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速物流电话号码:哪有古汉语在线翻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9:57:31
我在看《昭明文选》好多字不识

没有这种在线翻译,建议去买古汉语字典慢慢查,这样学习印象比较深刻.

西方《昭明文选》研究概述

--------------------------------------------------------------------------------

【作者】陈才智

西方著作中最早提及《昭明文选》的,是1897年初版的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的《中国文学史》。[1] 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以西方语言写成的中国文学史[2],它仅在介绍萧统时,对《昭明文选》以两句话轻轻带过:“萧统去世的前一年,他编就了《文选》,这是第一部公开出版了的收有大批作者代表作的文学选集。这部《文选》是按照不同种类的诗歌、碑文、祭文、墓志、序等名目编排的。”1902年初版的德国汉学家顾路柏(顾威廉,Wilhelm Grube,1855-1908)的《中国文学史》[3],以及此后的大部分中国文学史中,都没有提及《昭明文选》。只有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的《中国文学论题:概览与书目》[4] 作了简单的介绍,时间已是半个世纪以后的1950年了。不过,1917年出版的亚瑟·韦利(Arthur David Waley,1889-1966)的著名译作《汉诗一百七十首》[5],多半是选自《昭明文选》,其中属于散文的有《宋玉〈风赋〉》(The Man Wind and the Woman Wind)和《登徒子好色赋》(Master Teng-t'u)的前半部。六年后,亚瑟·韦利又出版了《白居易〈游悟真寺诗〉及其它》[6],其中属于散文的有司马相如《子虚赋》绪言部分的节译,玉延寿《鲁灵光殿赋》和宋玉《高唐赋》。虽然亚瑟·韦利未曾就《昭明文选》本身来研究这部选集,但是在西方研究辞赋的学者中,他应该算是着先鞭者。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介绍说:韦利的翻译“是针对一般的读者,而不是学者专家,他翻译的赋虽然可读性很高,但从训诂学的观点来看,有时候并不十分正确。此外,他的翻译也缺乏详细的注解。”[7]

亚瑟·韦利之后,原籍俄国、移居巴黎的学者马古礼(Georges Margouliès)出版了《〈文选〉辞赋译注》[8],其中包括萧统的《文选序》、班固的《两都赋》、陆机的《文赋》及江淹的《别赋》,这些法文译文附有详细的注释。译者在序言中指出,他还计划翻译《昭明文选》中“大多数的赋篇,并且研究《昭明文选》中的所有赋篇。”但遗憾的是,他壮志未酬,这本预计中的著作并未能与读者见面。与此同时,德国汉学家何可思(Eduard Erkes)发表了宋玉《风赋》和《神女赋》的英文译文。[9]

马古礼、何可思的译文,虽然对《昭明文选》的英译和法译有开山之功,但是因为对中文理解上的误差和不足,造成翻译上的不少瑕误。奥地利汉学家赞克(查赫 Erwin von Zach)博士在1927-1928年,一连发表了四篇批评文章:《关于何可思的宋玉〈风赋〉〈神女赋〉之译文》[10]、《关于马古礼的班固〈两都赋〉之译文》[11]、《关于马古礼〈别赋〉之译文》[12]、《关于马古礼〈文赋〉之译文》[13],严肃批评二人的译文,同时公布了自己的译文。

赞克1901-1919年间担任奥匈帝国领事时,大部分时间住在中国。1919年奥匈帝国解散之后,他移居当时东印度群岛的巴特维亚(Batavia,印尼首都雅加达的旧名),致力从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在他去世之前,仍孜孜不倦地致力将《昭明文选》全部译成德文。赞克1929年开始从头翻译《昭明文选》,译文多半登在《德国了望杂志》(Deutsche Wacht),每月出版一期,读者主要是以荷兰占领东印度群岛说德语的人士为主。1933年之后,他无法再在《德国了望杂志》上刊载他的译文,就自己出资,在巴特维亚的《汉学文稿》(Sinologische Beiträge)上登载自己的译作。《汉学文稿》从1930年出版到了1939年,其中的第二册(1935年)和第三册(1936年)包括了他一部分《昭明文选》译文。[14] 此外发表的译作还有《张衡〈西京赋〉》[15]。1958年,哈佛燕京学社收集了这些翻译的作品,重印作《中国文选:〈文选〉(德文)译本》,由海陶玮撰写“前言”,译文占全部《昭明文选》的百分之九十以上。[16]

赞克之后,西方最重要的一篇《昭明文选》研究论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海陶玮(James Robert Hightower)的《〈文选〉与文体理论》[17]。这篇论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学中文体论的发展简史。接着,作者具体讨论了从《汉书·艺文志》到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集》的文体论发展情形。当然,这篇论文主要部分还是在他对《文选序》的精确翻译和详细注解。其译其注,为中国文学的英译英注树立了一个典范。他能在翻译的同时,提供以训诂学为基础的详细注解。他在注解中不但能说明每个典故、特殊词语的正确出处和来源,而且也翻译了他所引述的相关词句。此外,文章还对萧统在《文选序》提到的各种文体名称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及来源。在具体的研究上,作者将萧统《文选序》提到的文体与《昭明文选》中实际包括的文体作了一个比较,他发现,《文选序》中开列了三十八种文体,但有十一种《昭明文选》中没有篇目,另一方面,《昭明文选》中的三十七种文体,有十种在序言名单中找不到相应的名目,还有两种文体(对问和设论)必须与其它名目搭配。通过对各种文体的进一步考察,作者得出结论:“萧统在《文选序》中,并没有打算列出一个完整的文体名单”,“两者的差异,根据作序需要骈俪其辞、谐和其声、协调其韵,便可容易作出解释。”最后作者总结说:“考察、比较这两份名单,我们发现,显然萧统意识到了由文体分类引发的问题,但他没有坚持解决它们。后代的诗文选家不断重新编次,最终归为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十三类,尽管它仍然远不理想,但与《文选》的文体分类一样影响深远。”

除《〈文选〉与文体理论》之外,海陶玮与《文选》相关的译著还有在三年前发表的《陶潜之赋》[18],书中译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并且译注了张衡的《定情赋》、蔡邕的《检逸赋》和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以证陶赋之渊源。单篇文章则还有《北山移文》,[19] 《贾谊〈鵩鸟赋〉》,[20]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Letter to Jen An)、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Letter to Shan T'ao),[21] 及与葛蓝(William T. Graham, Jr.)合作的《庾信〈哀江南赋〉》[22]。后者还曾独立译注过《庾信〈哀江南赋〉》[23],并译有《祢衡〈鹦鹉赋〉》[24]。

六十年初,另一位资深的汉学家马瑞志(Richard B. Mather,1913-)也在两篇论文中翻译了《昭明文选》中的两篇散文作品:《神游天台山:孙绰〈游天台山赋〉》[25]、《王巾的〈头陀寺碑〉:佛教骈文一例》[26],并且附上了详细的注解。此后的《昭明文选》德文译本有晋文(Martin Gimm)编辑的《中国文学选集:〈文选〉列宁格勒及科隆写本满文部分译文》[27]。德文研究文章则有杰哈德·施密特(Gerhard Schmitt)的《〈文选〉唐写本解说》[28]。

法国学者吴德明(Yves Hervouet)在《昭明文选》中司马相如作品的法译上,也取得突出的成就。他的《汉代宫廷诗人司马相如》[29] 除序文和结论之外,正文共九章,前两章是相如传记与其所处时代、地理背景;中三章探讨相如的文学地位、思想性格和作品特征;次三章讨论赋中人名地名与联绵词翻译以及诗律研究问题;末章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全书为作家论,取材宏博,立论渊深,颇受西方汉学界重视。另一部是《〈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译注》[30],翻译了《昭明文选》中司马相如的全部作品,只有《长门赋》除外,因为他认为不是司马相如的作品。书中全套详细的学术性注释、书目和索引,并复制了泷川龟太郎本的中文原文和注释。吴德明注释的突出长处是能阐释司马相如赋中十分偏僻的辞藻和语汇,真正显示了其学术素养和功力。他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以科学的名称辨识每一种动物、植物和矿物。此外他还详细地探讨了相如赋中的联绵字,并且将他的注释汇编成索引,这成了研究《昭明文选》中的稀见字的一种最佳字汇辞典。

相对于吴德明而言,华兹生(又译华生 Burton Watson,1925-)的译文则是针对一般性的读者。华兹生1956年自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以福特基金会海外学人的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研究,并先后在京都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史丹福大学教授中国及日本语文,1979年荣获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金牌奖章,1981年荣获「笔」(PEN)翻译奖项,是当代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在他编译的《汉魏六朝赋选》[31]书中,一共翻译了《昭明文选》中的十馀篇赋,包括宋玉《风赋》(The Wind)、贾谊《鵩鸟赋》(The Owl)、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Sir Fantasy)、王粲《登楼赋》(Climbing the Tower)、曹植《洛神赋》(The Goddness of the Luo)、向秀《思旧赋》(Recalling old times)、潘岳《闲居赋》(The idle Life)、木华《海赋》(The Sea)、孙绰《游天台山赋》(Wandering on the Mountain T'aen-tai)、谢惠连《雪赋》(The Snow)、鲍照《芜城赋》(Desolate City)、江淹《别赋》(Parting)、庾信《小园赋》(A Small Garden),并附录作者简历(127-128页)。

另外还有一位当代汉学家就《昭明文选》中的作品作了不少研究工作,他就是侯思孟(Donald Holzman,1926-)。侯思孟出生于芝加哥,1954年,以一篇研究阮籍五言诗的论文于耶鲁大学获得了中国文学博士学位,当时年仅28岁。1957年追随巴黎大学戴密微受教,以《嵇康的生平和思想》(La vie etpenseede Hi K’ang)为题,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巴黎大学中文博士学位。1960-1968年任《汉学书评》(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的编辑;此外曾在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六组负责“中古社会”(经济社会组)和“中古时代洛阳城”(文化组)项目的研究,并开设“中国中古时代文人与政治集团-文献研究”课程。1968-1969年曾到台湾进修,师从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屈万里、台静农教授门下。1974-1978年任国立科学研究中心古典汉学研究组主任(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Group on Classical Chinese Studiesfor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CNRS]);1986-1990年任高等汉学研究所所长(Director of the Institut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负责ERA586组(中国历史研究组)。这个研究组曾编辑了英、法、德文的中国文学译本书目。1993年退休前任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研究所长(Diector d’etudes,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从事中华帝国制度的研究。此所原由白乐日(Étienne Balazs,1905-1963)负责。白乐日退休后,侯思孟接任所长。侯思孟曾在密西很大学、京都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执教,历任讲师、研究学者、访问教授等。退休前后,在世界上作了一系列的广泛演讲,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慕尼黑大学、日内瓦大学、京都大学等地讲学。他最著名的汉学著作是《嵇康的生平与思想》[32]和《诗与政治:阮籍生活与作品》[33]两本书。侯思孟教授学术博洽,对嵇康与阮籍的生平、思想、作品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其翻译的《昭明文选》中的作品,包括嵇康的《养生论》[34]、曹植的《与杨德祖书》,曹丕的《与吴质书》、《典论论文》[35]。他翻译的目标是“辞达而已”,其译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1970年便已开始翻译附有详细注解的英文本《昭明文选》(Wen Xuan,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全集六十卷,预计共有八册,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册于1982年出版(包括第一到第六卷)[36],第二册于1987年出版(包括第七到第十二卷)[37],第三册1996年出版(包括第十三到第十九卷:赋的最后部分,诗的第一部分)[38]。研究论文则有《赋中描写性复音词的翻译问题》[39]、《〈文选·赋〉评议》[40]、《〈文选〉英译浅论》[41]、《欧美“文选学”研究概述》[42]等。苏伟《有感于美国中国学研究》说:“最近读到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某文,谈到:从今往后,无论中国、日本以及海内外学人,假若要在研究《昭明文选》时搞出点名堂来,都非要细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关于(汉赋)的专著不可。因为他毕生数十年的研究功力,集中了古今中外对《昭明文选》的研究之大成,其成就早已超越了当代中日有关专门学者。”

--------------------------------------------------------------------------------

附注:

[1]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伦敦:1897年,作为戈斯(Edmund W. Gosse)主编《世界文学简史丛书》(Short Histories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第10种出版。单行本:伦敦:威廉·海涅曼公司(William Heinemann),1900年,448页。纽约:1909年;美国:阿普尔顿出版公司(D. Appleton & Co.),1923年;1928年再版。纽约:丛树出版社(Grove Press),1958年,448页;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67年,510页。佛蒙特州查尔斯·E·塔特尔出版公司,1973年修订版。

关于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的初版时间,郭廷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洋〈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26日)认为是1897年,同时指出,陈伯海《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刍议》所云1900年(笔者按,陈伯海撰写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学史》导言,又更正为1901年),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第54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4月)所云1901年,都是不准确的。但笔者见到的此书1973年版最末的第八章——“满族统治时期”,标明却是(A. D. 1644-1900),不知是否为再版时所作之修订。

[2] 此前德国威廉·硕特(Wilhelm Schott,1807-1889)的《中国文学述稿》(1854年)、俄国瓦西里耶夫(B.п.Bacилb eB,1818-1900)的《中国文学简史纲要》(1880年)尽管在某些方面已具备了近代意义上文学史的规范和品格,但同翟理斯之著相比,均有很大差距,且相当不完备。参见马汉茂(Helmut Martin)《欧美文中国文学史介绍》(台北:《书和人》1968年第79期)、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著作提要》1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郭廷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洋〈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26日)、黄霖、周兴陆《中国文学史学学科确立的标志——评〈中国文学史学史〉》(《文汇读书周报》)。

董乃斌撰写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二卷绪论8页提及的:“A. Wylie《中国文学注解》”,并非文学史著作,而是按照传统经(classics)史(history)子(philosophy)集(belles lettres)分类的、书目导读一类的书籍,应译为《汉籍解题/中国文献简释》(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introductory remarks on the progressive advancement of the art; and list of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into various European languages),伟烈亚力(卫礼亚力、华里 Alexander Wylie,1815-1887)著,伦敦:伯纳德·夸里奇(B. Quartich)出版公司;上海:别发洋行(Kelly and Walsh),1867年。

[3]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莱比锡(leipzig):阿梅朗斯·沃勒格(Amelangs verlag),1902;1909年。

[4] (Top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 Outlines and Bibliographies),剑桥大学出版社,1950;1952年;哈佛大学出版社,1950年(130页);1953年(141页);1962;1963;1971年。“这些概要旨在向学生提供可作为中国文学史巡礼的事实证据。所概述的论题大多是文学风格或种类”;“对有争议的问题未展开讨论,但力求遵循最可靠的权威的意见。”

[5] (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伦敦:康斯坦布出版公司(Constable and Co.),1917;1918年;纽约:阿尔夫雷德·诺普夫(Alfred A. Knopf),1919年。

[6] (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纽约:阿尔夫雷德·诺普夫(Alfred A. Knopf),1923年。

[7] 《欧洲“文选学”研究概述》,收入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下,中华书局,1998.8,1179页。

[8] (Le "Fou" dans le Wen-siuan. Etude et textes),巴黎:保尔·古特纳(Paul Geuthner)出版社,1926年。

[9] (The Feng-Fu [Song of the Wind] by Song Yu),《亚洲专刊》(Asia Major)3(1926),526-533页;(Shen-nu fu [The Song of the Goddess] by Sung Yuh),《通报》(T'oung Pao)25(1927-1928),387-402页。

[10] 《德意志卫报》(Deutsche Wacht)13(1927),41页;14(1928),44页。

[11] (Zu G. Margoulies Ubersetzung des Liang-tu-fu des Pan Ku),《通报》(T'oung Pao)25(1928),354-359页。

[12] (Zu G. Margoulies Ubersetzung des Pieh-fu),同上,359-360页。

[13] (Zu G. Margoulies Ubersetzung des Wen-fu),同上,360-364页。

[14] (Ubersetzungen aus dem Wen Hsuan),《汉学文稿》(Sinologische Beiträge)2-3,巴特维亚,1935-1936年。

[15](Aus dem Wen Hsuan; Chang Heng's poetische Beschreibung der westlichen Hauptstadt [Ch'angan]; Hsi-ching-fu),《中国》(China)9(1934-1935),24-64页。

[16] (Die Chinesische Anthologies: Ubersetzungen aus dem Wen hsüan),霍福民(Alfred Hoffmann,1911-)整理,方马丁(Ilse Martin Fang)编辑,2册,哈佛燕京丛书18(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tudies, No. 18),哈佛大学出版社,1958年。

[17] (The Wen hsuan and Genre Theory),《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0(1957),512-533页,收入毕晓普(John Lym Bishop)编辑《中国文学研究》(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年,142-163页;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下册),1117-1130页,史慕鸣译 周发祥校,中华书局,1998.8,1117-1130页。

[18] (The Fu of T'ao Ch'ien),《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7(1954),169-230页。后收入毕晓普(John Lym Bishop)编辑《中国文学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年,45-106页。作者另有《陶潜的诗》(The Poetry of T'ao Ch'ien),牛津大学出版社,1970年。

[19] (Proclamation on North Mountain),收入《献给高本汉的论文集》(Studia Serica Bernhard Karlgren Dedicata),伊格罗德(Soren Egerod)、葛兰(Else Glahn)编辑,哥本哈根(Copenhagen):埃及纳·蒙斯卡出版社(Ejnar Munksgaard),1959年,70-76页。后收入毕晓普(John Lym Bishop)编辑《中国文学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Literature),哈佛大学出版社,1965年,118-122页。

[20] (Chia Yi's 'Owl Fu'),《亚洲学刊》(Asian Major)新刊7:1-2(1959.12),125-130页。

[21] 收入白之(Cyril Birch)、Donald Keene编辑《中国文学选集:十四世纪之前》(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纽约:丛林出版社(Grove Press),1965年,95-102页;162-166页。

[22] (The Lament for the South,Yu Hsin's Ai Chiang-nan fu),《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1(1983.6)。

[23] (The Lament for the South: Yu Hsin's Ai Chiang-nan fu),剑桥大学出版社,1980年。

[24] (Mi Heng's Rhapsody on a Parrot),《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39:l(1979),39-54页。

[25] (The Mystical Ascent of the T'ien-t'ai Mountains: Sun Ch'o's Yu Tien-t'ai-shan Fu),马瑞志(Richard B. Mather),《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20(1961),226-245页。

[26] (Wang Chin's 'Dhūta Temple Stele Inscription' as an Example of Buddhist Parallel Prose),马瑞志(Richard B. Mather),《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83:3(1963),338-359页。

[27] (Die Chineische Anthologie Wen-hsüan; In Manjurischer Teilübersetzung einer Leningrader und einer Kölner Handschrift),威斯巴登(Wiesbaden):弗兰茨·石泰出版社(Franz Steiner Verlag),1968年。

[28] (Aufschlusse uber das Wenxuan in seiner fruhesten Fassung durch ein Manuskript der Tang-Zeit),柏林·威森查夫顿研究院东方研究中心论文集(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ur Orientforschung der Deut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Berlin)14. 3(1968),481-88页。

[29] (Un poéte de cour sous les Han: Sseu-ma Siang-jou),高等汉学研究所文丛第19号(Bibliotheque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vol. 19),巴黎:法兰西大学联合出版社(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64年。

[30] (Le Chapitre 117 du Che Ki:Biographic de Sseu-ma Siang-jou),高等汉学研究所文丛第23号(Bibliotheque de l'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vol. 23),巴黎:法兰西大学联合出版社(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72年。书评: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1:1(1979),104-106页。

[31] (Chinese Rhyme-Prose: Poems in the Fu Form from the Han and Six Dynasty Periods),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作品集之中国系列(Unesco's col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Chinese Series)。

[32] (La Vie et la Pensée de Hi K’ang,223-262 ap. J. C.),莱顿(Leiden):布雷尔出版社(E. J. Brill),1957年。

[33] (Poetry and Politics: The Life and Works of Juan Chi A.D. 210-263),剑桥大学出版社,1976年。书评:缪文杰(Ronald C. Miao),《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1:1(1979),107-110页;韩禄伯(Robert G. Henricks),《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1:1(1979),111-116页。

[34] (Nourrir la vie: Yang cheng louen),收入《嵇康的生平与思想》,83-91页。

[35] (Letter from Ts'ao Chih to Yang Hsiu、Letter from Ts'ao P'i to Wu Chih、On Literature),《公元三世纪初的中国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 in the Early Third Century A.D.),《亚洲研究》(Asiatische Studien)28:2(1974),113-149页。

[36] 京都(Rhapsodies on Metropolise and Capitals)。书评:比勒尔(Anne Margaret Birrell,1942-),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亚非学院院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47:1(1984)。

[37] 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Rhapsodies on Sacrifices,Hunting,Travel,Sightseeing,Palaces and Halls,Rivers and Seas)。

[38] 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Rhapsodies on Natural Phenomena,Birds and Animals,Aspirations and Feelings,Sorrowful Laments,Literature,Music and Passions)。

[39] 《淡江评论》(Tamkang Review)15:1-4(1984夏-1985秋)。又收入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下册),1131-1150页,中华书局,1998.8,1131-1150页。

[40] 《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6。

[41] 《〈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6。

[42] 收入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98.8,1178-1185页。

可以查古典网站或下载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