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的作文:汉字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3:24
最好是文字!!!

汉字的魅力
  刘志琴 2005-8-1 06:13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本身既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传统文化信息的工具。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即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和中国的方块字。这三种文字虽然都从图画发展而来,但中国文字的发展却是特殊的,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用拼音文字的时候,中国却独立应用了注音文字,表现了中国人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文字在向准确化和通用化的方向演进中,形成两大系统:一种是由各种音素组成,以明确的音位观念来表达认识,各音素之间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比较复杂,这就是印欧语言即拼音文字,这种文字直接反映读音,书写容易,词的形态比较丰富。但它的不规则拼写和长词形,与人的瞬间记忆不能完全适应,而且语言的准确性要求高,作为信息处理的难度就大了。再一种是由字形表意与声音的结合而组成,这就是汉语。这种文字主要是以笔画拼构图形以表达意思,使形音有机融合,读音可以知义,所以又称为方块字或注音字。拼音文字纯是一种符号,汉字却是中华民族想象力的产物。
  汉字看起来难学,真学起来未必很难,这种字只需要用少量的笔画即可构成表达全息形象的图形。它的基本笔画有横(包括提)、竖、撇、折、点(包括捺)五种。这五种基本笔画按照相离、相接、相交三种组合关系,构成成千上万的汉字。比如:一个撇笔和一个捺笔,用相离的组合关系,可构成“八”字,用相接的组合关系则构成“人”或“入”字;再如田、由、申、甲四个字,都是按两个横笔、两个竖笔和一个折笔构成。这种以简单的笔画组成众多象形字的方法,构成的图形不易混淆,表达的信息却准确丰富,承载的信息量大而具有规律性。每一个字都富有文化的底蕴,“国”的古字是口与戈构成的,戈是兵器,象征武力;口是人口,合起来就是用武力管理和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创造文字的先民,未必懂得国家是集团统治工具的原理,但这个字的出现,说明自从有了武力统治社会的现象以后,才产生“国”的概念,朴素地反映了国家产生的社会背景,所以汉字体现了中国人精细入微的观察力。
  汉字举世无双的优点是容易储存信息,制造新名词。一个字除了自身具有一定的意义外,还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如“政”字,后面加上不同的字,就可以造出不同的词,如政界、政局、政客、政经、政策、政府、政事、政情、政变、政论等等;又如“了不得”、“不得了”、“得不了”,三个同样的字用不同的排列方法就可以表达三种完全不同的意思。因此中国文字最能追随语言和时代的发展,把旧字重新组合成新词术语,得到“生词熟字”的效果,如电影、电脑,积极、消极等名词都是用常用字来拼写的,不需要像拼音文字那样重造新的文字,因此中国文字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商代就有文字四千多,经过三千多年到现在常用字量也就六千多,其中较为常用的2400个字,占一般书籍报刊用字的99%。而使用英语的民族,每一个普通成年人,一般至少使用2万个英语单词。据1975年《美国百科全书》介绍,常用字有2万多,比中国多10倍。
  信息时代的到来,更加突出了汉字的优越性,21世纪新的电脑将采用声控系统,它将摒弃由字母编制的键盘,由于英语的音节多达1万个以上,而汉语只有400多音节,每个音节最多4个音素,因此美国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言》一书中对汉语的简洁性、准确性、严密性和先进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正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努力,才把“西文语法书里的种种麻烦抛个精光”,最后“只留下几千个单字和若干条效率极高的排字规则”。英国《新科技杂志》原主编迈克·克鲁斯断言,不久的将来,汉语将充分发挥威力,到那时世界关于语言文字结构的研究中心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总之,是电脑接受了汉字,而不是电脑改变了汉字,因此有人称它为电脑文字,表明它是最佳信息交换应用程序的语种。
  汉字,有可能成为储存信息的第一文字,这不是梦!

汉字的魅力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的确,汉字的表意性,使她具有独具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静静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专题《优美的汉字》从汉字的起源讲到汉字的形体、构成,又讲到汉字的文化,内容很全面,但因篇幅所限,失之过简。如果照本宣科的话,很难使平面的汉字立体化,更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汉字背后那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为了激活汉字的生命力,使汉字由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变化,我尝试着在汉字教学中融入造字法,尽量将词语、成语、诗词、美学原理、历史、地理、民俗、古文化常识等熔为一炉,努力追求汉字教学的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引导学生感受汉字自身结构之美——魔方般的组合。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笔画、部首的组合变幻无穷,象魔方一样散发着神奇的美。在教学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有关理论,也没有领着学生刻板的考证,只是尽力凸显汉字字形组合的奇妙。如"衷、褒、袤、哀"、又如"碟、堞、蝶、谍、喋、牒、蹀、鲽",举出这两组例子后,甚至无须过多讲解,学生已经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初步体会到汉字造字的美妙、精巧。他们也纷纷举出自己的例子并分析,有的甚至得"意"而忘"形",深深陶醉其中。这种感性为主的美丽接触,正是下一步深入理解汉字的绝佳铺垫。 然后是链接相关词语、成语、诗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意识到,汉字是语文学习的窗口。如一个"岑"字可以让我们想起边塞诗人岑参,想起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时的"汉涔涔"。讲"彘"字,可以联想到汉武帝的小名刘彘,联系《鸿门宴》中樊侩拔剑切而啖之的"彘肩",进而讲到"豚"、"豕",讲到豚栅鸡栖,讲到狼奔豕突,甚而三牲(猪牛羊)、六畜(猪牛羊马鸡狗)。越是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学生越受新鲜的刺激,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就越强。一个"明"字我随口说出二十几个相关的成语,学生激动的啧啧声响成一片,这种狂轰滥炸般的气势终于也把他们挟卷到汉字的海洋中,他们也在拼命搜寻自己的词语积累,一个个不甘示弱,举的例子更丰富,分析的更深入。 最重要的是在汉字教学中阐释文化、美学、哲学,让汉字散发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其实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来自这神秘、厚重、千变万化的方块字,参透了汉字也就参透了中国的文化,而四字短语更是浓缩了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神经末梢,在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汉字教学)中完全可以大讲特讲。如"黄发垂髫",一个"黄"字,可以讲出中原黄河文化的厚重,让学生体会中西文化的碰撞就是"黄与蓝的交响";可以讲出五色中"黄"的中心地位,讲清黄袍的唯我独尊;还可以链接"黄道吉日"、"黄金时代"、"黄茅白苇"、"黄钟大吕"、"黄袍加身"和"黄粱一梦",在斑驳陆离的"黄"中窥视传统文化之一斑。 下课了,学生明显地带着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给他们推荐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复旦大学出版社纪德裕编著的《汉字趣拾》、申小龙的《汉字与中国文化》。短短的45分钟只能把他们引至神奇的汉字王国的入口,想要登堂入室就要看他们各自的修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