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第二季 迅雷:插秧时农民会举办什么仪式(详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39:12
风俗、仪式的详细过程等。

一、湖南常德风俗:农民很看重栽秧,明人吴申的《栽秧歌》写道“一年生计在今朝,叮咛儿女不辞劳。”栽秧之日,主家丰备酒菜,宴请本族本家尊长和栽秧帮工,谓“吃栽秧饭。”饭后,由主家或插秧能手下田扯第一把秧,谓“开秧门”。扯秧前,先用手向秧苗浇水,左三下,右三下,前三下,谓“赶秧风”,以免手腕中“秧风”红肿疼痛。若中“秧风”,即用扯下的秧苗擦拭。自古以来,常德农村妇女就下田插秧,明人夏言有诗《安乡道中妇人插田》,“村南村北竞插禾,新妇小姑兼阿婆。”在人民公社时期,妇女更是插秧的主力军。插秧时出于高兴,也为了减轻疲劳,有唱歌的习俗。请人插秧,主人雇请歌手二人,在田垅间一人打鼓,一人敲锣,对唱春歌。一般先唱请神一类歌曲,祈求保佑丰收,接着唱《保收歌》、《上安化》等民间曲调。明时安乡县令吴申还特为农民撰写《栽秧歌》,供歌唱。此俗今失传。
二、南京栖霞风俗:【开秧门】 插秧第一天俗称“开秧门”。开秧门这一天仪式隆重,场面热闹,家家做糯米饭,备好酒菜 。有的农家还燃放“天地响”,姑娘和青年妇女们来到秧田边,尔后推出一名全村公认的栽 秧能手拉头趟,秧苗栽出二三米后,人们纷纷跟着“头趟”插秧,姑娘和妇女们边插秧,边 唱秧歌,俗称“打插秧号子”。旧时,有人为显示插秧技能高超,在开秧门时穿长袖白褂插 秧,衣服上不沾一滴泥水。栖霞区有俗语:“小孩巴过年,大人望种田”,开秧门这一天家 家都备丰盛酒菜,表明种田也有“想头”。插秧的最后一天叫“关秧门”,这一天,主家仍 办酒菜,招待帮忙的插秧手,以示合作顺利,这顿酒席称为“了秧酒”。历史上,栖霞 境内稻田区皆有此俗,今已不见。

栽秧这农活在射阳历史不长。这里最早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初步改良后也只能长早粮。60年代起,逐步实行“旱改水”,一批水稻田应运而生。

长水稻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栽秧。过去没有插秧机,更别谈塑盘抛秧这类新技术了。那时栽秧全凭人工。这是一种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累活。栽秧具有突击性,季节不等人,慢慢栽是不行的。因此,一些土地较多的人家必须要请人帮工。

黄秧落地之前,要举行一个“开秧门”的仪式。开秧门一般要摆上“六大碗”菜看,条件好些的人家,还要准备猪头三牲。祭礼摆下后,要鸣鞭放炮,望空祭拜,祈求菩萨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当然,菩萨是只收香火而不食人间烟火的,“祭礼”最终会成为插秧者的佳看。

提起插秧,还有一则民间故事,说此事源于朱元璋。据讲明代以前水稻是直播的,不移栽。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落难,在皇觉寺里当过和尚,放过牛。有一回他放的牛吃了人家田里的秧苗,他怕主人责怪,就把别处茂密的秧苗拔出来,栽插到被牛吃掉秧苗的地方。结果,栽插过的秧苗长得十分旺盛,稻谷穗大粒饱。从此,插秧成为一种新技术开始得以推广。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年号洪武,人称他为“朱洪武”。民间认为朱洪武是“真命天子”,栽秧成功是上苍保佑他的。于是,大家在栽秧前要举行一个“敬菩萨”的仪式,这就叫做“开秧门”。

季节不等人,秧要抢在“梅”里栽。梅,就是初夏时节的雨季,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期,所以又称“梅雨时节”。又因此时空气潮湿,器物易霉,故又称“霉雨时节”。“三月雨谓之迎梅,五月雨谓之送梅”。三月第一场雨过后,和风拂拂,气候宜人,此时栽秧特别适时。由于家家户户忙插秧,这“插秧手”就显得分外紧张了。此刻,“熟手”吃香自不必说,“生手”也闲不下来。田多的人家只愁请不到人。请到的人都是上宾,待之以酒席,从早到晚要吃五六顿饭。倘若招待不周,给你插“兜根秧”,就是把秧根折弯了插下田,那秧根系就不发作,苗也就不旺,收成就不会好。所以,“插秧手”在那季节里受尽恭维,被称为“秧皇帝”。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手里集中,在农村,一户拥有几十亩、几百亩水田的已不稀奇。尽管已经推广机械化作业,但上百亩田要在相对统一的时间里把秧插完,凭一家一户还是办不到的。因此,邀亲请友开秧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传统,被人们继承下来。一阵鞭炮响过,一阵机械轰鸣,一片黄秧下地。这家插完插那家,有条不紊地推进。

“开秧门”,体现着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随着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秧皇帝”也已平民化,都“化”做了互相支持的“秧朋友”。所以,“开秧门”在今天可以译作“以秧为媒广开友谊之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