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的教案:陈世美和秦香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54:39
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故事?
有人说陈世美不是负心汗,怎么回事?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在贵州为官时,同乡同学来投,谋取官职,他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以求仕进。后因来投者日多,难于应付,乃嘱总管家一律谢绝。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梦蝶,昔日与他进京赴考时,曾以钱财相助,因遭总管家回绝,顿生报复之心,遂将社会上一些升官发财、忘恩负义而抛妻灭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编成戏剧《秦香莲》,在陕西、河南等地演出。相传清末一河南剧团到均州演出此戏时,陈的一个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并殴打演员死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

  一般地方和一般人看此戏并不把它当真,可是在丹江口市(原均州),陈姓居民一向认真对待此事,说这个戏冤枉了好人,因而愤愤不平,不许在均县上演陈世美的戏。自1980年以来,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全面开展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当地民众为陈世美鸣冤叫屈,并逐渐用文字发表出来。关于陈世美的冤情便在海内外传播开来,引起越来越多的民间文艺学者和有关部门的研究和重视。

  丹江口市的童德伦老人为解开陈世美之谜,花费了数十年心血,他认为:陈世美在历史上实确有其人,当地民间传说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发现的有关陈世美的碑文记载,陈世美都是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体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强加在他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乃系嫉贤妒能之辈所为。因此,均县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二百年来,《铡美案》虽然在世上演唱,使陈世美臭名昭著,但从现在搜集的大量素材来看,《铡美案》确属戏剧舞台上的历史“冤案”。

  据传,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陈州放粮》的短戏。

  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戏了。看戏的不肯走,大家齐声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不敢在前台露头,赶紧溜到后台。这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还未下装,他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的一见“包公”,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推着他说:“快,快到前台接着往下唱。”

  “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说,“陈世美那么大的驸马官,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

  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上场了。唱到他将陈世美一铡,台下欢呼起来。从那以后,小戏《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

世人皆骂陈世美,我道觉得陈世美是个真男儿。

第一、陈世美学习上不用父母操心,不追求吃喝玩乐,苦读诗书,不分春夏秋冬,不分严寒酷暑,一心向上,终得才高八斗,学识五车,终得人间第一美事:金榜题名,终评自己的本事解决了自己的农转非问题,并使自己扬名于天下,立足于天地之间,没有让父母花钱找关系,这是多少父母求之不得的好男儿?

第二、陈世美得中状元,有了功名和权力,没有马上假公济私,没有马上利用自己的职权解决秦香莲母子三人的农村户口问题,如此的清正廉洁是世上少有的好官。

第三、陈世美娶了公主以后,没有想到,也没有身边的什么胡朋狗友给他出主意,对秦香莲采取“釜底抽薪”(即买通几个长舌妇散播谣言,说她和隔壁龙老太爷、龙小少爷都有一腿,搞臭她的名声,再让人把印有大金国旗的内裤晾在她家阳台上,说她没有民族气节是汉奸,要是还不奏效就让隔壁的阿Q往她身上泼大粪,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定要让她无脸见人了无生趣抹了脖子)这种比直接给秦香莲一刀还恶毒,而又使自己不犯法的下三烂招数,足见他交友慎重,足见其为一个君子,绝不是一个小人。

第四、陈世美自娶公主后,对公主专心不二,没有欺骗公主,也没有耍手段欺骗秦香莲。其实他完全没有必要铤而走险的,他完成可以把秦香莲母子养起来,君不见世上多少人包养二奶都能日日蒙混过关,多少人都可以作到“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偏偏这个陈世美太过忠厚,不会说谎,终走上杀妻的蠢路,终因忠厚老实害得他走到了铡刀之下,而且得世上骂名,唉!是忠厚老实害了他!

第五、陈世美被秦香莲告到包黑子面前时,他没有坚决一再否定杀妻事实,没有坚决说是秦香莲诬陷自己,没有让公主和太后出面卖通证人给自己作伪证或是干脆杀死证人,然后再让公主和太后出面为自己作主,来个查不属实,反告秦香莲个诬告朝庭命官之罪,把秦香莲关进大牢,让两个孩子轮落街头,也没有痛哭流泣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肯求秦香莲,肯求包黑子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然后领老婆回家再慢慢炮制,而是承认自己杀妻事实,陈世美是个敢作敢为的真男儿。

。。。。。。 。。。。。。。

秦香莲是一个被人同情,稍带着赞美的女人,其实她。。。。。。

第一,秦香莲是一个典型的弱女子形象,不知自识其力,只知道依靠男人,没有男人养活她就活不了,她就不能象很多女人一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工作,给自己和孩子挣得一口饭吃,依靠自己把孩子养大成人,而采取千里寻夫,想继续依靠男人生活,终于害死了丈夫。

第二,秦香莲明知陈世美身份和地位已经改变了,已不再是原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乡下汉子,自己一个农村妇女已经配不上陈世美了,她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如果作了状元夫人,会有很多时候陪陈世美去应酬,自己的风度、气质和出身家世只会给陈世美丢脸,对陈世美的事业前途不会有任何帮助,她明知道男人以事业成功为最大的乐事,这一切公主能给予陈世美,而她只会成为陈世美的包袱,她本应该知难而退,不在陈世美面前出现,或是先给陈世美递上休书,休了陈世美,可她竟然不识事务,终得杀身之祸,真真的可怜。

第三,如果我所说的第一条不成立,如果说秦香莲是因为思念陈世美,是因为爱陈世美才千里寻夫到京城,那我就要说她对陈世美的爱其实是假的!人常说“我爱你,我愿意为你作一切事,只要你快乐幸福,我愿意为你付出我的一切。”这是大家熟知的爱情宣言,我想秦香莲和陈世美有了两个孩子,也会在某某时有这样的海誓山盟吧,可事到临头,两个杀手没有杀成她,她就应该知道如何作才能使陈世美快乐幸福,她就应该抹抹眼泪,偷偷笑着领孩子悄悄到哪个深山老林,隐性瞒名过日子,或是回到家烂烂炖上一大碗回锅肉,领着两个孩子美美吃上一顿,作饭时多多放上一些老鼠药。。。可她却出来状告陈世美,而且心黑的告到老包那里,以致陈世美于死地。

所以,我觉得陈世美应该值得同情,其实是秦香莲不识事务,有很强的、典型的小女人报负心里!可见那宁愿为了自己爱的人付出自己一切的说法千万不能信,你负了他,他就要报负你,而且爱极了,恨也就深了。

京戏有《秦香莲》一剧,最为家喻户晓,因其大快人心故也陈世美先生,乃十一世纪宋王朝时的穷措大,可是上帝偏偏看顾他,使他娶得贤妻秦香莲女士。他在秦女士鼓励之下,发愤读书,为了专心,家事由秦女士一人艰苦操作。若换了别的女儿早离婚去美国嫁留学生矣,而秦女士却一心一意为丈夫牺牲。如此艰辛地过了若干岁月,那一年,乃大比之年,陈世美先生理应赴当时的首都开封考试,可是他连吃饭都没有钱,哪里来的盘费?秦香莲女士乃把家产及身上所有可以典当的东西,统统典当净光,不足之数,再向亲友借贷,受尽羞辱,才把他打发上路,夫妇二人,在十里长亭分手,抱头痛哭,固生生世世勿相忘也。
陈世美先生的学问真有一套,到了京城,一下子考取了状元,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你说下文将是如何?用不着赌一块钱,任何人都会猜他一定衣锦还乡,把父母妻儿接到任所,共享天伦之乐。如果是这样,那京戏便没得唱矣。一个大转变在此发生,皇帝老爷看陈世美先生堂堂一表,又是双料打狗脱,龙心大悦,乃派人问他是否结婚。陈世美先生虽是宋王朝之人,却有现代化头脑,深懂奥援的重要,如果能成为驸马爷,有了生殖器的关系,这一辈子就有官做的矣。遂硬说自己尚是一条光棍,乃和公主成亲。他阁下是何等聪明,公主既是衣食父母,乃荣华富贵的能源,自然努力伺候得公主甚为满意,陈公自然也做了很大的官,不但忘了他的贤妻秦香莲女士,也忘了他在故乡受苦的爹娘。
这时候最可怜的当然是秦香莲,路途遥远,她听说丈夫在京为官,又听说已经再娶,风言风语,不敢置信。恰逢家乡大旱,实在活不下去,乃上奉公婆,下携二子,一路上哀哀乞讨,向京城出发。走到半途,公婆年老,不堪颠簸流离,双双病故,将公婆安葬后,仍继续前进。这一段戏最为凄凉,观众看到这里,每每泣不成声。好容易到了京城,驸马府是何等威严,最初连通报都不可能,又费了很大劲,陈世美先生才算知道。可是,他越想越不对,这岂不是犯了欺君和重婚两种大罪,而且即令啥罪都不犯,他也不能舍弃天仙化人的公主,而去就黄脸婆。乃把心一横,一口咬定不认识秦香莲女士,因之也不得不连带否认他的两个亲生幼儿,并且为了根绝后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位杀手,前往灭口,事情就闹大啦。
盖那杀手是有良心之人,诘得详情,不但不忍心动刀,反而给秦香莲女士出主意,叫她去告状。那个时代似乎是司法一片黑暗,你便屈死,也没有人敢问。幸而有个包拯先生(这一点跟现代不一样,现代没有包拯先生那种硬汉矣),不怕权贵,把陈世美先生请将过来,教他收留秦氏母子。陈世美先生口硬如铁,包公勃然大怒,乃抬出钢铡,陈公那时还吹牛曰:“你敢和我金殿面君?”包公乃将其一铡两段。
柏杨先生介绍剧情,便介绍了这么多,好像在写“本事”,实在是深感每一个男女都应对此“本事”熟悉,故不厌其详。当包公下令开铡的时候,戏台上刀光闪闪,一铡下去,还有血流出。台下掌声如雷,女观众固然高兴,男观众也觉得非如此不足以尽其罪。那件事的真相恐怕不见得会和舞台上相同,以今测古,包拯先生便是吃了豹子胆,恐怕也不敢杀皇帝的姑老爷。不过真相如何,是另一回事,艺术乃表达人类的愿望,那出戏是很多这类戏的其中之一,代表一个家庭的和社会的严重问题。这类问题,最易为艺术家们所取材,元曲中有《琵琶记》一剧,情节与《陈世美》一模一样,女主角赵五娘。作者高明先生写到她饥饿难忍,不得不吃糠一节,曰:“那糠啊!和米是一处飞!”连自己都不禁泪如雨下,桌上灯花,霎时合而为一,盖一句话便道出了问题真相和悲剧的主要成因。
刀铡陈世美,我想没有一个人反对,但反对不反对是一回事,照着做不照着做又是另一回事,便是把陈世美先生本人弄去观看该剧,他也会认为铡得好铡得妙。三年之前,台北某局且小职员弃妻再娶,他的妻子和他大闹,拖着两个孩子,到处哭诉。闻者均泣不成声,局长大人更气得义愤填膺,在会报上痛斥该小职员翻脸无情,无恩无义,行如禽兽,那种人还能交朋友乎?那种干部还能用乎?本机关若仍留该败类,何以表率群伦?着即开革,以示本局长维风纪而敦人心之意。通知发出后,该小职员指着该局长的鼻子曰:“嗳,老哥,你别发凶,老子已不干啦,你管不着老子啦,但老子得告诉你,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把第一个太太怎么搞离的乎?而你第二个太太被一脚踢时还不是到处请愿,骂你阁下贱坯、流氓、狗娘养的,你都忘啦?老子存有剪报,咱们关二爷马上观春秋,走着瞧。”结果局长正人君子了一半,不得不复了他的职,另送一万元了事。
现代因恋爱自由之故,这种风气比以前更烈。从前固容易解决得很也,不但有妻妾之制,且有“平妻”之制,两个太太,都是正式夫人,咱们一般的身价,连领眷粮时,都可名正言顺地多领一份,法律习惯,都允许这种怪事。故陈世美先生实在没有抛弃秦香莲女士的必要,秦女士饱经沧桑,早已看破世情,假如她也是大学堂毕业,有自立能力,可能径去找个工作。惜哉,她只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子,且在十一世纪那个时代,女子便是学问再大,也没有用,陈世美先生不收留她,她母子只有饿死。如果他阁下稍微有一点慈悲之心,像现代的大官名流一样,另备一屋以居之,或另觅一地以安之,岂不皆大欢喜。然而陈世美先生计不出此,难道是他蠢欤?我想他不至蠢到那种地步。难道是他禽兽心肝钦?戏台上演出的都是典型,看起来定是禽兽心肝,实际上他良心上决不会太戏剧化也。问题是,陈世美先生虽生为十一世纪之人,却处着二十世纪人的环境,宋人可以纳妾,公主肯为妾乎?宋人可享平妻,公主肯跟一个乡下黄脸婆共一夫乎?现代女孩子一发现被骗,除了大哭大闹之外,首先干的,就是去衙门告状,重婚之罪,至少坐牢三年五载,谁肯去冒此险耶?何况公主的状不是告到衙门而是告到皇帝那里,那才真是吃不了兜着走,陈公若是娶的小家女,当不致若是之挨铡也。

据记载陈世美确实不是负心汉,是个好臣子,好象是得罪了什么人,后来就背负了这个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