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电力:请问萧和肖两个姓氏是不是通用的?还有能告诉我关于这两个姓氏的起源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0:40:41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参考,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参考,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在古代,肖姓极为罕见,历代史书都很少见到,甚至连宋代《百家姓》、明代《千家姓》中都不曾见到肖姓,只是在明凌迪知的《古今万姓通谱》中,才首次出现了“肖”姓,载汉代有肖安国、肖绍;明时有肖靖者,宣德时举解元等等。在廿四史中,也惟有《辽史》、《元史》提到有肖姓人物,均是少数民族。

至于“肖”姓的起源,无从查考。网友炎黄传人提供的一则资料很有价值。陈剑在《战国金文两篇》中提到,“‘(梁惠王)廿七年大梁司寇鼎’,刻铭一行20字:‘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肖(赵)亡(无)智金寸(铸),为量容半。下官。’......作为国名、姓氏的‘赵’,在古文字材料中大多就写作‘肖’(赵本从肖得声。......)。”

另外,也有人猜测,部分“肖”氏是来自原本姓“萧”,但后来因犯罪被贬姓的家族。这也很有可能。中国古代有褫夺原有姓氏,贬改他姓以惩罚罪人的作法,萧氏自身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一个是南梁萧纪,他在与萧绎争位败亡后,萧绎以为他不配再用“萧”这个高贵的姓氏,因此“赐姓饕餮氏”(《梁书》)。另一个是南齐萧子响,因叛乱被杀,“赐为蛸氏”(《南齐书》)。

萧、肖两姓后来混用,主要是因为近代的汉字简化趋势。其实,萧字本身已经是简化字,原写作“萧”,多达16笔,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去繁就简,以肖作萧。(部分资料来自《中华姓氏谱萧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