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粉世家爱情悲剧:企业现场标准化具体内容,肯请各位指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1:20
有没有实例,细化的再加50分给你

制订部门 4M变动管理规定 担 当 检 印 承 认
  生 产 部

  制定日:2003-08-01

  1 目的
  本规定,是为了对产品品质有直接影响的制造工程中(作业者,设备工具、材料、作业方法)等新的情况出现时,
  以确保产品品质为目的,届时请遵循以下对应方法。

  管理内容 能力的把握 工程不良率的把握 教育培训监督
  (变动)

  人员(作业者)

  1.根据《产能分析表》对人员的产出能力进行确认。
  2. 产出能力不足时应向上进行汇报或部门间进行人员调整。 1. 对新人的指标达成情况和品质状况进行的确认。

  2.由管理者和品质人员对新人进行监督,并在作业日报上盖单确认。 1.根据作业开展的需要,进行必要的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
  2.根据情况制定巡查频度相关记录。
  确认者 生产部门班长 生产部门班长 生产部门班长
  管理内容 能力的把握 工程不良率的把握 教育培训监督
  (变动)

  工夹具设备

  1.由技术和品管人员对初始状态进行确认,认可。
  2.技术部对安全性、适合性作出评价。
  3.品管部对产出品的相关质量要素作出评价。
  4.生产部门班长必须确认旧的工夹具,已不能用的,不可误用并由技术部统一管理。 1.量产初期生产管理人员对新工夹具的产出品的质量稳定情况进行确认。 1.由技术部负责作成相关作业指导书(图)。
  2.品管人员加大对新工夹具产出品的抽查密度。 2.部门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必要的相关指导。
  3.该部门长对该工夹具当日的产出品情况进行综合性评定,将结果通知技术部、品管部。 3.品管人员对员工作业情况进行监督确认。
  确认者 技术担当、品管担当
  生产部门班长 生产部门班长、品管担当 技术担当、品管担当 生产部门班长

  管理内容 能力的把握 工程不良率的把握 教育培训监督
  (变动)

  材料
  1.生产管理对新品的材料损耗情况进行预测,根据订单情况对材料进行发注。
  2.根据材料的量产情况和材料损耗,对剩余订单进行发注并及时补充。 1.技术部负责变更加工图纸式样并确保材料使用前完成新旧版图纸的更新回收及处理.
  2.材料发生变更时,由技术部发出材料变更联络书至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接收后转发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做好旧品材料的标识和隔离。 1.生产部门班长对员工进行加工前说明指导(新旧料的区分与标识)
  确认者 生产部门班长 技术担当 、生产部门班长 生产部门班长
  管理内容 能力的把握 工程不良率的把握 教育培训监督
  (变动)
  1.生产部门班长根据加工效率判断新方法的适用性。 1.新方法使用后生产部门班长对初始状态和初期阶段的不良情况进行充份统计。 1.技术部作成相应指导书。
  方法 2.生产部门班长确认作业人员的作业方法。
  2.生产部门班长对新方法使用的相关因素事先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2.品管人员对新方法运用后的结果进行加严抽查和监督。 3.确实了解掌握新方法并确保今后的持续正确性。

  确认者 生产部门班长 技术担当 、品管部人员 技术担当、生产部门班长

所谓标准化,就是将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创新改善与标准化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 2 大轮子。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一、标准化的四大目的

在工厂里,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或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

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 技术储备 、 提高效率 、 防止再发 、 教育训练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二、良好标准的制定要求

国内许多企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标准,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许多标准存在操作性差、不明确等问题,例如,“要求冷却水流量适中”。什么是流量适中?不可操作。“要求小心地插入”,什么是“小心”?不可理解。其实,一个好的标准的制定是有要求的,要满足以下六点:

1 、目标指向: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因此,与目标无关的词语、内容请勿出现。

2 、显示原因和结果:比如 “ 安全地上紧螺丝 ” 。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又比如 “ 焊接厚度应是 3 微米 ” 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为: “ 焊接工用施 3.0A 电流 20 分钟来获得 3.0 微米的厚度 ” 。

3 、准确:要避免抽象: “ 上紧螺丝时要小心 ” 。什么是要小心?这样模糊的词语是不宜出现的。

4 、数量化 - 具体:每个读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例如,使用一个更量化的表达方式, “ 使用离心机 A 以 100+/-50rpm 转动 5~6 分钟的脱水材料 ” 来代替 “ 脱水材料 ” 的表达。

5 、现实: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可操作性差是国内许多企业的通病。我们可以在许多企业车间的墙上看到操作规程、设备保养等标准,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二个表,感受一下什么是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