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菩提褐色:贬官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0:08:59
举出一个诗人的例子,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认识

以下是本人关于贬官的文章,以咨参考。版权所有。

叩问苍天

人生识字忧患始。自古文人士大夫,识字伊始,也就是灵魂攀缘与斗争的开始。从大的看来,争取仕途得志,以实现政治理想;从小的来看,尽力求取遇合,以获得人生知己:由此荡漾开去的人生,百代相累,便逐渐创造了诸如贬谪之类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化。

伯乐难求,琴心难觅,官场又波谲云诡。不由得一声长叹:
“乡思无尽,进退维谷。入之,世事劳顿,知音何在?隐之,满腹经纶,岂甘沦落!”

曾经,我也怀疑,“士为知己者死”是不是太虚妄,直到听到管仲“知我者鲍子也”的欣喜呼喊;曾经,我也不解,“弦断有谁听”是不是太狭隘,直到了解到辛稼轩“换取东家种树书”的无奈哀号;曾经,我也迷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不是言过其实,直到亲闻林则徐“再竭衰庸定不支”的悲壮徒劳……
越石父是幸运的,侯生是幸运的,那些得志的豪杰更是幸运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少数案例磨灭不了英雄穷途的宿命。之所以说是宿命,因为它俨然是一种必然。
于是,在灵魂的深处,请留下一片空地,给失路的英雄,以及或许将要失路的英雄——也许,还有你自己。请在这空地上种上星星,让这里星光闪耀,在黑的幕上缠绵悱恻。

那年的春天,春光明媚中,我懂得了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另一层含义;我知晓了驾车天涯、岂效穷途之哭的另一脉凄凉;我倾听了身受酷刑、留下一口气写历史的另一番惨痛……明主难遇遇难合,忠臣易得得难信。汉武不可谓不贤也,却做下了腐毒司马迁的千古罪案;康熙不可谓不智也,却把多少栋梁之才逼到比天涯还远的宁古塔。
我迟疑了,迟疑于去相信良臣的悲剧在于主的不肖。人们说,要是魏征再活几年,也不一定能逃离身首异处。当然,人死不可复活,因此魏征与李世民的佳话还有流传千古的理由。何况即使魏征活个百八十年,也不见得李世民没有耐力跟着作秀再作个十年八年。
昏君不识人,于是昏倒一大批志士;贤君有时也不识人,但最可怕的是识人而害之。书生之骨傲傲然,明主之鞭亦呛呛然。你休说“举世皆浊我独清”,朕的天下,海内生平;你莫道“我辈岂是蓬蒿人”,朕一声令下,天下英雄尽入毂中。仰天大笑滚出去,且去填词吧!
于是,在灵魂的深处,请留下一汪清泉,给被戕害的英雄——也许,还有你的先人。请在这清泉里撒满红叶,让这里红叶纷飞,在冷的湍急里,寻找宫人韩氏那样几乎不可求的流传。

我,一个未来的,或许祖先被戕害、或许自己将要失路的,英雄——或非英雄——在寻访了古之圣贤后,唯留下不知理又不知趣的、叩问苍天的勇气;但现如今,我猛然觉察到,我连叩问的勇气也没有。我只能暗暗祭奠,默默追怀。

可庆幸的是,当年檀道济“坏汝万里长城”的咒语成了真,君臣的纠葛已被尘封。于是,有些祭奠,有些追怀,也就终于只是祭奠与追怀了。

苏轼虽仕途坎坷,但因其生性豁达旷古少有,故贬官文化体现的不是很明显.柳宗元比较明显.那首妇孺皆知的<江雪>即是最淋漓尽致的写照.还有<愚溪诗自序>
从贬官文化可以看出
一方面是对统治者的不屑,另一方面却总可以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读出他们对政治的深刻关切.

李白
被贬出文豪
时势造英雄

苏轼无疑最有代表性:想必生平不必多言,尽人皆知。重要的是其中的心理:如仕时,清香与儒家思想其价值过,仕途不得意,变以道家思想作为退路,这一思想转变在很多文人如刘禹锡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
当然,就统治者而言,贬官不失为一种灵活多变,路是不爽的御人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