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供:庙会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47:59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庙会风俗,起源于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观摩为酬谢农神而举办的祭祀活动,并评价说“一国之人皆若狂”。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各自站稳了脚根,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出行时的队伍中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简言之,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

北京最早的庙会,在老北京眼里应是“灯市口”庙会。现在已不复存在了。明朝时,著名的灯市在东华门外,灯市长二里,白天是市场,夜晚张灯火。闽粤海外的珍异,三代六朝的古董,四民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的食品,所谓“日市开场,货随类分”。入夜,张灯结彩,齐奏鼓乐,施放焰火。到了清初,东华门的灯市盛况不再。这是因为满族人进北京,只准旗人居住内城,把汉人全都赶到前三门外,于是,东华门外的灯市与西单城隍庙的庙会移到了前门外的灵佑宫与广安门内的慈仁寺(今报国寺),至今东华门外只保留了灯市口的旧名。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也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被确定为北京庙会的诞生地,虽然它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