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标识是什么:清朝后宫的官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8:01
除了皇后,贵妃,还有什么妃子,从大到小如何排列的。
除了皇后,贵妃,懿贵妃,还有什么妃子,从大到小如何排列的。

清朝的后宫同辈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
(大姨太).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
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
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
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
“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
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在这方面,清
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
是“仁政”。
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馒馒来。选进
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
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
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
(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
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
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
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
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
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
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
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
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
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
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
探望,就很不错。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
殊荣。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局)有一
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
绝。有一老妇侍彼多年,尝谈老太后入宫之后,仅归省一
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于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
月,即咸丰六年,乃同治皇帝诞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
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归省之日,早有太监至其家中,告以
某时驾到。其家人及亲戚人等,闻此旷典,莫不欢忭。邻
居及行道之人,观者如堵。届时太监及侍卫群从拥黄轿
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
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子地,叩头行札。排筵
宴,其母陪坐于下,盖妃为皇子之母也。慈禧虽在宫中数
年,性情毫未改变,谈笑一如昔日,毫无骄傲之容。家中
各事,皆殷勤垂问,尤以其妹读书为怀。人人见慈禧之度
量广大,性情温和,莫不称赞。慈禧问答各事,尽一日之
欢。惟冬日昼短,转瞬即暮。大监请妃回宫,恋恋不舍,
云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
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言毕,赏赐
家人,遂返宫中。此后未曾归省。后其母时时入宫视其
女云。
满族入关以后,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满汉可以通
婚。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在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宣布,汉族官
吏的女)“欲婚满洲者”,可以登记。清世祖自己,为了以身作
败特地讨了汉人户部侍廊滦州石申的女儿做妃子。《永平府
志》记载这位小姐颇得恩宠,因为她被赐居永寿宫,可以穿汉
式冠服,她母亲石申妻赵淑人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下
轿——“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舆入宫”!
清朝第二个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宫中,也有汉姓。这种
情形,在皇宫中就已开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个皇帝
仁宗嘉庆,他的生母孝仪皇后本姓魏,是他父亲高宗乾隆的三
个皇后之一(魏后)。据《清实录》,她在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
八)被儿子特谕于五碟内改书“魏佳氏”,这好像特地掩饰当今
圣上已有一半血统是汉族。

皇后(大太太),其次为皇贵妃
(大姨太).其次为贵妃(二姨太。二人),其次为妃(三姨大。
四人),其次为嫔(四姨太。六人),其次为贵人(五姨太。人数
不定),其次为常在(六姨大。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七姨
太。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宫女最特别,她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
“幸”过,她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时
期官女的平均数目,在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在这方面,清
朝比起来最有“仁政”。因为,比起唐玄宗的四万宫女来,当然
是“仁政”。
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要馒馒来。选进
来的秀女就不同。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得经过做答应和常
在的阶段,秀女则一进来,便可做到贵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
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宫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丰皇帝的贵妃
(后来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贵人,由贵人升为
嫔,做嫔时候生了儿子(后来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兴,
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大家称为懿贵妃)。
除宫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远不能脱离
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
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
皇后分到宫女十人,皇贵妃、贵妃分到宫女八人,妃嫔分到宫
女六人,贵人分到宫女四人,常在分到宫女三人、答应分到宫
女二人。
进宫以后,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
例恩准。清朝慈禧太后年轻时候,当秀女选进宫去,为文宗咸
丰皇帝生下男孩,皇帝高兴之余,才“特恩赐”她回娘家几小
时,大家认为这是“旷典”。人不能回家,家人能做到到宫里来
探望,就很不错。家人到宫里来,能在皇宫附近下轿的,更是
殊荣。据濮兰德《慈禧外记》(陈冷太译,台湾中华书局)有一
段这类事实的稀有描述:
慈禧既离锡拉胡同家中,而入宫闱,从此与家人隔
绝。有一老妇侍彼多年,尝谈老太后入宫之后,仅归省一
次,其言甚有趣味。今述之于下:一千八百五十七年英一
月,即咸丰六年,乃同治皇帝诞生之九月。慈禧蒙皇帝特
恩赐回家省亲一次。归省之日,早有太监至其家中,告以
某时驾到。其家人及亲戚人等,闻此旷典,莫不欢忭。邻
居及行道之人,观者如堵。届时太监及侍卫群从拥黄轿
而至,其母率家人亲戚排立院中,入内堂,太监请妃降舆,
登堂升坐。除母及长辈外,皆跪子地,叩头行札。排筵
宴,其母陪坐于下,盖妃为皇子之母也。慈禧虽在宫中数
年,性情毫未改变,谈笑一如昔日,毫无骄傲之容。家中
各事,皆殷勤垂问,尤以其妹读书为怀。人人见慈禧之度
量广大,性情温和,莫不称赞。慈禧问答各事,尽一日之
欢。惟冬日昼短,转瞬即暮。大监请妃回宫,恋恋不舍,
云所处地位,不能时与家人相见,甚以为戚。但望皇帝或
再降恩意,许予归宁。或有机会准吾母入宫。言毕,赏赐
家人,遂返宫中。此后未曾归省。后其母时时入宫视其
女云。
满族入关以后,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满汉可以通
婚。第一个皇帝清世祖,在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宣布,汉族官
吏的女)“欲婚满洲者”,可以登记。清世祖自己,为了以身作
败特地讨了汉人户部侍廊滦州石申的女儿做妃子。《永平府
志》记载这位小姐颇得恩宠,因为她被赐居永寿宫,可以穿汉
式冠服,她母亲石申妻赵淑人来看她的时候,还可以在附近下
轿——“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舆入宫”!
清朝第二个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宫中,也有汉姓。这种
情形,在皇宫中就已开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个皇帝
仁宗嘉庆,他的生母孝仪皇后本姓魏,是他父亲高宗乾隆的三
个皇后之一(魏后)。据《清实录》,她在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
八)被儿子特谕于五碟内改书“魏佳氏”,这好像特地掩饰当今
圣上已有一半血统是汉族。

查历代后妃传,常见有“三夫人”、“九嫔”等设置,追根溯源,原来出自周礼。从《礼记.昏义》查到以下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理。...”照此,古来有名号的后妃“编制”为: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这个古制从何而来?查得《通典.职官.后妃》上的说法是这样的(多为传说成分,姑且看之):
“昔帝喾有四妃,以象后妃四星。其一明者为正妃,余三小者为次妃,帝尧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谓之夫人。夏后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说‘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则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喾,立正妃,又三二十七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后也,夫人也,嫔也,世妇也,女御也,五者相参,以定尊卑焉。”

这种东东可能只存在于书本上,好象并未真正实行过。从有关史书记载看,先秦的后妃之制还比较简单,王之妻称后,王之妾及诸侯之妻称夫人,不过而已。但秦汉后,历朝历代纷纷巧立各种名目,并争取向以上古制靠拢。其名堂之多之杂,初识之人总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我西老头认识浅陋,况且来自大秦,难免瞎子摸象,仅能窥其一斑,但求粗观其概貌尔。(以下不论及太后、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现任”后妃范围内,外命妇也不讨论)

二、秦汉时期的后妃制度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该八品也是沿袭秦时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经为女字旁,打不出来,下同)、容华、充依,各有爵位。汉元帝时又创昭仪,仅次于皇后;时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王莽时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位视公,(注: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注: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注: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注: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光武中兴后,提倡俭朴,六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俸禄不过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无爵秩,只在岁时赏赐充给。皇子封王,妾数原无限制,此时也定制,正妻称妃,妾不得超过四十人。

三、魏晋时期的后妃制度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武帝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时期的后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刘裕因袭晋制,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贵妃,比相国,并进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是为三夫人;同时省修华、修容、修仪,置昭仪、昭华、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嫔之内;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复置修华、修容、修仪、才人、良人;次年省贵人,置贵姬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华,增淑容、承徽、列荣。并以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位次九嫔;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

齐武帝建元元年(479年),采用晋制,以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陈二朝与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时定制: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仪、修华、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美人、才人、良人为散位。太子东宫有良娣、保林二职。陈沿袭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时始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又准汉制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为散号。齐后主立二后,昭仪以下数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寻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嫔、御媛、御婉等,各等详细情形: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时期的后妃制度

隋开皇二年著内官之式,略依《周礼》,省减其数。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又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曰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二曰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曰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四曰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六曰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独孤皇后在世时,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自嫔以下,置六十员。加又抑损服章,降其品秩。至独孤后死,始置贵人三员,增嫔至九员,世妇二十七员,御女八十一员。贵人等关掌宫闱之务,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炀帝参详典故,自制嘉名,著之于令: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妇:婕妤一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员,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总共一百二十员,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后妃制度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曰九嫔,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员,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员,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九嫔同。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金海陵王当政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曰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其属二十有四,而尚宫总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以后渐成定制。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明朝官制(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清朝官制
(一)文官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二)武将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官无未入流

有的朋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了,下面将一些官员的别称简述一下。

(中央官部分)
大学士——中堂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使——总宪
右都御使——副宪 通政使——银台

(地方官部分)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学台,学宪 布政使——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廉访,西司 知府——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牧,刺史 知县——令,令尹
(武官部分)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