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成长计划258种结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3:21
今天上课学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问题.
书上说美国的资本家为了抬高物价把牛奶和水果等都全部倒掉,来抬高物价.
老师的解释是,这样做是"物以稀为贵"可以卖高价!
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非的倒掉呢?直接把价钱抬高不行吗?把价钱抬高点,底了不卖,这样不是更可以赚钱吗?
请各位帮我解释以下!
谢谢!

中学的课本大多是从道德方面、资本家的丑恶来介绍“倒牛奶”的经济危机。
其实,客观一点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吧,经济总是周期性发展的,到了一定的时期就会出现低谷,一般来讲,当社会出现“经济衰退”同时又“通货膨胀”的时候,就预示著经济危机不远了。
经济危机,简单地说来,是因为生产过剩,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产品大量积压。从“供给-需求”关系来说,生产过剩必然会导致需求不足。资本家赚不了钱,宁肯把产品扔掉也不肯去救济穷人。资本家为了使产品和消费的矛盾得到缓和,除了毁掉商品以外,还大批解雇工人,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停工停产。
资本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从1929年秋天开始,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首先向美国,随后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席卷而来。在这场危机中,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瘫痪了,生产倒退了20多年。这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使大批企业倒闭,3000多万工人失业。危机所造成的损失总计约2500亿美元。
“为什么非的倒掉呢?直接把价钱抬高不行吗?把价钱抬高点,底了不卖,这样不是更可以赚钱吗? ”经济危机的时候是不可能这么做的。讲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吧,我们不是经常听说农民朋友“丰产不丰收”吗?这当然不是经济危机,但道理是一样的,农民碰上好年份,地里的作物产量多了,但如果卖不出去,收入一样不会大幅度的提高。东西多了,价钱就跌了,供给和需求之间总会有一个均衡点,价格就在这个点上下波动。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律,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
碰到这样的问题,也许我们不应该仅仅从道德的方面去理解,建议多从经济的角度去认识,这样我们也许能学到更多一点。

牛奶和水果有保质期的,过了期,不能喝不能吃,资本家宁可倒掉也不会低价出售,以保证他们的高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是饥饿的处于底层的广大人民,一边是富得留油的资本家,长期以往,两级分化严重,加剧社会矛盾,如果国家不加以解决,可引发经济危机,社会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