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5s联通不显示4g:有关 灞桥 的典故,诗词或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47:26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灞桥折柳

首页 故乡人
据史料记载,灞河上建桥始于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这次被水冲露出的灞桥为隋桥,建成于隋朝(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江枫渔火之灞桥折柳

公元750年,秋闱后的一天。

长安城外灞陵桥畔,十里长亭内,三五文人为一青衫书生送行。

那青衫书生二十出头,俊目修眉,但神情落寞,目光中更有说不出的凄凉。

酒过三巡,青衫书生离席而起,团团一揖道:“想我张继,十年寒窗苦读,本图一举成名天下皆知。却不料时运不济,竟至名落孙山,实在无颜见家乡父老。诸兄高情盛谊,定当铭记五内。今日就此别过了。”

一白衣少年上前持其手道:“继兄不必难过,以你的才华,何愁不能成就功名。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才能再秉烛夜游、把酒言欢了?”

张继黯然:“天涯浪迹,江湖飘零,恐怕后会无期了。”

白衣少年不觉面现戚容:“兄意欲何往?”

“吾久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故欲买舟东下,畅游江南。不知江南的秀丽山水,能否慰我心怀。”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白衣少年吟罢轻笑道,“江南风光秀美,佳丽如云。愿吾兄得偿所愿,以慰平生。”

灞桥边,一叶小舟随波上下,任意东西。船头站着一个老船翁,五十开外,白发银须,精神矍烁。

张继移步上船,回头拱手道:“此去身如此舟,今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诸兄多多保重。”

众人依依不舍。

灞陵河畔,绿柳成荫。但时过境迁,已至深秋。枝枯叶黄,在袅袅秋风中无力地摇摆着,无限凄清。

白衣少年折下一段柳枝挂上船舷,垂涕曰:“灞桥争渡,莫忘桥上送别人。只恨韶光流失,白驹飞逝,兄又离意匆匆,未能畅叙幽情。今日虽别,但来日方长,定有再会之期。兄亦珍重。”

众人拱手别过。张继无言转身,惟恐涕泗滂沱。青衫在江风中猎猎作响。灞陵河汩汩咽咽,悠悠东去。

老船翁冷眼旁观,一边摇橹一边叹息。

岸上忽然响起了踏歌之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途,儿女共沾巾。

冷板凳不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