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作文: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在写错别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16:39
古代汉语中往往有不少的通假字,那是不是古人在写错别字呢?

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假借,也叫通借字或同音字,是古人书写某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借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如早晨的“早”写成了“蚤”。“蚤”的本义是跳蚤,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得以通用。对于这种通假字,古书注解一般用“通”或“读为”、“读曰”来表示。“通”或“读为”、“读曰”前的字是通假字,后边的字是本字(又叫正字)。古书中文字通假现象很复杂,主要有甲通乙(如“蚤”通“早”;而“早”不通“蚤”)和甲乙互通(如“即”通“则”,“则”也通“即”)两种类型。
通假字从性质上看是古人写了别字,但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况看,并不完全如此。它或者是一时笔误(写了别字),或者是贪图省事,写了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或者是古书传抄、刻写的问题,或者是地方习惯造成的,如此等等,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通假字的存在有它的社会性,并非完全是古人写了别字。

那是因为古代的字不多

古代汉语中往往有不少的通假字,那是古人在写错别字.

不是

通假字有很多种,有一种是指假借,即写文章时想不起字怎么写,借一个音近的或形近的字,也就是写错别字,还有一种是,当时确实没有这样意义的字,只好暂时使用其他字代替

只知道通假字,却不知其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