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新纪元有几部:中国近代历史急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27:22
简析康有为等推行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和目的,并概括他们为了维新变法所采取的措施,最后说明运动的结果(答案少点,谢谢了啊)

高适(706--765) 唐诗人。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 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熟悉军事生活。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和岑参齐名,合称“高岑“,诗风也大略相近。所著有《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都以七言古诗见长,他们的诗都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的共性,但创作风格却迥然不同。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高适〔公元七六五年卒〕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省境〕人。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他多写边塞战场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顾到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风格里,还能呈现哀怨之音,令人读了,觉得悠长有味。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塞下曲】
营州少年爱原野,孤城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

董大,即董庭兰,是唐代的音乐家。
董庭兰(约公元695——约765)陇西人,是盛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琴师。当时琴界盛行沈家声和祝家声,他向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了这两家的声调,并把其技长的《胡笳》曲整理为琴谱。他的学生郑宥听音敏锐,调弦"至切","尤善沈声、祝声"。另一个弟子杜山人也颇能青出于兰。戎昱在诗中赞他:"沈家祝家皆绝倒。"几十年之后,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称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这时董庭兰的名声和影响,已经超过并取代了沈、祝两家。

董庭兰有着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这在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一诗中,有着生动的叙述:"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说他在迟速变化中得心应手,旋律住复中都富于表情。美妙的音乐把诗人引进了一个想象的境地:"幽阴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音乐的表现力是如此丰富、感人。如果没有董庭兰的出色演奏,李颀这首描写音乐的名诗,是不可能产生的。

董庭兰的琴艺声望很高,在当时广泛受到人们的赞扬,不少文人和他有交往,他编写的谱集,有善赞大夫李翱为之撰写序言。高适在《别董大》诗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名句,颇能反映出一代名手誉满天下的盛况。

高适的诗中还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说他穷得连酒钱都付不出。薛易简也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可见,他的生活颇为清苦。但是,由于他曾一度做过宰相房琯的门客,却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著名诗人杜甫说:"庭兰游琯门下有日,贫病之老,依倚为非。"《新唐书•房琯传》中甚至说董庭兰仗势"数招赂谢",房琯为替他申辩,因而被"罢为太子少师"。这一说法很值得怀疑,有可能出自房琯政敌的恶意诽谤。他如果真的纳赂,是不会如此贫困的。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致为了一个门客而罢官。在崔珏的诗中,热情赞美了他和房琯的关系:"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庭兰的作品见于记载者不多。《神奇秘谱》中有他作的《颐真》一曲,曲调明快流畅,素材精炼,结构完整,是很有特点的小品。

背景和目的: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日深。康有为赶赴北京,向光绪帝上书痛言瓜分豆剖的危险局势,提出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的上、中、下三策,供皇帝采择;并建议将国事付国会议行,颁行宪法。此书刊载于报,颇为一些士大夫称赞。光绪帝本拟召见,但受到恭亲王奕欣阻挠,改为王、大臣传询。1898年1月24日 ,翁同龢、荣禄、李鸿章、张荫桓等会晤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光绪帝命康有为条陈所见,进呈所著书籍。康有为遂于29日上《应诏统筹全局折》,请开制度局以定新法,实行地方自治。总理衙门遵照慈禧太后旨意将折中建议逐条驳回。4月,变法空气日浓。康有为乘时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促变法。
6月11日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
措施:
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结果:
变法运动危及了封建守旧分子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诏书,宣布临朝训政。并下令拿办康有为及其弟康广仁,幽囚光绪帝于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变法失败。28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 、康广仁、杨锐六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时称戊戌六君子。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

.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

(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2)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

(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张。

2.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原因: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

论战双方:维新派→顽固派

论战内容: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中心是要不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

性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

〔重点、难点〕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或甲午中日战争后

条件:①客观条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主观条件: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发展特点:①民办厂矿数量增加;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③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作用: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形成维新变法运动。

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产生时间:l9世纪60年代以后

(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4)性质: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

(5)思想特征:①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②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③变革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6)局限性: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7)作用:是对洋务运动的反思和否定,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3.康梁维新派的主要思想

(1)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

(2)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4.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是戊戌变法的理论著作,其特点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当时古文经学是儒家的正统,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变法的最大障碍。他敢于否定,宣布其是“伪经”,是假货,这是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的尖锐批判。他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旗号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5.戊戌变法法令及评价

除 旧
布 新
作 用
局限性


治 取消闲散重选机
构,裁汰冗员,废
除旗人寄生特权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设铁路矿物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立邮政局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育 废除八股取士 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变法诏书的颁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因此,这次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但是,新政内容没有涉及到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思想落后。

6.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的相异性及形成原因

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牢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势力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成熟的理论基础。

7.“帝党”“后党”和维新派之间关系在戊戌变法中,帝党、后党和维新派关系复杂,可利用下列图示理解。

(1)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同维新派之间的关系

在整个维新变法运动中,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想利用维新派的变法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因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同意接受变革,强调要抵抗外来侵略,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传播。而维新派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和脱离群众,也希望依靠皇帝进行变法。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能效法彼得一世和明治天皇实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上,而对中国的国情和封建顽固派的反扑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觉。这就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

(2)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帝党”和维新派的这种关系反映了:a.光绪帝虽不想当亡国之君,却并非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代表;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但有两面性,而且此时还很不成熟;c.相比之下,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而光绪帝始终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三、能力·思维·渗透

能力素质

例 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早期维新思想和新思潮的内容进行对比的能力。新思潮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学习外国军事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而早期维新思想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政治上实际君主立宪。A、B项均应排除,而D是相同点,故答案为C。

思维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