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那集最搞笑:懂新课标改革的朋友进来一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52:59
请问大家:新课标改革是从何时开始?先从哪的地区先改革的?

1999年10月,研制组在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新课标研制工作研讨会,有代表性的数学课程领域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近200人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上基本确定了未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大致框架。2000年1月新课标初稿完成,并印发了4万份向各界征求意见;2000年7月——2001年2月,研制组多次就标准的文本,分别召开不同规模的征求意见会十余次。在此基础上,2001年4月,形成了新课标实验稿。实验稿完成后,分送多位数学课程领域的资深学者、专家审读,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最后的调整。2001年5月,教育部组织了包括两位院士和大学校长、中小学特级教师代表组成的专家组对新课标进行了审查,课标组成员接受了质询与答辩。审查通过后,又根据审查意见和要求再次对新课标实验稿做了修改,2001年作为教育部文件正式发布,并于2001年9月投入实验。

最先成立数学课标组有两点原因,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课题,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研究与实验,已经形成了一些针对中国本土实践的数学课程改革理念,并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验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教育部就以这个课题组为基础成立了课程标准研制组;二是教育部有关部门想通过数学课程标准先行一步的研制,为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工作模式和研制程序。可以说,数学课程标准组肩负的任务是艰巨的。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包括大学教授、中小学特级教师、数学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教研员、教师等,先后有100多人参与了研制工作,其中核心成员有30多人。他们都是过去10多年活跃在数学课程改革前沿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和教师。同时,课标组还特别聘请了9位资深的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作为研制组的顾问。

来自数学界的不同声音

其实早在2000年8月,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曾举办座谈会,专门邀请部分院士、数学专家对当时的新课标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一些数学家对课程标准提出了较为尖锐的批评。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推出后,这些批评意见并没有停止。

批评的焦点之一是新课标对欧氏几何(平面几何)等注重推理证明的数学内容的处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等,新课标用“空间与图形”替代了“平面几何”。不少数学家却认为,作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欧氏几何在新课标中应该得到加强。清华大学萧树铁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逻辑思维一直比较薄弱,数学(尤其是欧氏几何)在这方面的训练是大有可为的。但新课标里欧氏几何“几乎消失了”,就连“逻辑”这两个字在百余页的新课标中也只出现过两次。著名数学家陈省身2002年接受采访时更强调,中学一定要讲欧氏几何,几何推理的部分不能取消,整个数学就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

批评的焦点之二是新课标较多采纳了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意见,对数学教育的改革“有点革命的味道”。一些数学家认为,数学教育只能改革,不能革命,否则社会、教师都无法接受。例如,对于新课标中强调的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中山大学徐远通认为,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引入太多的应用内容,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而掌握不到数学的科学实质。数学应由它的简洁、明确、强烈的规律性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不是用繁杂的事例来灌输知识。

更有数学家对新课标制订的时机本身提出质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著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就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培训,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师培训,要先有一套好的师资培训教材,再有一套实验教材,再有统一的标准,“现在的路子走反了。”

新课标改革首先在北京,上海,四川,青海,天津,内蒙古等13个县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