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卷轴5上古知识任务:秦王愿意以十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其材质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0:42:10

其材质为玉石。卵石,内部为玉,又称“河磨玉

提起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正史和其他史籍中,多次出现,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珍宝中,最高价值的代表。《史记》中有记:『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记载最详细的,应该是《韩非子》,其中记载: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当初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自己的感觉非常奇怪,觉得故事不通,尤其玉人的做法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为何这样一件对所有人都有好处的事情,玉人要从中作梗!楚王可以得到宝物,卞和献宝有功,必有重赏,玉人把这玉璞琢磨成器,也有功劳。玉人完全没有破坏这件事情的动机。若说是玉人眼力差,可这是楚王的御用玉匠,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刻工艺盖世无双,楚王的玉人怎么会不识宝玉!

历来确实有认为这件事不存在的观点,其中以清乾隆为代表,他认为这是韩非所杜撰的一则寓言,他解释这种观点是:献玉的卞和,代表忠臣,玉璞代表忠言,玉人代表奸臣,玉人看出是玉,但诬蔑为石,就是忠臣进良言,被奸臣谗言所毁一样。

原来我也相信这种解释,因为好像可以说通,但“和氏璧”是一件多方记载,确实在历史中出现的宝物,若说完全是杜撰,太过草率了。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对中华文物的历史有所了解,对玉器的出产也略知皮毛,以及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觉得“和氏璧”的发现过程还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并不是玉人眼力差,也没有从中作梗,这首先要从“和氏璧”的材质来说。

《韩非子》中的记载是:『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根据中国的玉石分布,我们知道,江南是不产玉的。和阗出在新疆和阗,岫岩玉出在东北,缅甸出的是硬玉,就是后来的翡翠,而且它和玉的分别是很大的。所以,由此推论出,卞和在楚山中找到的不是和阗美玉,而是一块美石。当然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千年难得一遇堪比美玉的美石,否则秦王也不会打算用十五座城来换!

而造成卞和断足的原因,是对玉认知上的差异造成的,春秋时期对玉的规定,并不太严格,许多地方的精美温润的美石,也算作玉的范围,而且经过琢磨,的确非常美观,有文物可以证明当时采用材质优秀的美石当作玉来加工的。但在“玉璞”阶段,也就是原材料阶段,只能分辨出它是石还是玉,而看不到里面的材质是否精美,现在也是如此,相信接触过玉石的朋友对此会有些经验。而玉比石头贵重,这是自古就形成的观念,作为楚王的御用玉人,接触的都是上等的和阗美玉,看到这块楚山美石的原材料,当然认为是石头。我相信玉人没有胆量欺骗楚王的,卞和因诳而刖足,欺君之罪可不轻,玉人不会用自己的脚冒险撒这个无意义的谎的。所以,两代楚王的玉人都断定卞和所献乃“石也”!

最后的结论是,《韩非子》中的记载,应该是确实发生的,而玉人和卞和都没说谎,这是那时对玉材认知上的差异造成的,卞和所献的是一块质地非常优良、价值连城的“楚山美石”!

前人提出过和氏璧非玉的说法,我只是用自己所学的一点文物知识,推论我认为和氏璧所用的具体材质,说“楚山美石”并不是要推翻和氏璧是宝物,只是寻求历史真相。当然,这也未必正确,一种考证而已。

出处:http://www.jxncyz.com/hsb1/bbs/article.php?forumid=20&filename=f_7

十五座城!

听说和氏壁不是玉,是月光石。

玉石。十五城请易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