完善现代化社会生产组织方面,如经济管理这一类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从科学影响生产过程的整体观念看,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科学知识从一般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不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凌驾于生产过程诸要素之上的独立构成要素,而是指渗透到生产力各基本要素中,使这些要素及其组合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好比是一个乘数,生产力所有要素都要被它所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增长越来越快,各个乘数之积也就越来越大,从而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直接的和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从一般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并由此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按照创新理论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他把创新概括为以下五种形式:(1)生产新的产品;(2)引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工艺过程;(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技术创新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即前述的“(1)(2)(3)”项。通俗地讲,是指科技成果变成商品并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如果没有转化为商品,科技成果再多,对经济的发展也没有丝毫的作用。

熊彼特把发明创造(包括通常理解的科技成果)与技术创新相区别。他认为发明创造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或者至多表现为试验品,哪怕是为人类的知识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发明也不例外。而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或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体系,利用那些原理制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使生产系统产生震荡效应。这种科技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联系,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而不是发明家和革新者。企业家应用发明创造原理,制造出新产品或引入新工艺,可以获得比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更高的利润。获得潜在的超常规的利润是企业家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

历史地看,技术创新一经出现,就会在社会上巨大的示范作用,那些未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的企业,便会纷纷渴望分享其利,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模仿之所以能实现,一是任何技术,包括复杂的技术,总是可以被学习的。模仿者可以通过反求工程,去模仿创新者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即购买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来模仿。模仿同创新相比,具有省力气、投资少、风险小、进入快等优点。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产品不被别人模仿的;同时,也没有一个企业(包括研究开发实力极其雄厚的企业)不模仿别人的产品的。至于模仿者之所以能分享创新者的利益,还在于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其生产规模总是有限的,短期内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就为模仿者提供了市场机会。甚至好的模仿者还可能后来居上,能比创新者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例如电视机和录像机虽然是美国的企业首创的,而日本的索尼和松下公司则通过模仿,掌握了这些创新产品的技术,并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良,使性能和成本更优于原有创新者的产品,最后这两家公司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电视机和录像机的供应商。这给人们一种印象:日本是一个由模仿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它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事实正是这样,日本的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和外来技术的巧妙结合,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再改进,从而在模仿和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日本人敢于自豪地讲:一号机模仿(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出口。

众多的模仿,能使创新产品获得大面积的扩散。这种扩散犹如细菌繁殖一样,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最终足以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当然,由技术创新扩散引起的投资潮亦会导致过度发展即投资过剩,进而出现经济停滞。而要使经济再发展,就必须开展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及其后的扩散,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技术创新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产品创新,另一种是过程(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又可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近(改进)的产品创新。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者可称为重大产品创新。如美国贝尔公司发明并生产的电话,开辟了机器对讲的新时代。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电视机,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享受。此外,贝尔公司还还发明了晶体管,从而使人类进入了半导体时代。德克萨斯仪器公司首先推出了集成电路,把人类推向了微电子时代。斯佩里兰德开发了电子计算机,及一代代计算机的问世和更替,又将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这些都是利用新的科学发现或原理,开发出全新产品的典型例子,这类产品创新即是重大产品创新。另一类是渐近(改进)的产品创新,这种创新的技术原理通常没有重大变化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如由火柴盒、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在黑白电视机基础上采色电视机、高清晰度电视机;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等。象索尼公司每年上市近千种新产品,其中大部分是产品功能伯某些微小变化,或者不同功能的组合,如品种繁多的“随身听”等。但不能轻视渐近或改进式的创新,正是这类创新,不断地吸引大量的顾客,为企业产品的销售打开广阔的前景,为企业占领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过程(工艺)的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近之分。如炼钢用的氧气顶吹转炉以及钢铁生产中的连铸系统,早期福特公司采用的流水作业及现代的集成制造系统等,都是重大的过程创新,这些也与采用的新技术原理相联系,同时也伴有重大的技术变化。另外,过程(工艺)创新中也有很多渐近式、非根本性的技术变化,如对产品生产工艺的某些改进、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些措施或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的一些方法等。过程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不完全取决于是产品创新还是过程(工艺)创新,而往往决定于它的应用范围。例如,前面讲的集装箱,这一产品的创新,可以说丝毫没有一点新技术,更谈不上什么科学原理,但是它却使海洋运输效率提高了好多倍,它变散装运输为大箱集装运输,减少了船只在码头的停留时间。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集装箱挽救了海运事业,同时,没有它亦不可能有快速发展的世界贸易。再如,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业公司(3M公司)开发生产的一种小型黄色不干胶便笺,既可贴于书页上,又可不着痕迹地肥它拆下来。就这样的小黄纸片,每年可给3M公司带来3亿美元以上的销售收入。此外,有的工厂是生产铅笔的,有的工厂是生产橡皮的,则有人不费任何力气,就开发生产出带橡皮头的铅笔。

科学技术正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才有力地推动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在过去,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劳动、资源和资金的投入。而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加。例如,美国从1929年至1947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0.9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为31.7%;而从1948—1969年期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为31.7%;而从1948—1969年期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4%,其中科技进步提供的增长率上升到1.91%,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为47.7%。70年代,由于受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停滞。从1981年起,经济增长速度又逐步加快:1981年增长3%,1983年达到3.5%, 到1984年增长速度进一步达到6.8%。在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超过了60%。又如日本,近30年来,科技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955—1960年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7%,其中依靠科技进步因素产生的增长部分为1.7%,仅占全部增长率的19.5%;而从1971—1975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6%,其中科技进步因素产生的增长率为4%,占全部增长率的比重上升到47.1%。在日本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所占的份额已超过了1981年日本科技白皮书提出的61.2~62.9%的预测值。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许多西欧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都超过50%,而到80年代更进一步达到60~80% 。

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但主要是靠资金和人力的追加投入,只有28%是靠技术进步取得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在实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基础上,积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而且也体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生产规模和速度发生惊人的发展。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社会生产领域中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质的关联方式和量的比例关系,它是国家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以不同规模和速度发展的综合结果。可以说,产业结构布局是否合理,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的怀质和状况。因此,产业结构既是社会物质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尽管产业结构的形成、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条件,主要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消费者的需求、社会制度、经济政策等等,但是,科学技术进步乃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能直接影响并引起产业结构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在人类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社会,没有科学,技术只处于萌芽状态,人们直接依赖自然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大约一万年前,才开始有了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拿托夫勒的话来说,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浪潮”,实质上是古代的科学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这次革命是人类社会由摄取生物环境到控制生物环境的转变,由此渔猎社会过渡到了农业社会。在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经济部门经过三次大的变化。开始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生产的大分工。后来,社会生产的经济结构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从原始的农业中分化出手工业,接着又从手工业中分化出商业,形成了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第二、第三次大分工。可见,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影响到社会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农业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直到16—17世纪,随着欧洲大变革,才开始了近代的科学技术革命,通过18世纪的产业革命,才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用托夫勒的话说,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浪潮”。通过这次革命,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进入了以工业为主的社会。

近代社会的产业结构,也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的。在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中,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主导的技术发明,建立起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早期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发明,建立了电力工业、电力通讯业以及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电工仪表、绝缘材料等一系列电力机械工业。这样,不仅使原来只有几个产业部门的工业结构扩展为有十几个产业部门的结构,而且使生产过程从机械化进入电气化,把农业—工业社会推进到了工业社会。在本世纪40年代以来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电子计算机工业、核能工业、合成材料工业、精密机械制造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从而将近代工业社会推向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的阶段。特别是70年代以后,由于出现了人工智能,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又推向了信息革命的新高度。相应地产业结构也将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出现一个新的质变。这个质变,托夫勒(Alvin Toffler)把它称为人类社会 的“第三次浪潮”。由此,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当科学上伟大的发现问世,总会导致生产技术上的新突破,而生产技术上的新突破,又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科学技术进步之所以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这首先取决于技术革命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谓技术革命,是指在科学的推动下,某一时期的技术体系中的主导技术群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都是新兴的技术,它一方面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激发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迅速变革。一般说来,这种具有重大经济影响的技术革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它是这样一种发明,提供了一种框架,使一系列次要的发明和改进能环绕它而建立起来;第二,具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及自然资源;第三,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正是由于技术革命这种本质特性,因而,每一次技术革命中主导技术的更迭,都会带来相应的新兴产业部门及相关产业部门的巨大变化。其次,还因为科学技术进步将大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源,原材料消耗的降低和资金的周转加快,从而导致在相同的投入水平下获得较大的产出,不仅节约投资和物资,而且由于成本和价格下降而影响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最后,还因为科学技术进步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配置优化。一方面,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提高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引进和发展微电子、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将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将在某些产业大大节约甚至取消某些资源的消费,同时创造出对新资源的需求,这就必然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使一些紧缺源集中使用到最需要的产业中去,并以功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新材料去代替老材料,产业结构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正经历一场新的突破或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高技术发展的时代。它促进了许多新产业部门的出现,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以下几种趋势:

1、从发展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的阶段,转到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第三(劳务部门)和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为主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明显地向服务化方向转变。日本大藏省曾组织专家对日本整个产业的服务化、软件化程度做过定量分析。在计算时,他们把服务、软件等非物质性投入创造的附加价值在产品总附加价值中所占比重叫作“软件化率”。分析表明:从1965年到1980年期间,软件化率低于20%的产品比重从58.9%减少到27.3%;而软件化率在60—80%区间的产品比重却从1.5%增长到17%。换言之,软件化率低的产品逐步减少,而软件化率高的产品则明显增加。随着高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化率的不断提高,不只在第一、二产业的各物质生产部门中,从事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和调查研究等服务性劳动的人员不断增加,而且使金融、运输、科研、教育等第三产业得到了大的发展。50年代后,一直居主导地位的第一、二产业比重已大大下降,在工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且自身的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从中分化出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以及各种信息服务业部门)。据统计,在美国1990年信息产业约占GNP的一半以上西欧信息处理与服务产业年增长率20% 以上,日本1980-1990年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增长9倍,年增长率高达24.3%,1990年信息服务业营业额增至5.9万亿日元,比上年猛增35%。1990年全世界电子工业产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超过了汽车工业,预计到2000年全球电子和信息行业硬件产值将达到25650亿美元,软件市场规模将接近10000亿美元。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

同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相比较,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第四产业的发展,具有质的不同。这种转变是从物质生产活动领域为主的阶段转向物质生产活动领域为主的阶段,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为主转向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从只考虑产品数量产值的经济效益转向考虑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一方面,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和劳动力,从而为第三、四产业部门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也要求有服务、通信、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等第三、四产业的扩大和发展。

2、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主要促成并发展了一大批资本密集型产业,使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则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它使得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数量上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增长更快、生命力也更强。知识密集型的特点或是不需要大量的材料,或是不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主要靠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去创造和获取财富。据美国学者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引用的统计,美国1967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有25.1%来自电脑制造、长途通讯、印刷、广告、会计教育和金融保险等信息部门。70年代美国增加的上万个新职业中,大约有90%属于信息、知识和服务性工作,只有5%属于制造业。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并使科学文化教育和智力开发变为头等重要的事业。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人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准,必须进行职工的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学习科学知识已不再只是工作的准备阶段,而是工作和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传统的产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升级换代,向产业高技术化发展。

产业结构的发展还引起现有工业各部门的结构性调整,使得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以前的技术革命主要是在钢铁、机械、化工等领域内发生的,从而形成了重工业体系,这些传统工业发展的实质是材料加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人类科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以材料加工为最终目标的。高技术开发引起的变化是,将从原料加工大军中分离出一支队伍,他们的工作对象不是材料,而是知识和知识的载体,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研究并设计出新的知识产品。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在近几十年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开发、新能源等。这些新兴工业部门虽然在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但发展速度很快。例如,从1973年到1982年,美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萧条甚至衰退之中,传统工业发展迟缓甚至是负增长,但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势头不仅没有衰退,反而以较高的速度发展。这种情况,导致了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美国国会估计,到本世纪末,信息产业将成为仅次于能源居第二位的工业部门。

在新兴工业部门形成和壮大的同时,传统工业则相对萎缩并进行改造。美国钢铁、汽车等工业部门,曾是美国工业实力的象征,是工业发展的支柱,但现在正在衰退。例如,随着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代用品的广泛使用,对钢的需求有所减少。在1950年—1983年期间,美国每生产100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费的钢从64吨下降到31吨。1973年生产一辆汽车平均消费2吨钢材,而现在仅需1吨左右。目前。全世界钢铁业约有2吨钢材,而现仅需1吨左右。目前,全世界钢铁业约有2亿吨生产能力闲置,美国钢铁公司已关闭了6个主要工厂,其它20多家工厂也部分停产。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新兴工业部门发展很快,人们把它称为“朝阳工业”,而把传统工业称为“夕阳工业”。但我们认为把传统工业看成已是日薄西山,并不很恰当。实际情况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传统工业也将得到改造,并由此推动产业的高技术化的发展。产业的高技术化的发展最先突出地表现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上。科技进步导致的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着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使整个工业日益呈现高技术化。同样其它产业高技术化的发展也在日益加强。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它具有高效益、高增殖和高渗透性的特点。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群正在向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各方面渗透、扩散,它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