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头像是背影的性格:历史为什么又叫青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3 16:17:54
历史为什么又叫青史?

名垂青史: 出处 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 解释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名垂青史形容某个人的功业巨大,永远留在历史书籍上或人们的心中。

谈青史
-曾敏之(香港)-

《红楼梦》描写林黛玉的潇湘馆悬挂有一副楹联,上写着: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楹联虽只十字,内涵却具丰富的人文哲理,也反映了林黛玉对人生、对历史的一种理解的感慨之情。可不是吗?明月是在永恒运转,长可伴绿窗而皎洁映入,可是人世的悲欢离合却是不可避免的,也反证绿窗明月所照的对象不一定是眼前的人了。至于青史上的人物呢?却也如初唐诗人陈子昂所形容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林黛玉之感怀身世,怎能不对着绿窗射入的明月而唏嘘垂泪呢??

不过,话得说回来,自从古代以青青竹简纪事形成史籍以来,青史之名就早已定位,给历史献以桂冠,给人物戴上花环,青史一词也令人追求“青史名标”或“名垂青史”,以此为最高荣誉了。?
从中国的史乘看,儒家是强调“大人”、“君子”的历史作用的,以英雄史观为他们定性为青史上的人物。而君子所具备的条件,《荀子》分析为“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以这样的修身,率道而治国,是可排名于青史的。?

但是法家的韩非却强调“势”的重要,他在《韩非子·难势》中认为决定历史进步的是政治、教化、经济等所形成的时势之功,是“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物质作用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论个人或国家,都有青史名标的美誉。因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管仲、魏征、范仲淹……均史绩流传。可见,韩非的青史观与儒家所持者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因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提起青史留名,还是倾向于人事为主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就以“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也认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

正因为要“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于是从古迄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莫不重视历史记载的功过是非。《左传》提到《春秋》之义:“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所谓君子贵之,就是历来知识分子非常敏感于历史的作用,出现了封建时代有人抛弃高官厚禄,甘愿终身从事修史事业,以著作附青云之士垂名后世。例如唐代的刘知几、宋代的司马光以至乾嘉时代的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章学诚……都是辞官不做而潜心于历史的。因之《史通》、《资治通鉴》、《十七史商榷》、《续文献通考》、《续通志》、《廿二史札记》、《文史通义》等著述传于后世,这些史学家也成为青史名标的人物。?

提青史,也要警惕有弄虚作伪篡改历史的人物,需要辨其真伪。刘知几特别指出凡“舞词弄札,饰非文过”、“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对这类丑恶行为,“应予唾弃”(《史通》)。?

由于历史可以惩恶,可以扬善,具有借鉴垂训作用及意义,历代统治者是都想取得史上美名的。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记。西晋时代有一位军事家羊祜,才兼文武,有功于当代,一度都督荆州军事,镇襄阳,常于春秋佳日偕幕僚、文士游于风景佳绝的岘山,对着如画风光,忽然怆然流涕,向同游者慨叹名不能久享,身后一切会泯灭无闻。后来继他担任荆州都督的杜预,特为羊祜在岘山立碑以纪念他的功绩,名为“堕泪碑”。而杜预自己也预刻碑文,沉于岘山之下,以待后世发掘出来也名垂青史。?

这故事,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写了一首律诗以记感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可见,青史是古来志士仁人向往以求的,文天祥更以慷慨激昂唱出了他的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历史进程已到了当代,青史之词是仍萦绕于人心的,有人正冀求名垂青史,怎样能求到呢?要拭目以观察其言行了。?
2002年11月15日于香港

成语青史标名
拼音qīng shǐ biāo míng
释义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来源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示例无

古时用竹简记事,所以后人称史籍为青史

在纸被发明以前,历史书是用竹简写成的,作竹简的是青竹,所以称为青史。

用竹简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