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歙县旅游景点:请教关于历史细节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6:09
1.赵匡胤的弟弟赵廷美的详细生平简历
2、李煜亡国后是谁负责监禁他的?

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得了重病,临终时,她把宋大祖和心腹大臣赵普叫到身边,嘱咐宋大祖将来要先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老三死后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宋太祖的儿子。赵普奉旨作了记录,由宋太礼祖珍藏起来。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 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 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 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虞美人》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魏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负责监禁他的应该是魏王赵廷美

1、宋太祖赵匡胤原有兄弟5人,大哥光济和小弟光赞早亡,只余赵匡胤、赵光义(宋太宗)和赵廷美兄弟3人。赵廷美(947年——984年),原名光美。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当了皇帝,是为宋太宗。为避皇帝讳,赵光美改名廷美。
身为两位皇帝的亲弟弟,赵廷美开始时声势相当显赫。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他被授兴元尹。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宋太宗即位,赵廷美即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并被封为齐王。他不但执掌京城开封府的大权,而且在朝会时班列宰相之上,可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廷美又被晋封为秦王。但好景不长,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廷美就被削去了王位,降为涪陵县公,贬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忧悸而卒,享年37岁。
赵廷美失宠乃至忧悸而卒,这其中是有原因的。宋太祖赵匡胤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赵德昭,而是传给弟弟赵光义,据说是秉承其母昭宪太后的旨意。按昭宪太后的想法是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于赵廷美,让她的三个儿子都当当皇帝,然后由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但是昭宪太后的想法太天真了。赵光义是个心计很深的人,在他继承帝位这件事上,就有“烛影斧声”这个千古疑案说不清楚,岂有再轻易将帝位传于赵廷美或赵德昭之理?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德昭受到赵光义的斥责,自刎而死。又过了三年,赵廷美被贬逐,两年后忧悸而卒。赵光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恒(宋真宗)了。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秦王赵廷美被削去王位、贬逐出京之时,他的花园被更名为宜春园,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结果。

第2个问题不懂。

“百年红楼”补充猜想(二十)--索隐甄费(甄士隐) 刘一心 于 2006-03-01 发表在 红楼艺苑 - 学术研究

--------------------------------------------------------------------------------

提要:《红楼梦》中,作为角色的甄士隐,只是一位承(天)上,启(地)下的特殊人物。关键是“甄士隐”三字的谐音:“真事隐” “真史隐”(真事)、“真是隐”(真人)。作者巧妙地用甄士隐,甄费(废)一名,作为替身,将《红楼梦》幕后的真人、真事——南唐“废主”李煜号钟山隐士——作了幻形隐写。但甄士隐与李煜却有一念之差,而有天壤之别。此便是“一击两鸣”的另一部全本“背面红楼梦”。它是高鹗所无法做(续)到的。
小说中的“中京”即是隐写汴京、南京(金陵)的杜撰混合京都。

欲解读《好了歌》,必须解读甄士隐,毕竟《好了歌》是他先听到的,他的《好了歌解》,得到跛足道人的赞许:“解得切!”。从甄士隐解悟歌词中,借助《脂批》的提示,进行追索,或许可得到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有用信息。因此,先试解甄士隐。

(52)闲谈甄士隐(名费,字士隐)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个出现的人世间的特殊角色——甄士隐,名费,号士隐。他出场时,家住“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脂批:是金陵。】城十里街,并特别交待是在一座古庙“葫芦庙”旁;此人“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类人品”,过着消闲的居士生活。只因这年“元宵节”过后,“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油锅火逸”引起火灾。葫芦庙大火烧到甄家,“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势,如何救得下去?”甄士隐一败涂地,无可奈何,来到本贯大如州的岳父封肃家,过着寄人篱下、受人奚落的生活……。小说中这短短一段文字介绍,是作者将他所要写的“真事”、“真史”(甄氏),全部隐写其中。
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南唐李后主。李煜,原名李从嘉,号白莲居士、钟隐、钟山隐士等。一生酷爱诗词,花草,以吟诗为乐,不以皇帝宝座为念。倒也过了十四年的潇洒宫廷生活。只因赵匡胤在河南封丘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河南开封建了大宋赵家的太庙,奠定了大宋王朝基础。此时,尚未一统的周邻小国,包括南唐,时刻都在宋军的威胁之下。公元九七四年九月(大约中秋节前后),赵匡胤派大军进攻南唐,战火烧到金陵城下,次年十一月,南唐亡。李煜成了“废帝”,被押解河南开封,赵匡胤辱封李煜为“违命候”,过着受人奚落,“心中未免悔恨”的生活……。
甄士隐一名,《脂批》明确交待,他的含义为“真事隐去”。如果作者、批者果真要隐瞒真像,则大可不必取此名、号,也不必挑明“真事隐去”的面纱。事实上,“甄士隐”三字又是“真史隐”即隐瞒了一段“真史”;“真是隐”、“真士隐”的谐音,意即“就是李钟隐”;或“真士隐”意即:名甄费者,就是号白莲居士、钟山隐士其人。不难理解,甄士隐所以名“费”。即“废”的谐音,此时的钟山隐士已是南唐“废主”了。可以说甄士隐在了悟《好了歌》之前,是李煜的替身。(甄费醒悟而李废主至死未悟,后文再谈)
至于甄士隐的“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类人品”;则与李后主,“钟山隐士”在位时的情况一一对应,如此严丝合缝,不是巧合。
神仙一类的生活,好景不长。公元九七四年九月,宋军起兵南唐,约在当年的“中秋节”前后,小说中改成“元宵佳节”;“八月十五”改成“三月十五”。战火烧到金陵,李后主也曾调军前来救援(火),无奈“那火已成势”,小说中则为“彼时虽有军民来救”, 李煜的救兵又被宋军击败,“如何救得下去?”,。李煜投降后,被押到开封,做了备受凌辱的囚臣违命候;小说中甄士隐火灾后,无奈之下,到得岳丈封家。封肃本贯“大如”州【脂批:托言大概如此】,此为杜撰之州名,“大概托言”时称“天下第一大州”(大如此州)的河北涿州,涿州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本贯。“封氏”的“封”字,无论是隐指开封(宋都)或是封丘(发迹地陈桥驿)都与赵匡胤有关。小说中故意混淆地名之处也不在少数;前面提到甄士隐家住“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甲戌本脂批:是金陵】,仅这“一二等”之地,只能是帝、王所在之地。于是脂批赶忙挑明:这里所言“姑苏”,实际是指金陵,正是李煜的南唐国都。这一二等的温柔富贵之乡,那时还谈不上苏州,这一带,只能是江北的扬州,江南的金陵。又说甄家住阊门外的十里街【脂批: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这里脂批所云“伏甄、封二姓之事”,实指李、赵二姓之事,甄家在姑苏,脂批说是金陵;封家不住十里街,却说成本地居民,这封姓便是谎称“庙”主“开封”(宋都)。《红楼梦 例言》中所谓“长安”、“中京”实际上是隐写“汴京”(东京,开封)、“南京”(金陵,六朝古都)的混合体——“中京”,即“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必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西南北四字样也”(例言语)。作者所处的清康熙朝国都在北京,而北宋当时的汴京已被黄河泥沙掩埋了几百年,作者创作小说时,对京都的繁华、景观,民俗、语言乃至宫廷等,参照自己所熟悉的“清京”北京来描写是合乎情理而自然的事情。《红楼梦》的考证若将后者的“表面”作为“本质”进行索隐,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考红”的尴尬也在于此。
关于姑苏城内的葫芦庙,小说中已经烧毁,并且已经表明此庙是古人所建,本来也无需考证它的实物。仅这“葫芦”之名,它不过是一只“闷葫芦”,用脂批的话说,那不过是为了“瞒混”读者而“暗渡陈仓”的葫芦谜。记得曾见过有人早就注意到这座小庙,并认为它可能象征皇家的祖庙——太庙,只是将其局限在象征满清皇权。为弄清“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不妨先看一下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形势图。公元九六○年,封丘陈桥驿(开封黄河对岸)兵变,赵匡胤篡夺了后周的皇位,建立宋王朝,定都开封。此时十国的割据势力尚存六国,除了赵匡胤家的宋朝;其中李煜家的南唐 算是地盘、国力较强者。经过宋太祖赵匡胤几年的平定,到南唐灭亡前,仅存南唐、吴越、北汉尚未统一。南唐与北宋仅“一江之隔”的邻邦,都有本国的国君,……。如果将此天下大势图,缩小到姑苏城阊门外十里(势力)街。葫芦庙与甄家便是邻居,只有“一墙之隔”。因此,这墙象征长江,甄家比如南唐,葫芦庙便是长江另一侧的大宋赵家的太庙了,小说中称它为“古庙”,确实是宋朝的古庙。如此一来,甄士隐的夫人“封氏”即“封祠”的近音,开封宗祠之意,“宗祠”、“太庙”只是北宋政权的象征而已;何况甄家被(战)火烧尽,这(战)火正是来自“庙”。小说中说,这火“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赵匡胤的这把战火,从公元九七四年烧到九七五年、“直烧了一年”,烧了南唐(甄家),趁势在公元九七八、九七九年烧掉了吴越国、北汉国及“不知还烧了几家”小割据势力。成就了大宋一统天下。十里街上的这场火——“势力”之争。甄家小院,自然抵不住葫芦庙大火。甄士隐、夫人封氏及丫鬟“姣杏”却都“侥幸”没有被烧死(侥幸李煜自焚未成、侥幸对手是赵匡胤晚死两年、侥幸赵匡义还未篡权),无可奈何来到封家。《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的门子便是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至于这场火,只是小说中的文学比喻,不必深追。据史料载,南唐亡国后,李煜和他的后妃,包括小周后,以及受李煜影响的南唐颇具文化造诣的大臣、文人,也并未被赵匡胤所杀;而是给予他们较好的待遇,令他们创作诗词、绘画、小说;这与宋太祖赵匡胤自身也深爱文学有关;中华文化史上,宋朝的宋词及绘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南唐的这批文人遗民应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康熙盛世《红楼梦》的诞生,虽不是明末遗民创作,但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主要是明末文人他们传承和发扬的。宋太祖赵匡胤对南唐文化的认同,也可反证李后主被毒死,决非因他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引起。那是在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取得皇位,历史上的“烛光斧影”传说,已经怀疑他是一个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家伙,谋杀亲兄为了夺权;毒死李煜为了夺妻,霸占小周后。无论该传说及推论是否真实,即便是野史,流言,作为小说的创作,添油加醋,夸大引伸,是完全可以的。如按迷信的说法,宋徽宗的下场都是他的祖先赵匡义做了孽。所谓“真史隐”,便是隐写了这段历史。《红楼梦》中,尤二姐、张华、凤姐的故事,《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中张公子、李衙内、金哥的故事,薛蟠殴死冯渊霸占香菱的故事,恐怕是由此历史传说派生出来的,虽差别较大,但有些蛛丝马迹。
作为小说中的角色的甄士隐,只是一位承上启下的特殊人物。他上达太虚幻境,与一僧一道有神交;人世间却留下一女香菱,也曾资助过后来的官场显要贾雨村。《红楼梦》第三回以后,他的角色作用不大。关键是“甄士隐”三字的谐音:“真事隐”(真事)、“真是隐”(真人)。作者巧妙地用甄士隐,甄费一名,将《红楼梦》幕后的真人、真事——南唐废主李煜(钟隐)——作了幻形隐写。本文所谈甄士隐与李后主的对照,并非要得出甄士隐便是李煜的结论;首先是作者用巧妙的写作技巧,利用谐音命名的方法,借用“甄、士、隐”三字,交待整部红楼梦的借鉴典型;其次才是将“真事隐”三字拟人化,混进角色队伍,并通过他,粗线条的演绎了另一部“背面红楼梦”,并与这部“正面红楼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便是《脂批》所云:“有隐有现、一击两鸣、有正有闰、背面傅粉”等的写作方法。从甄士隐的行踪,也给出了《红楼梦》的写作总提纲,共分十二步,这便是:

其一,《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即上场。通过他(真史隐)在人世间的经历,将李煜和南唐的一段“真史”(未必正史)隐瞒。“真是隐”、“真废”又将《红楼梦》故事的主要借鉴——南唐废主。这位真人隐写(藏)书中;
其二,通过甄士隐,引出跛道的《好了歌》,概括交待小说中,将要涉及的名、利、情、悌四大方面的内容泛论;这里《好了歌》还只是针对李煜的,所以点拨“真是隐”,只需“好、了”二字,便一举成功;
其三,甄士隐的《好了歌解》,使《好了歌》的泛论进一步具体化,具体到“当年户满床”、“两鬓又成霜”……。实际上是李煜附体(甄氏),用自己的经历解读了《好了歌》,解得切。事实上《好了歌解》仍以李煜的亡国之痛作解,解悟之后,甄、李已分道扬镳,与贾府事暂无直接关系;只是《脂批》有意往小说中贾府人物牵连。(另文再谈。)
其四,甄士隐,当年有个丢失的女儿小香菱,及不告而别的穷儒朋友贾雨村,为“真废(帝)”的灵魂进入贾府,留下伏笔;
其五,《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才将甄士隐的《好了歌解》真正、具体地引向贾府;把“正面红楼梦”即将出场的主要人物、场景,做了简介;
其六,《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才是小说的开始,贾雨村浮出水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此时,香菱、雨村乃至当年的葫芦庙旧事,共同浮出水面,将从侧面参与贾府的演变。甄士隐在小说第一回,已完成了替代李后主的使命,开始转变为类似救世主的身份。暂居幕后。
其七,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的“痴情司”、“薄命司”等司局内,见到的册簿上的画页及判词,便是将甄士隐的《好了歌解》再进一步用“背面红楼梦”的谶语形式,开始“转化”到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故事上,名姓也以谶语隐写。有意给人一种读“天书”的神秘感。
其八,《红楼梦十二曲》便是将上述“天书”为《红楼梦》读者翻译成更具体的歌词,仍不提名姓;当你读到小说的相应部分,会恍然大“悟”。
其九,贾宝玉梦游幻境期间,李后主灵魂从甄士隐转向宝玉,或者说李煜的替身转为宝玉,有如同时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鬼魂“附体”;待梦醒之后,宝玉变成了一位既有后主灵魂,又相对独立的成熟少年,来模拟李煜的前半生,直到宝玉失去通灵宝玉,摆脱了李煜之魂,最后走上石涛出家之路而告终。
(其一至其九,实际上是作者将李煜的人、事、魂,逐步偷梁换柱到贾宝玉及荣国府的过程,共用去前五回。)
其十,第一百零三回,甄士隐第一次以脱渡仙人的身份,在“知机县”(机会)急流津(激流勇退)与正是显官的贾雨村相遇,贾雨村本应知道“激流勇退”的机遇,但贾雨村执迷不悟而无结果。
其十一,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第二次以脱渡仙人的身份,与贾雨村在“觉迷渡口”再次相遇,贾雨村还处于“觉”与“迷”的水、陆交叉的十字路口上,在甄士隐看来,雨村虽然经历了一世梦幻,由显官贬为黎民,仍未觉醒,甄士隐也无可奈何。
其十二,收场。甄士隐最后一次以脱渡仙人的身份,与癞僧、跛道,在太虚幻境相遇,这次,小说中虽说是前来为香菱的度脱,与警幻仙子“对册”。实际上,甄、僧、道,此前往返不断地前来太虚幻境“对册”。从秦可卿之死、贾瑞之死、尤三姐尤二姐之死、秦钟之死、晴雯之死、黛玉之死、王熙凤之死;柳湘莲出走、贾宝玉出走、惜春落发、妙玉被劫、等等,等等。“对册”或“汇报”的内容无非是:某某至死不悟如贾瑞、某某至死方悟如凤姐、醒悟早的如柳湘莲,晚一点的如宝玉,有的虽然经历数次升贬、沉浮,几经渡脱,执迷不悟,至今还睡在觉迷渡口草庵中的贾雨村。

以上是以甄士隐为线索的“红楼梦十二步”中,其七、其八两步,虽然不见甄士隐,但贾宝玉在“薄命司”见到的“副册”上,画有“莲枯耦败”后面书云:并根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桂字,指金桂),致使香魂返故乡(菱遭际桂而后死于蟠家)。此便是香菱。《红楼梦》结尾,甄士隐到幻境为香菱度脱,与警幻“对册”,这册子便是宝玉梦中见过“薄命司”存档的那本副册。可见贾宝玉梦游幻境至少与甄士隐有关,或许就是虚托甄士隐的安排。
正、背两部《红楼梦》到此结束。
甄士隐虽然是“背面红楼梦”的主要角色,只在《红楼梦》首尾出现,但他的行踪及所作所为,却同时传达了“正面红楼梦”的写作目的及步骤的重要信息,埋伏了作者曹寅撰写《红楼梦》的初衷及精心安排的写作提纲:正如第一回里《脂批》所说的“有隐有见”、“一击两鸣”。作者的一支笔,撰写了一部“正面红楼梦”:繁花似锦的生活及各式悲剧,此其一鸣;其二鸣便是:同一支笔同时又隐写着另一部“背面红楼梦”,隐写的是历代亡国君之下场的前因后果,虽以李煜为主要典型,其中不乏明末皇室遗事,如石涛。正、背两部红楼梦又被作者用“甄士隐”巧妙地柔和、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不仅“正面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如此;“背面红楼梦”也是如此;前、后,正、背均相互吻合,虽然部分是属于写作技巧,但也可认定,除非高鹗得到前八十回作者的“真传”,否则,不可能续写。洪升若不是过早的意外死亡,“一僧(升)一道(曹)”共同撰写《红楼梦》的可能性存在。作者曹寅的养子曹俯(頫)具有得到“真传”的条件,但他不必重写,只因先父曹寅的遗稿《金陵十二钗》,虽然并未完全脱稿,且少有缺失,但却被保留了下来。正是曹俯知道先父的写作意图和内幕,也只有他有条件在晚年以“畸笏叟”的笔名对是书作出重要批注。至于至今还被世人认定的《红楼梦》作者曹芹溪(霑)在叔父曹俯的指导下,做些文字上的修订及个别情节的补遗,则是完全有能力的;即便如此,曹芹溪也未曾整理完毕,而早逝。
《红楼梦》之奇,也在于此!
甄士隐,真的是作者为了“真事隐”、“真是隐”的写作初衷,而被杜撰出来的人物角色,他曾暗中扮演过李煜的角色,但不是李煜;而是作为李煜的替身,又不同于李煜。甄费了悟人世沧桑的“道”理(跛道之理——好了歌),而真正的李废主,被害之前,还在挂念他那“昨夜东风”里的“小楼”,他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李煜词句)。人世间也无神仙;甄士隐的背后有“真史”而无“秘史”;当然所谓“真史”未必全是“正史”;更不是康熙、乾隆时代的某位名人。仅此而已。

刘一心 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东里文园
赵廷美(947年——984年),原名光美。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当了皇帝,是为宋太宗。为避皇帝讳,赵光美改名廷美。
身为两位皇帝的亲弟弟,赵廷美开始时声势相当显赫。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他被授兴元尹。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宋太宗即位,赵廷美即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并被封为齐王。他不但执掌京城开封府的大权,而且在朝会时班列宰相之上,可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廷美又被晋封为秦王。但好景不长,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廷美就被削去了王位,降为涪陵县公,贬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忧悸而卒,享年37岁。

太祖赵匡胤共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死。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得了重病,临终时,她把宋大祖和心腹大臣赵普叫到身边,嘱咐宋大祖将来要先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老三死后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给宋太祖的儿子。赵普奉旨作了记录,由宋太礼祖珍藏起来。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 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 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 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锺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
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伎作乐,唱《虞美人》这首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魏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负责监禁他的应该是魏王赵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