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绑定手机:跪求高手:曹操对待人才的经典例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46:44

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较量,每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崛起无不以优秀人才为后盾;没有人才优势,也就无所谓事业上的成功,曹操对此深有体会:“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同上)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问题上,曹操“雄”、“奸”并存的双重性格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罗致到了人才,还有个如何任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亦有独到之处,这就是清人赵翼所概括的“以权术相驭”。至于具体的做法,赵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备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二十二史札记》)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可以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尤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例如官渡之战后,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同上),遂命“皆焚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曹操智囊团的首席人物荀彧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弃绍从操”之后,在政治方面给予了曹操很大的支持,曹操也与他颇为投缘,甚至称赞其为“吾子房也”。但荀彧自幼受儒家礼法教育,毕竟心存汉室,他之所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就是希望能通过曹操“削群雄,以匡汉室”,所以当他看到曹操权位日高,欲加国公和九锡时,便和曹操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他明知曹操有僭越之心却不肯附和,这就成了曹操实现个人野心的绊脚石,于是遭到嫉恨。关于荀彧的结局,有人说是被曹操用药酒毒死,也有人说是受胁迫而自杀身亡,总之是不得善终。

像这样先受礼遇后遭忌杀的自然并非荀彧一人,还有不少早年曾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建立功勋的人,到后来却不得不通过回避隐退以求自保。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就以“知足不辱”为由,自动交付兵权,乞求退休;而贾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何夔见“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便“常畜毒药,誓死不辱”。这些史实都说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压政策下,他的臣属们进退维谷,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王霸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他又猜忌、枉杀人才,表现了其在人才问题上奸诈诡秘的另一面。

在三国中,最强大的势力莫过于魏了。曹操在时,凭着自己的声望和礼贤下士赢得了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来投。论学识:郭奉孝似不在孔明之下,荀彧、程昱、荀攸等人亦有王佐之才;论武力,徐晃、许禇、夏侯兄弟、张郃、典韦更是有过人之勇.这么多人死心塌地地辅佐曹操,才有了魏国后来如铁桶般的江山.
又从书上瞻仰到了曹公慷慨激昂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书上给的评价是:"表达了一个政治家渴望贤才的强烈愿望.”
的确是好诗,读了只让人觉得心血澎湃,我已经对曹公的爱才之心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又突然想到了几个人的死,心猛地凉了下来,感到自己又被曹操给骗了.
就说曹操横槊赋诗的当天吧,当他慷慨激昂地吟完自己的得意之作之后,扬州刺史刘馥立即指出诗中有不祥之言.要说刘馥,演义里面讲过了:"扬州刺史,沛国相人,姓刘,名馥,字元颖。馥起自合淝,创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学校,广屯田,兴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绩.”如此,可以算是一个人才了吧,至少也是一个治国之才.他指出曹操的诗中有不祥之言,本是为曹操好,而曹操恼羞成怒,竟将刘馥一槊刺死了.再说荀彧,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跟着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要么就是帮曹操搞后勤,在曹操众多的谋士当中,荀彧的功绩可谓是首屈一指了,而就仅仅因为荀彧不支持曹操称魏王加九锡ˉ这本来也是为了曹操好,而曹操又不高兴了,送给荀彧一个空的饮食盒,摆明了是说:"我不需要你了,你跟着我碍事,不如去死吧!"于是,荀彧服毒自杀了.还有杨修,也不过是恃才放旷了一点,曹操又容他不得,把杨修也杀了.
曹操真的爱才吗?我看不是.要么他怎么会杀刘馥、荀彧、还有杨修呢?曹操爱的只是谋士的谋,武将的武,他大概只把这些人当成了自己打江山的工具,一旦没有用了,用处不大了,或是自己看不顺眼了,就凉快在一边,有的干脆杀了清静.不知道曹操的谋士和武将们如果知道了自己只不过是自己主公的一件工具、一枚棋子,会作何感想呢?至于书中写到了曹操在刘馥、荀彧死后要么痛哭流涕,要么追悔莫及,个人认为这也未必就是货真价实的.像曹操这样老谋深算的人何以会一时冲动杀了自己不想杀的人再来后悔呢?要是一次错杀倒也罢了,又何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杀了荀彧又杀杨修呢?只有一个解释ˉ曹操打心眼里就不想再让他们再活.那大把的鼻涕大把的泪也只不过是装出来唬弄人的ˉ这对于曹操来说并不难办到.为了不把其他的人给吓跑嘛!做做样子也是值得的!
又想起了张松见曹操的那一段:张松有异才,本来想投曹操,但曹操因其相貌不好和出言顶撞而心存不满,置之不理.后张松终为卧龙凤雏所用.由此看来,曹操似乎根本就不识人才,一个连人才都看不出来的人,爱才又从何说起呢?
至于曹操的那一首慷慨激昂的《短歌行》大概只能理解成是他自己在自作多情了.

赤脚迎许攸。
生擒关羽,礼遇关羽,放走关羽!

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有那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足见他对人才的认识。

曹操赤脚迎许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