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食用菌产业园:夏天收割时候鸟叫声是杜鹃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1:52
夏天收割时候鸟叫声是杜鹃吗?
陕西省谐音叫 :“算黄算割”
山东省谐音叫:“(忘记了)快到山后,山后有啥?黄瓜炒肉”

想知道各地都是怎么说的?

布谷鸟
作者:何第雄 加入时间:2004-9-30 10:55:25 点击数: 175 评论
小时侯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每年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村民们说,这鸣叫的鸟叫布谷鸟,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布谷鸟来到凡间,必须勤勉鸣叫,“垂涕而道”,以兴农事,否则只是偷懒贪食,误了农事,是要受到上天惩罚的。上天曾对布谷鸟说:“你到凡间去一趟,催耕兴农,回到天庭时要是瘦了,就给你记功,要是肥了,就把你宰了。”布谷鸟记住了上天的话,来到凡间,就勤勉催耕,不分昼夜的啼叫,它的叫声很大,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担粪撒谷,担粪撒谷。”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撒谷播种了。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布谷鸟应该是一种候鸟),适时而作,不要耽误农时,否则违反自然规律,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农谚有云:“人误地一日,地误人一年”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传说还劝喻人们要勤勉劳动,所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个大馅饼下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懒惰是要饿死的。

关于布谷鸟,除了小时候在家乡听到的上述这个传说外,又从清人陆以恬所著的一本《冷庐杂识》的书中读到了一则这样的记载:“黄霁青观察《禽言寺引》谓江南春夏之交,有鸟绕树飞鸣,其音若‘家家看火’,又若‘割麦插苗’,江以北则曰:‘淮上好过’,山左人名之曰´短募把锄,常山道中又称之曰‘沙糖麦裹’,实同一鸟也。《草本释名》又有‘阿公阿婆’、‘脱却布裤’等音。陈造《布谷吟序》谡人以布谷为催耕,其声曰‘脱了波裤’,淮农传其言云‘郭嫂打婆’,浙人解云‘一百八个’者,以意测之云云。吾乡蚕事方兴,闻此鸟之声,以为‘扎山看火’,迨蚕事毕,则以为‘家家好过’,盖不待易地,而其音且因时变易矣。”

这则记载很有趣,根据布谷鸟的鸣叫声,人们记下了如此多的意思:“家家看火”、“割麦插禾”、“淮上好过”、“短募把锄”、“沙糖麦糖”、“阿公阿婆”、“脱却布裤”、“郭嫂打婆”、“一百八个”、“扎山看火”、“家家好过”,还有我的家乡人记下的“担粪撒谷”。同一种鸟的叫声,人们理解它的意思,会因地域方言的差异,时节变化而不同。但这些不同的理解之中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形象、浅显、上口、好记。

布谷鸟又名杜鹃、杜宇、子规等。杜鹃,既是鸟名,又是花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而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文人墨士里,有一则不同于前面所述的种田人所口头传说的关于杜鹃的传说,据《太平御览》中引用《十三州志》的记载:“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归。”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文人墨士所记载的这个传说,读起来使人有点莫名其妙,杜宇禅位让贤,总归是好举措,不搞“家天下”,大公无私,于民有益,为什么“遂自亡去,化为子归”,作日夜悲啼状,莫非他仍然舍不得他的帝位?但是,文人墨士们却从它的悲啼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于是在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眼里,杜鹃这种鸟就被定为一种悲鸟,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是一种悲愁的象征。这在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听来,杜鹃的啼叫声已经不是种田人所听到的唱“担粪撒谷,担粪撒谷”,而是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了。于是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就有了这样的句子:“胡不归,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粤剧《胡不归》)”;“……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南宋康伯可《满江红》)”;“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北宋范仲淹诗)。于是,就有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凄苦万状;就有了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极度哀怨;就有了秦少游《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孤寂清冷。

对同一种鸟的鸣叫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听到的是“担粪撒谷,担粪撒谷”、“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文人墨客听到的是“归去归去,不如归去”。大自然真是神奇,它创造了布谷鸟(杜鹃)这样伟大的歌手,这个伟大的歌手所唱的歌能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读书人听到的是高雅的“阿春白雪”,庄稼汉听到的是通俗的“下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