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信号发生器品牌:如何解释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53:05

精耕细作的内涵博大精深,绝非仅仅是"铧式犁翻耕模式"?

中国五千年农耕史是用三角犁铧耕耘过来的,一年年,一代代,中国农民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精耕细作。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宝贵经验,硕果累累,直到今日仍宝刀不老,青春依旧。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成果,正在被现代先进国家认识,接受,并在生产中应用。当今世界上的有机农业就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发扬光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什么是精耕细作?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的定义:"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加强管理等"。由此可见,如果把精耕细作单纯的理解为"压磨耕翻……"那就错了。精耕细作的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包括轮耕、轮作、轮施肥;复种、间作、套种等,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充满着科学道理。?

西方古代的休闲农作制始终存在着地力消失的危险,因此不是一种好的农作制,在理论上用草田农作制较理想,但实际上很难行得通。中国既不是单纯靠农家肥,也不是单纯靠豆科植物,而是靠精耕细作,包括轮耕:翻、松、?、免合理组合;轮作:复种、间套种、轮施肥:用有机肥、豆科作物、厩肥、绿肥养地,同时大规模的采用水利设施灌溉、排水等综合内容。?

《欧美农业史》的作者Gras认为,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实践为世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重大思路,中国土地面积大,各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是不能用一种办法耕种的,然而中国农业在全国各地却都取得了相同的成果。中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每年种两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动、植物及人类所产的肥料一律还田。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在一起,使田间全部由人工植被覆盖,土地种植得像鱼鳞一样,没有裸露的地方。中国并不是只用干刍使地力不衰竭,因为中国干刍很少,也不是单纯靠豆科作物养地,是用聪明的集约耕作制度,使这个国家不至枯竭。这是外国人在宏观上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评价。?

有的人不知道什麽是精耕细作,就随便批评,甚至扔掉这无价的"传家宝",却把外国已认识到错误的免耕法捡回来在中国大力推广,其目的何在呢??

农业生产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谈精耕细作不能顾名思义,而应探究它的文化底蕴,从"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观到精耕细作,他们的内涵都是不能掠夺式的对待自然界。即使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欲望。无度地挥霍自然资源的后果,留给子孙的将只有灾难,甚至是世界的末日。因此他们顺从自然,善待生物,不追求奢侈。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祖先不会享受生活,而是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开源节流。在农业生产上,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保存有耕动和不耕动的状态,就是这个道理。虽然,精耕细作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必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在土壤越种越肥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多的人工植被覆盖地表,同时获得最好的收成。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2063&BigClassName=&BigClassID=16&SmallClassID=16&SmallClassName=&SpecialID=4

什么是精耕细作?

以中国农民惯常的说法,那就是:要像养育自己的亲生婴儿那样来培育、管理土地与庄稼,不厌其精,不厌其细。

如何保持土地的肥力,这是耕作的第一难题。最早的原始人类采取的是生荒耕作制,开一块的同时也就扔一块。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晚期,进展到了熟荒耕作制,能较有计划地安排轮荒。在三代时期,又发展为休闲耕作制,把原来需要长期或较长期撩荒的土地,缩短为三年以内的短暂休闲。到春秋战国之际,治理出了可以无需休耕而连续种植的“不易之田”,连续耕作制就此诞生了!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能在一年或几年之内增加种植次数的轮作制,如“四种而五获”(《管子·治国》)、二年三熟,直到“一年而再获之”(《荀子·富国》)的一年两熟制。当时最为典型的一年两熟制,就是以冬麦与春粟等相配。

耕作制度的不断提高,首先是与耕地技术的不断进步紧密相关的。生荒制能发展为熟荒制,与耒耜农具的发明、使用密不可分。而休闲制的产生,又得益于犁耕技术的发明。特别是铁制犁具的发明,促进了连续耕作制的诞生。

http://lib.sst.org.cn:8080/datalib/2004/Phylogeny/DL/DL-17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