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特效连击装备:我国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1:26

内容提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推进,历史教学网站也大规模的建设。目前历史教学网站已取得重大成就,到2004年9月,笔者统计达127个之多,呈现“百花齐放”之势,网站开发以为历史教学服务、为课程改革服务为宗旨。但是在技术上、定位上、维护上仍然存在问题。今后在网站开发中,应该利用先进的技术、加强维护、搞好网站的定位,加大对网络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内容,并始终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体现历史学科的开放性”为思想指导。

〔关键词〕:教育技术 历史教学网站 教学网站特点分析 开发建议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普及,大量有关教学的网站建立。中学历史教学也不例外。他们的现状如何呢?在开发中出现哪些问题呢?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教学型网站入手,研究大陆地区历史教学型网站的建设现状,为今后的网站建设提供参考,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做好铺垫。

一 、中学历史教学网站的调查
目前,因特网上提供的可以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的网站有两大类型,一是资源型,一是教学型。所谓资源型网站是针对历史学科主题,提供历史学科文字、图片、声音、影视等媒体的网站。所谓历史教学型网站,笔者认为这类网站是针对中学历史教师和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围绕历史学习主题、科研主题、教育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与发布,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的教育网站。从内容上看,两类网站有很大的区别。教学型网站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直接关系,它提供有关教科书、教学参考、习题练习、教案设计等信息。它是历史教学专用网站,多围绕教学和科研活动,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和学生密切关注和积极建设维护的网站。资源型网站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庞杂博大,因为历史学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有可以为历史学习知识点提供参考和借鉴的都属于此类型,它们并不为历史教学所专用,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即既可以作为历史资源又可以作为美术资源。
2004年8、9月,笔者用关键字“历史教学”对主要中文搜索引擎网站百度、google、搜狐、新浪、雅虎、北大天网等进行持续追踪搜索。搜索过程中发现,搜索结果没有涵盖全部历史教学网站,部分历史教学网站是通过其他网站的友情链接所得;各个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有重复;部分搜索引擎结果不稳定,不仅数目变化,而且结果不是对关键字的准确搜索,而是部分字节的匹配搜索;搜索结果中存在部分死网。整理几大搜索引擎结果和从友情链接查到的网站,数目共计129个,其中有2个为死网,故本次调查统计的网站实际数目为127个。对这127个网站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时,参照了李忠信的《教学网站的评价》和穆肃的《关于教学网站有效性的评价》等文章以及我国特色教育主题网站的评价指标。
二、目前我国历史教学网站的开发特点
1.支持网站的服务器平台
支持网站的服务器平台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包括学会组织、地方教研中心、出版社、学校一级单位,还有部分是网络上提供的免费空间。从属于教育系统的一般为专用服务器,这部分支持的功能比较高,也就体现出交互性能也比较好。而从属于网络上免费空间的一般为通用服务器,不支持数据库,交互功能相对来说差一些。使用免费空间的历史教学网站目前大约占29%,使用者为有志于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教师。在这些空间上的网站商家为了宣传自己,往往会在网站中插入一些网站logo或宣传图片,影响教学网站的欣赏效果。
2.网站内容
(1)网站内容多样。网站的开发者包括:学会组织、出版社、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教研室、中学以及热衷于多媒体教学并有余力的一线教师。开发者的多样性决定了网站内容的多样性。根据网站所涉及的主题和内容,可以把网站分为综合性网站和专题性网站两类。综合性网站一般为集体开发。综合性网站的内容一般包括全部教学内容和要素,专题性网站只展示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要素。地方教研室开发的网站是为本地历史教学提供一个教学展示平台,报道全国历史教学科研动态和发展动态,这类型的网站往往是一个交互性的平台,授权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资源。以学校为单位开发的网站以介绍学校的教研、科研成果为主。个人开发的网站则是展示本人历史教学中的部分成果,包括个人综合网站和个人专题网站。例如,福建省福州八中骆志煌老师开发的史海泛舟网站,就很好的展示了个人的教学成果。专题性网站一般为针对一个特定主题来开发的网站。这部分网站中心明确,知识点集中,能给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如有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的林华和刘毅婉开发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网络主题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http://learncntt.stedu.net/writein/index.htm)就很好的体现了全球化与中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给读者一个良好的视觉。
(2)教学内容要素基本相似。尽管开发者多样、开发目的各有千秋、网站服务对象不一,但内容建设还是有一些共同要素。网站共同要素包括历史教学现状报道、教案、资源库、试题课件、本地科研课题及成果展示。诸要素中建设最多、类型也较多的是资源库的分类方式,有的按照知识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等;有的按照资源的存储格式,分为图片、视频,音频、文本、软件等;有的按照资源使用对象的类别,按年级归类,而且往往是若干类别彼此嵌套。
(3)教育和教学理论。已经有部分网站开始建设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思想等专栏,居多的是支持信息技术教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这部分网站还只是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尚未形成。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应该加大力度。笔者认为:现代教学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的关键是教育和教学理论。“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关键又是以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去教学。”所以作为有共享优势的网站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大这方面研究更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把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问题上传到网上,供同行学习、探讨。也可以介绍一些国外的教学理论和课程开发状况,供我们来学习借鉴,如惟存教育这方面就不错(http://www.being.org.cn)。
(4)课程改革信息展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以来,学科教育界发生了许多新的变革。历史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学网站建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课改课题汇报。网站建设者不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本单位或个人在课改方面所做的科研探讨。如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个别网站推出了网络研究性教学(webquest)的实例。如广东省晋江一中历史组的“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http://www.yzls.net/webquest/webquest.htm0)和福建省福州八中史海泛舟的“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探讨”。
3.技术因素剖析
(1)界面的美观性。所有网站都有自己的站标logo,醒目突出,凸显历史学科和网站特色。部分网站还把logo提供给其他网站作友情链接。页面使用文字样式表(CSS)设置,页面文字风格始终如一。但是随着浏览器字体的变化,页面的文字风格发生变化,页面出现乱码或重叠现象。从统计结果看,使用CSS的网站有46个,占总网站的比例大约为36%。
(2)导航系统的便捷性。网站的导航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内部导航和外部导航。内部导航就是和网站内其他页面之间的相互跳转,外部导航就是和其他网站之间的衔接。调查中所有网站的内部导航方便快捷,导航条醒目易于辨识,惟一不足的是由集体开发的多层次网站中,历史教学网站属于次一级网站,次一级网站没有和上一级网站之间建立双向互动,只可以由上一级进入下一级网站,反之则不通。外部导航网站包括历史教学网站、教育网站和同类院校网站以及一些历史资源型网站。大多数网站只链接了历史教学网站,或者若干类网站混杂,没有分门别类。因此在链接的时候应该对各类网站作全面的统计和调查,给读者提供有效、有用的链接,以方便读者获取有效、有用的信息,服务于历史教学。
(3)动态交互系统建设。及时互动是网络的一大特色。目前网站中的互动栏目有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在线试题、课件欣赏、邮件联系。邮件联系仅是链接到Outlook。使用频率较高、建设比较好的是讨论区,有的网站命名为留言板。技术支持依靠asp、jsp、php编程语言来实现。有28个网站开设了讨论区栏目,而且根据实际教学的经验和需要,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分讨论区,浏览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入不同分区,发表见解,寻求他人帮助。
(4)数据库技术支持。为方便浏览者查找网站内所需要的资料,有26个网站在站内设立了搜索功能,将编程语言asp、jsp、php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用户端和服务器平台的互动。有12个网站把几大搜索引擎作超级链接,实现和其他网站的互动。

三、今后网站开发建议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百科图书馆”。教育部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今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历史教学网站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历史教学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历史教学网站的分布范围覆盖了32个省市;历史教师参与到网站的开发和建设中,并承担了网站维护者的任务;网站内容与历史教学关系环环紧扣,不仅包含参考资料,也包含了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同时还展示了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实际教学范例;许多网站开始推出新版,不断改进界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如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特色不够明显,资源重复建设,服务学生的栏目尚未建立,互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在线试题测试等。今后历史教学网站建设应在上述方面有所改进,推出新的特色。
1.平衡网站分布的地区差异。统计历史教学网站开发者与维护者的分布省市,发现历史教学网站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除未知地区的3个和合作组织的1个外,总数为127个,其中南方地区占到了2/3;北方地区分布的网站中,北京占到了62.5%。造成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部分程度和当地的经济有关,网站建设需要硬件和软件投资。南方地区经济发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南方地区的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较早,教师热衷信息技术,花费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建设网站。今后,应加强北方和西部地区历史教学网站的建设,带动北方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重视网站定位。调查中发现网站资料有重复利用现象,有的网站内容庞杂,只是堆砌材料,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开发者没有明确的网站定位。网站定位就是在网站开发之前,确定网站的服务对象群体、创办网站的宗旨和网站特色。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网站建设中的技术设计、内容选材、编排会容易许多。因此,网站开发要“量身制作”,结合实际情况和优势,扬长避短,开发出真正反映自我的网站。只有重视网站定位,历史教学网站才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3.依靠集体或采取合作的形式进行开发。网站建设需要具有历史学科、教育学知识及网页制作技术。具备这些基础,打造的网站可以兼顾技术、教育理念、历史内容三个方面,做到真正的指导教学实践。缺乏任何一个方面的网站都会有些缺憾。为保证高质量的网站建设,建议网站制作和维护采取教学和技术人员联手合作,依靠集体硬件设备支持、打造网站的内容和技术细节,做到在网站内容上突出网络特色,实现教师、开发者和用户三方的真正互动。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合作开发的历史教学资源网(http://210.39.136.105/sites/lishi/),就是一个良好的典范。
4.加强网站的维护工作。许多网站的更新日期仍停留在2002年或者更早的日期,有的更新周期超过半年之久,部分网站呈现的知识内容已删减或被新知识取代,而互动版块也只是访问者的留言和疑问,看不到管理者针对这些疑问的反馈和解决方法。实现教师、学生两双方的互动,技术上实现这个功能对并非难事,难点在于对这些互动版块的维护和更新,维护者需要定期整理、反馈,并提出新的讨论话题,使得讨论区良性循环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网站的维护发展。
5.积极采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比如,实现网站个性化服务可以通过在服务器上记录每个用户的访问路径和访问内容,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用户对哪部分内容的需求最大,不同用户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根据这些分析,建立最佳网站内容分配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待用户再访问的时候,把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提前下载到本地机中,节省用户浏览时间,提高浏览速度。网站制作者还可以利用分析结果对网站规划做修改,提高网站的访问量。
6.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如何搞好改革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的事情。因此,建议各网站开设教学改革专栏,把各自探索的经验拿出来,来完成好课程改革。在理论研究上,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如何搞好历史教学这个课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借鉴国外,开发探究(研究)学习网站,如“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网络探究学习网”(www.webquest.sdsu.edu),切实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把网络搞成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
7.深化对历史教学网络的认识,加大对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理论的研究。网络资源成为课程资源中的革命性因素主要是由于它的超强交互性,信息含量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几个特征决定的。重视对历史网络教学和其在教学中的利用,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以前的历史教学改革相比,网络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很明显,被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这从已出版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可以明显看得出来。而在目前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的确确,对网络资源和教学改革的缺乏重视和关注。其实网络资源和历史教科书一样,同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为我们的历史教师所忽视。当然从重要性上来看,网络资源略不及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但是随着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逐步推广和加强,在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将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却是一本小小的历史教科书远远不能媲美的,因而对此绝对不能小视.。
8、内容上应该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主,扩大知识面,加大对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由于历史学科的专业特点,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时空跨度极大、头绪多、容量大、时效性强,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久远的历史资料、又需最新的国际资讯,既有世界大家庭,又需了解身边的故事。如果将网站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教材和传统的教学理论上,不仅教学内容挂一漏万,也失去了本学科开放性的特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学网站应该以学科知识为主,扩大知识面。《史海泛舟》在这方面就不错,开设了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名城、历史人物、历史博物馆、学史论文和时事溯源等栏目。因此,在今后的历史网站开发上,内容应该以历史学科为主,指导思想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体现历史学科的开放性。
以上我对历史教学型网站开发的特点及今后开发的重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需要我们对网络及相关技术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通过这次调查,也感受到了我国同国外历史教学网站的差距。今后我将加大对国外历史教学网站及其理论的研究,如WEBQUEST等,借它山之石,为我国历史教学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因此,当今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采用整合的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自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得以广泛开展。

  “整合”误区种种

  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理科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天平称砝码,在电脑上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等,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他们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整合的热度正在减退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好多,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