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码输入法:清末四公子WHO知道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2:53:09
是谁?讲一下事迹,谢了

清末四公子
谭嗣同:
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父继洵,官湖北巡抚。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1884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后又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考察民情,结交名士。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谭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无补于事,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1895年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 维新之风。8月,北京成立强学会,即赴京自称康有为“私淑弟子”。
1896年,他以父命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待委,此间时往上海与梁启超讨论学问,研究变法理论。还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1897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邀,回长沙创办新政。先后设立事务学堂、《湘学新报》(旬刊)、《湘报》(日刊)、南学会、武备学堂及保卫局,并筹办内河轮船、修筑湘粤铁路及开采矿产等。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由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戊戌政变时,为袁世凯出卖,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对维新派残酷镇压。谭嗣同拒绝出走。24日,被捕下狱。28日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陈三立:
生于1853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年少博才的陈三立才识通敏,“倜傥有大志”,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是清末戊戌变法时,唯一支持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长子,有子陈寅恪,为建国后清华大学首任校长。

吴保初:
1869一1913,清末维新派。字彦复,号君遂,吴长庆之子。与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倡导维新,时称"清末四公子"。曾任刑部山东司主事等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奏《陈时事疏》,倡导变法维新,被刑部压下,但在上海报纸发表。变法失败,他南归写《哭六君子》诗。辛丑以后,他又入京上疏,主旨支持光绪皇帝变法。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东渡日本。后在上海《苏报》案中,保护人狱的章太炎。晚年中风,卒葬沪静安寺侧。著有《北山楼诗词文集》。

丁惠康:
1868--1909.6.17,字叔雅,号惺庵,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丁日昌之子。幼随父居揭阳,受父教诲,博览家藏群书,常作诗文。20岁赴京读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广东总督岑春煊派其赴日本考察学校,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京。有《丁征君遗集》。

同光年间,袭父兄父荫,出现了许多声色犬马、无一不好的“大少爷”;今有达官之子,或则胸怀大志,卓尔不群;或则真慕风雅,诗文有声,与酒食征逐的纨袴,大异其趣,自然就成了出类拔萃的佳公子。“清末四公子”即以此得名。与“明末四公子”相较,文采相若,风流未逮,声光自不可同日而语。但求之今日,亦夏戛乎难哉! “清末四公子”者,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吴长庆之子保初;福建巡抚广东丰顺丁日昌之子惠康。或以为无丁惠康而有陕甘总督浙江嘉兴陶模之子葆廉。要之,谭陈必在其列,断无可疑。

谭嗣同
陈立三
保初
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