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树的资料:请教心理学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02:44
请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提到的“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分别指什么?
还有,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的“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分别指什么?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具体过程。他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出生至2岁左右)在这一时期,智力是一种纯实践性的智力。“这种纯实践性智力是以知觉和运动为其唯一的工具,它既不能进行再现,也不能从事思维”,但是“它已构成了行为的图式,用作以后建立运算结构与概念的基础”。简言之,这一阶段语言尚未出现,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与外界相互作用并与之取得平衡。
  2.前运算智力阶段(2~7岁左右)在这一时期,符号和语言的机能开始形成,儿童“能够通过符号或分化了记号的媒介来引起当时感知不到的对象或事物,从而使它们再现出来”,“符号的机能使得感知运动智力有可能借助于思维而扩展它自己。”但是,尽管这时儿童可以进行以符号代替外在事物的表象性思维,借此来进行各种象征性活动或游戏,然而,这些表象都具有自我中心性,符号表征水平还缺乏系统和逻辑,还不可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把握事物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因此,这一阶段的智力思维仍然是前运算的性质。
  3.具体运算智力阶段(7~12岁)这一时期,儿童已经能够在头脑中从一个概念的具体变化中抓实质性的东西。他们的动作不仅是内化的,同时也是可逆的,并且已经达到了守恒水平。他们可以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即通过逆向性和互反性两种可逆性运算图式达到守恒。由于运算守恒的出现,使儿童可以进行群集运算,并正确地把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之,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他们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否则,就难于顺利解决问题。此外,这期间的运算一般比较零散,还不能较好地构成一个整体。
  4.形式运算的智力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的特点,一般来讲,是掌握上种新的推理方式,这种推理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限制于处理具体对象或可以直接再现的现实”,而是可以进行命题运算,并运用命题推论出逻辑结论,而且在考虑其涵意之前已无需确定其真伪。总之,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发展非常迅速,与成人相近、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根据假设和条件进行逻辑推演,即达到了形式思维水平。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1927~1987)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特征,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个体主动地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这一发现对于思想品德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思想品德有自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而且表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不是简单合一的或同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这反映了人们对品德认识的方法论上的转变。

  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两难故事法的一个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水平二: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又称为原则水平。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2分就~
。。。。。。。

潜意识、意识、超意识
原我、自我、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