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小嗯啊好快:我求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和他的名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1:48
我想要他们的历史事迹

北魏孝文帝

姓名字号:原名拓跋宏,因改汉姓为

元,故亦称元宏

生 卒 年:公元466~499年

出 生 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立国,传六代、五帝,历八十五年而至著名的孝文帝。

【冯后用事,孝文垂拱】

孝文皇帝(467-499)讳宏,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皇兴元年八月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紫宫。母亲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之女。宏未生之时,冯太后临朝,献文帝皆听命于母后;及宏降生,太后乃归政,亲加抚养。

皇兴三年初,宏不满二岁,李夫人依旧例赐死;六月,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八月,献文帝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延兴元年(471),时年五岁。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总揽朝政。是时,北方连年水早,租调繁重,官吏贪暴,百姓流离,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延兴元年九月,青州高阳民封辩聚众千余人,自称齐王。十月,沃野、统万二镇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众攻破石楼堡,杀军将;十一月,司马小君起兵于平陵。二年二月至三月,东部敕勒与连川敕勒相继谋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孙晏、河西民费也头聚众反。三年二月,朝廷发布诏令,规定凡县令能肃清一县"劫盗"的,兼治二县,同时享受二县令的待遇;能肃清二具"劫盗"的,兼治三县,三年后升迁为郡太守。二千石官吏也是这样,三年后升迁为刺史。太上皇揽政数年,还先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廉吏、严惩贪污、减轻租赋、劝课农桑等相应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据统计,仅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471-480)的十年之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反叛事件就达二十几起之多,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承明元年(476)六月,孝文帝刚满十岁时,太上皇帝被冯太后毒死,太后乃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二次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太后足智多谋,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自太和元年以后,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八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内容详见冯太后本传。孝文帝自幼在太后的抚育、培养下长大成人,对祖母十分孝敬,性又谨慎,自太后临朝专政,他很少参决朝政,事无大小,都要禀承太后旨意。
太和十四年(490),孝文帝年满二十三岁,这时,他已成长为 一个具有卓越才华、有胆有识的青年政治家。在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年九月,太后不幸病逝,孝文帝哀伤至极,大哭三日。他痛哭失声地对臣下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又在诏书中说:"朕幼年即帝位,仰侍太后安缉全国。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一想起太后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内外大臣,谁又不便咽悲切?"从此以后,孝文帝独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担。

魏孝文帝出巡图

【迁都洛阳】

孝文帝继承太后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把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太和十五年(491)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

太和十六年正月,颁布五品诏,诏令规定: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孙和异姓封任的都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子、男不变,名称虽易,但品秩如前,公为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又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切年残酷的?刑(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孝文帝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493)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学伐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在朝会上,他先让掌管宗庙祭祀、礼乐仪制的太常卿王谌占卜吉凶,一见卜得《革卦》,便高兴地说:"《革卦》的象辞讲'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没有什么卦比它更吉利啊!"群臣见状,不敢多言。任城王澄站出来反对,孝文帝发怒道:"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想要阻挠用兵么?"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为陛下所有,但我是国家大臣,知道用兵危险,怎能不说话!"过了好一会,孝文帝才消了气,说:"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也没什么关系。"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衍迁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赞同地答道:"陛下要迁居中原以经略四海,百姓知道这件事应当大庆才是。"孝文帝又担心地询问道:"北方鲜卑人的习俗好依恋旧土,如果迁都,必将惊惶不安,为之奈何?"澄果断地答道:"非常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只要陛下拿定主意,他们还会有什么能为?"孝文帝一听,兴奋地说:"任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子恂为太子,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羽待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临行之际,太尉丕奏请以宫人相从,孝文帝厉声斥责说:"临戎不谈年事,不得妄请。"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整齐,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九月底抵达洛阳。

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孝文帝则冒雨巡视洛阳故宫旧址,可眼前呈现的却是一派断坦残壁、杂草丛生的破败景象,他感慨系之地对待臣说:"晋室不修功德,宗庙社稷倾于一旦,荒毁成这个样子,朕实在感到痛心。"说完,潸然泪下,吟诵起《黍离》诗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吟到伤心处,侍臣们也跟着流起了眼泪。接着,观洛桥,临太学,观石经。在洛阳稍事休整后,又诏令六军继续南进。孝文帝身着戎装,手执马鞭,策马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群匣们经长途行军跋涉,疲惫不堪,都不愿冒雨继续前进,于是纷纷跪于御马之前,磕头泣谏,请停南伐。

孝文帝故意责问道:"庙算已定,大军将继续前进,你们还啰嗦些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谏道:"此次举动,天下人都不愿意,唯独陛下要这样做:臣不知陛下违众南伐,究竟是为了什么?臣等敢以死相请。"孝文帝大怒道,"我方要经营天下,统一全国。你们这批儒生,屡屡阻疑大计。若再胡言,当以军法从事。"安定王休等人又再三哭谏,孝文帝余怒未息,乃晓谕群臣说:"这次兴师动众,规模不小,动而无成,拿什么向后世表示?如果就这样班师,怎能垂名千载!若不南征,即当迁都于此,机不可失,诸位王公大臣以为如何?计议已定,不得旋踵。想迁都的站到左边,不想迁都的都站到右边。"话音刚落,安定王休等人一齐站到了右边。南安王桢等人见势不妙,赶紧进言道:"古人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若停南伐之谋,迁都洛阳,这才是臣等的愿望、百姓们的一大喜事啊!"群臣齐呼"万岁!"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李冲上言说:"陛下将定鼎洛邑,宗庙宫室不能坐在马上游行等待。愿陛下暂还平城,待臣下经营竣工,然后准备文物,御驾光临。"孝文帝果断地答道:"朕将巡察州郡,至邺城小停,开春即回,不宜返归旧都。"乃派任城王澄回平城,将迁都之事告谕留守百官,并意味深长地勉励他说:"今日真是所谓'革'啊。王要尽力而为!"

孝文帝深知,群巨对迁都一事备有异同。一次,他问卫尉卿、镇南将军于烈:"爱卿意下如何?"于烈直率地答道:"陛下深谋远虑,非愚浅之人所能测。若说句心里话,乐迁与恋旧,不过一半对一半罢了。"孝文帝说:"你既然不表示异议,那就等于赞同,就是对迁都的支持。朕派你还镇平城,留台政事一一托附给你。"

洛阳久经战乱,旧时宫室残破不堪,孝文帝驻跸洛阳西北角的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一有闲暇,常亲诣寺内,与僧侣讲论佛义。城东北有上商里,殷顽民昔日所居之处,孝文帝改名闻义里,命朝士居处其中;朝士们迭相讥刺,不久竟纷纷离去。这年十月初,下诏征召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臣董爵共同负责营建新都洛阳;随后,率众北巡,自金墉西入河南,经虎牢城(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至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在滑台城东设坛祭庙,把迁都的事情告诉祖宗。又命安定王休率领从官赴平城迎取眷属。十一月,徙居邺城行官。

任城王澄至平城,留守百官始知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迁都史实,多方开导,细加解说,众人无不折服。澄遂驰马南还邺城,孝文帝得到奏报,十分高兴地说:"若非任城,朕迁都大业难以成功。"

正在这时,南齐秘书丞王肃自建邺降魏。王肃,东晋丞相王导之后,博学多通,才华出众,尤其通晓旧事。孝文帝闻王肃至 邺,亲切引见,备问周至。王肃辞义敏捷,对答如流,又不失君臣之礼;当言及为国之道,乃引经据典,陈说治乱,侃侃而谈,深合孝文帝心意。孝文帝细心听纳,不断点头嗟叹,言谈之间,不觉促席近前,丝毫不感到疲倦。王肃遂趁机言及萧齐危亡之兆、可乘之机,力劝大举南伐。自此以后,孝文帝南进之心转甚,对王肃也礼遇日隆,亲贵旧臣莫能相间,每每屏退左右与王肃单独谈论,有时谈至深夜而不罢。王肃也尽忠竭诚,无所隐避。自是君臣相得,如刘备之与孔明。时孝文帝方欲大兴礼乐,变革旧俗,凡朝仪文物,多由王肃主持制定。孝文帝十分器重这位汉族大臣,亲切地呼他为"王生"。

太和十八年(494)一月,孝文帝回到洛阳。中书待郎韩显宗上书说:"听说陛下今夏将巡视中山。去冬陛下驻骅邺城,正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百姓不胜劳费;况夏月正是收蚕割麦季节,农事极忙,百姓将何以堪命!且六军于酷暑中行军,恐生疾疫。臣愿陛下早还平城,既省各州供张之苦,又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早日完成洛都营缮工程。"又说:"洛阳宫殿故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早有人讥讽他太奢华。现今营缮,宜加裁减。又近年以来,平城官宦富室,竞起第宅,以豪华相尚,宜因迁徙之机,设立制度,加以节制。"孝文帝看罢表章,连声道好,多所采纳。

三月,孝文帝北巡至平城,临太极殿,引见留守百官大议迁都。他晓谕群臣说:"朕将迁都洛阳,诸位大臣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燕州刺史穆罴首先出班跪奏道:"迁都事大,依臣愚见,不宜迁都。"孝文帝平心静气地问道:"你就讲讲不能迁都的理由吧!"穆署振振有词地说:"国家北有柔然之冠,南有荆扬(指南齐政权)未曾宾服,西有吐谷浑之阻,东有高句丽之难。四方未能平定,国家尚待统一。以此相推,所以不可。况征讨四方,需要大量戎马,如果没有马,怎能取得胜利?"孝文帝反驳说:"马常出北方,牧场设在代郡,何必担心无马?今代郡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正因这个缘故,所以要迁都中原。"穆黑仍不服气,接着非难道:"臣听说黄帝都于涿鹿。以此说来,古代圣王不必都要定都中原。"孝文帝应声答道:"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也迁都河南。"尚书于果接着奏道:"臣不以为代郡胜过伊、洛之美,但自先帝以来,久居此地,百姓已安,一旦南迁,众人未必乐意。"平阳公丕以老臣自居,也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陛下去年亲率六军南讨萧氏,到了洛阳,派任城王澄至平城宣旨,命臣等议论迁洛。初奉恩旨,心中惶惑。迁都大事,应当讯问卜筮,审定是否大吉,然后定夺。"孝文帝耐心地回答道:"周公、召公是古代圣贤,乃能卜居相宅,往营洛邑。今日没有这样的圣贤,占卜又有什么益处!况且《左传》上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黄帝占卜不成功,贤哲天老也说是'吉',黄帝听从了他的话,终至昌盛吉利,这样,具有全德的人预计未来就比龟卜还正确。作帝王的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哪能常居一地!朕的远祖,世代居于塞外荒凉之地;平文皇帝开始都于东木根山,昭成皇帝营建盛乐(今年蒙呼和浩特市)新城,道武皇帝又迁都平城,朕为什么就不能迁都中原?"一席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前怀州刺史青龙、前秦州刺史吕文恩等虽仍抱着顽固态度,也都辞屈丽退。第二天,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诏令,部分迁都洛阳。

秋七月,孝文帝离平城继续北巡,临朔州,登阴山,观云川,视察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等军事重镇。所过之处,问民疾苦,贫窘、孤老之人分别赐以栗帛。九月中旬,返归平城宫,喘息未定,又颁行三载考绩之诏,临朝堂亲自黜涉百官,尚书令陆睿、左仆射元赞、尚书于果、散骑常侍元景、中庶子游肇等十余人,因不能尽职尽能、犯颜直谏,或解任、或降官、或削夺俸禄,并当面列举他们的过失,依法而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居功骄傲,也被解除少保之任。孝文帝又意味深长地对陆睿说:"鲜卑人每每讲'鲜卑习俗质朴粗鲁,何用知书!'朕听到这样的话,心中真不是滋味。现今知书的人很多,岂能都是圣人,就看他学不学啊!朕亲攻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凤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若是永居代北,再碰上不好文的帝王,那就不免要面墙啊!"陆睿假惺惺地答道:"确实如圣上所言。匈奴人金日碑不入汉朝作官,怎能七世知名。"孝文帝听罢甚为高兴。

十月,以太尉、平阳公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孝文帝拜辞太庙,奉迁祖宗牌位,从平城出发,经邺城,于十一月下旬回到洛阳。为清定流品,他以清河大族、尚书崔亮为吏部郎,负责选举;为解决迁洛后战马缺乏的问题,他命后军将军宇文福巡视牧地,选定洛阳稍北的河南孟县一带作为新牧场,取名河阳牧场,每年从河西走廊的河西牧场将大批牲畜先徙牧并州(今山西一带),再步步南迁到河阳,这样可使牲畜渐习水土,不至死伤。河阳牧场常年畜养戎马十万匹,杂畜无数,以宇文福为司卫监,专事管理,致使牲畜善滋,略无耗失。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 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几天后,又下诏免除代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

恰在这时,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杀海陵王萧昭文,篡位自立,称明帝。消息传来,孝文帝怒斥萧鸾不忠不义,遂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他先派行征南将军薛真度向襄阳,大将军刘昶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锺离,平南将军刘藻向南郑,分四路大举伐齐。十二月底,又亲率大军三十万南伐,渡淮河直抵寿阳,由于寿阳防守严密,魏军不能攻下,只好放弃寿阳沿淮河东攻锺离。刘昶、王肃众号二十万,并力围攻义阳,结果遭到齐军的内外夹击,被迫解围而去。锺离也久攻不下,魏士卒死伤严重,其他几路人马也先后受挫。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返抵彭城时,从平城传来冯熙病逝的噩耗。冯熙,冯皇后之父,孝文帝之岳丈,官拜太师。不愿迁都的太傅、录尚书事拓跋丕与尚书令陆睿急忙派人送来表章,请孝文帝回平城奔丧。孝文帝十分气恼地说:"开天辟地以来,哪有天子从远方为舅奔丧的事!现在刚开始经营洛阳,岂宜妄相诱引,陷君不义!留台令、仆以下,可付御史贬官。"他下令就地为冯熙举哀,派人迎冯熙灵柩,南葬洛阳。四月下旬,孝文帝入鲁城(今山东曲阜),亲自祭祀孔子,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在孔氏宗族中选取一人封崇圣侯,并命兖州修复孔子墓,重新树碑勒铭。离开鲁城,北入碻磝(今山东茌平古黄河南岸),命掌管礼仪的谒者仆射成淹准备舟楫,打算从泗水入黄河,沿河溯流西上还洛。成淹谏道:"河水凶猛湍急,陛下不宜乘船。"孝文帝回答说:"因为平城无漕运之路,故京邑人民贫困。现今迁都洛阳,将使四方运路畅达,而黄河急浚,人们都感到难以涉渡。朕这样做,正是为了开导百姓之心。知卿一片诚意,而今天却不能接受你的建议。"

太和十九年(495)五月下旬,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不顾鞍马劳顿,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禁绝胡语。他问群臣道:"你们想使魏朝与殷、周比美,还是想让汉、晋独自超越前代?"咸阳王禧答道:"群臣愿陛下超越前代圣王。"孝文帝又问:"然则应当变风易俗,还是继续因循守旧呢?"禧答道:"愿圣上政治日新。"孝文帝接着问:"仅仅为了自身,还是想传给子孙后代呢?"禧答道:"愿传之百世。"孝文帝说:"如果这样,那就必须改革,你们就不得违令了。"继而向百官宣布道:"从今以后要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族语言,一律使用华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许难以骤然改变;三十以下,凡朝廷中一切人等,不得使用旧语。若明知故犯,则降爵黜官,各人宜深以为戒!"并当众严厉斥责尚书左仆射李冲说:"朕曾与李冲议论此事,李冲却说什么'四方之人,言语不同,不知当以谁为是?帝王说的,即是标准语言。'李冲这番话,罪行当死!"因而又面对李冲数落道:"你辜负了国家,应当令御史牵下治罪!"吓得李冲赶紧脱下官帽,连连叩头请罪。接着,孝文帝又严厉谴责留守官员说:"昨日望见妇女仍然穿着夹领小袖,你们为何不遵前诏?朕的话如果不对,你们应当廷争。如何入则顺旨,出则不从呢?"众官员一齐请罪。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当月,孝文帝又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为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尽力伊、?,人急其务,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孝文帝又依据古代《周礼》中的制度,下诏去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

是年八月,洛阳金墉宫建成,诏令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一天,孝文帝在侍臣的陪同下,游览宫内的华林园,观赏昔日的景阳山,这两处名胜都是曹魏明帝所修,一度奢华无比,后因长期的兵燹战乱而残破。黄门侍郎郭祚进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应该把它们重新修复。"孝文帝触景生情,慨叹道:"魏明帝以奢侈而失于前,朕岂可因袭于后啊!"
九月,新都营缮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宫、文武全部迁到了洛阳。是月,皇弟高阳王雍出任相州刺史,临行之际,孝文帝告诫说:"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你要以此为戒。"

魏晋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孝文帝加以仿效。这年十二月初一,他在光极殿引见群臣,当众宣布九品法令,准备大选百官。并对群臣说:"国家向来有一事可叹:这就是臣下都不肯公开指出君主得失。人君所忧虑的是不能纳谏,人臣所忧虑的是不能尽忠。自今以后,朕举荐一人,如有不可,你们要直言我的过失;若有才能之士而朕不能察知,你们也应当举荐。如能这样,得人的有赏,不说的有罪,你们应当知悉。"十二月三十日,大会群臣于光极殿,颁赐官帽朝服,改易胡服,百官列位,朱紫满座,好不热闹。

北魏初至太和以来,未尝用钱,公私交易往往以物易物,商品货币经济趋于停滞状态。这一年,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亦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求钱币质量,精益求精,不能杂以它物。新币铸成后,下令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五铢钱很快通行北方各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姓纪。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不再重复奇僻,与汉姓完全相同,鲜卑族在汉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孝文帝还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他在诏书中说:"代郡人原先都没有姓族,虽是功臣贤人的后代,也都分别不清。"他把功劳的大小和官爵的高低作为制定姓族的唯一标准。姓高于族,符合规定的称郡姓,郡姓之中又按上述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称为四姓。诏文中规定得很具体:除帝室元氏及与帝室同宗的长孙、叔孙、奚氏等以外,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故居鲜卑各姓之首,与汉族郡姓中的四姓比肩,不得授以低官或浊宫,只能做正员郎以上的清官。而原来是部落大人,从皇始(拓跋珪入主中原后所改的年号,即396-397)以来,三世官位在给事以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的为姓;若原来不是部落大人,而皇始以来,三世官位在尚书以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位的也为姓。虽属部落大人的后代 而官位不显赫的为族;若原来不是部落大人行官位显赫的也为族。并令司空穆亮、领军将军元俨、中护军广阳王嘉、尚书陆琇等人按上述规定详加审定,列出簿帐,奏报皇上核准。与此同时,又诏令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弁等人条定各州汉人士族,分为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对原有门第等级作了很大变动。

有一次,孝文帝与朝臣们共论海内姓族及人物,许多大臣认为薛氏应为河东大族。孝文帝反对说:"薛氏是蜀人,岂能入郡姓!"当时担任禁卫的直阁将军薛宗起执戟站立殿下,闻听此言,愤愤不平,出列奏道:"臣的远祖广德,一生在汉朝作官,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经二代后,薛家又迁回河东,至今六代相承,不是蜀人了!陛下是黄帝后代,受封北土,难道也可以说成是胡人吗?今日不能入郡姓,臣就不活了!"说完,恨恨地把戟摔在地上,砸得粉碎。孝文帝看到这种情况慢慢地说:"那么,朕为甲姓,你为乙姓,怎么样!"于是乃以薛氏入郡姓,然后幽默地说:"你不是'宗起',而是'起宗'了!"

又有一次,孝文帝与群臣共论选举事,他问臣下说:"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这事果真如此吗?"李冲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道:"不知自古以来,设官列位,是为高门大族的子弟,还是为使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孝文帝回答说:"当然是想使国家得到治理。"李冲又问:"如果这样的话,陛下今日为何专崇门品,而不发布选拔贤才的诏令?"孝文帝不以为然地说:"假如有

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一位杰出的皇帝,他五岁即位,聪慧机敏。在他亲政以后,为了巩固北魏封建国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三年一考,经三考,“升贤明有绩者,退庸劣无功者”。他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吏由他亲自考核。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会同地方考核。“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这种整顿,改变了官吏冗散的状况,使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备封建国家封建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公元485年,魏孝文帝又颁布了均田令,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他还提倡思想解放,带头学习汉族文化知识,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与汉族通婚,在他迁都洛阳后,又下令改穿汉服,一年后他又下令改去鲜卑姓,自己首先改姓元,按一元复始的讲究,作为全国第一姓。

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在他迁都洛阳之后大规模营造了龙门石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