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菩大块磨痕:六根,六尘,十二因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1:41:24
六根,六尘,十二因缘.分别是???????????

六根: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意(感觉),又称内六根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对应“六根”,例如色对眼、声对耳),又称外六境
十二因缘(感果名为“因”,助因为“缘”;“因”为能生之种,“缘”为助生之机,辗转感果,互相由藉故合称“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白缘生缘灭的实相,也就是愚痴的意思
2、行:能造作、能牵引三界的身口意三业力量为“行”
3、识 :由于过去世的无明造业,因此有了今生的生命,而在投胎之初的一念,名为“识”
4、名色 :“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物质的肉体。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内六根,有传达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境的机能
6、触:六根接触六境所生起的主观感觉
7、受:即对各种状况的境物和人事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8、对所欲增生起渴爱的贪念,称为爱。爱是生死的根本,贪爱增上则成“取”,以取为级表现于行动者为“有”,断而有“生”与“老死”之生死轮回
9、取: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
10、有:分“业有”和“生有”。身口意对周围因喜、恶而产生的活动,为“业有”;经过一度活动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称“生有”
11、生:诞生
12、老死

关于这些基本教义,我们可以先读小乘经典
下面援引我们大德吴信如居士的当机开示

如果能明基础,那么入大乘就容易了
(另外,我以前的总结整理虽然全面,但是较杂,
这里就不引用了)

吴信如
http://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60882
佛教基本教义之
五、三科
在佛教中有三种最常用的,以人为中心对一切事物的分类方法,叫做“三科”,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学习佛教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一)五蕴(五阴)
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也称五阴)。蕴有积聚、类别义,即色等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积聚)而生的类别不同的五种事物。前一色蕴,概括了我们所说的物质世界;后四蕴心法,概括了我们所说的精神世界。
1.色蕴
色蕴,指一切有质碍的外境。这里的色,不是指青、黄、赤、白等颜色,而是一个概括了一切物质的专有名词。色蕴是由地、水、火、风四大造成。地大以坚硬为性,水大以流湿为性,火大以温热为性,风大以流动为性。这四大也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地、水、火、风,而是起造一切色法的基本要素,略近于现代科学上所说的质力。
2.受蕴
受蕴,受是领纳义,指心在领取纳受所缘境界生起的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3.想蕴
想蕴,想是聚像义,指取着于感受的印象而产生的概念。
4.行蕴
行蕴,行是造作义,指除去受、想之外其它一切思想活动,因念念不住地迁流变化着,所以称之为行。
5.识蕴
识蕴,识是了别义,指了别外境的各种认识活动的本体。
(二)十二处(十二入)
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六根)与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六境)。
1.六根(外六处)
十二处中,眼、耳、鼻、舌、身、意又称为“六根”,或“内六处”,指能取受相应的六境、生长相应六识的六种功能,如眼处(即眼根)是指神觉能力与视觉器官,其它五处以此类推。
2.六境(六尘)(内六处)
色、声、香、味、触、法又称为“六境”,又称“六尘”,或“外六处”,指眼等六根分别能够感觉认识的六种对象。这里“法”可以指人的意识的一切认识对象。
(三)十八界
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里“界”可以理解为界限、种类。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识的合称。
六识,前面讲的六根、六境(六尘),“识”是缘根与境(尘)产生的,如原始经典上说的“缘眼与色,而生眼识”,以此类推,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佛典中说此三科的意趣略有三种:
第一种是因为众生愚执不同。对于愚执心法的众生,则说五蕴,除色蕴以外,另开心法四蕴,于心法诸相较为详细;对于愚执色法的众生,则说十二处,除意、法二处外,其余十处皆是色法,于色法诸相较为详细;对于愚执色、心二法的众生,则说十八界,于色心二法诸相均为详细。
第二种是由于众生根器不同。对于利根略说法义便能了解,故说五蕴法门;对于中根需对法义稍加开演才能受益,故说十二处法门;对于钝根,必须广说才能了解法义,故说十八界。
第三种是由于众生乐欲不同。对于乐略说的众生,说五蕴;对于乐中说者,说十二处;对于乐广说者,说十八界。

六、十二因缘
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的缘起关系是:
(一)无明缘行(即以无明为缘引起行。下同)
这里“无明”是相对于智慧而言,特指不知道缘起性空道理的愚执,是众生的根本烦恼。“行”是指由无明所发动的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无明缘行”,即由于众生不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做出招感果报的身、语、意三业。
(二)行缘识
这里“识”简单说就是众生在父精母卵结合时前往受胎的那一心念。佛教认为一个胎儿的产生不仅仅是父精母卵的结合,它真正的种子(亲因)是这个“识”的介入,父精母卵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外缘。“行缘识”,即依照过去的业行的牵引,“识”即入现世相应的胞胎中受生。
(三)识缘名色
“名色”即受胎后的父精母卵与“识”发展成“身”、“心”两者,此时还未形成六根。“名”即心,以无形故以“名”称之。“色”即身。“识缘名色”,指由识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体,在六根尚未完备这一发展过程。
(四)名色缘六处
“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色缘六处”,指胎儿由身心的发展已产生六根至出生前的这一过程。 (五)六处缘触
“触”指六根具足的胎儿出生后,开始接触六境而产生的感受,此时尚未识别苦乐。相当于二三岁的幼儿阶段。
(六)触缘受
“受”指由于触觉而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这相当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的儿童时期。
(七)受缘爱
“受”指由苦乐等感受而生起的对世俗的贪爱执着。这相当于十六七岁以后的青年时期。
(八)爱缘取
“取”指由贪欲旺盛而产生的种种身、语、意的行为,狂热地追求与执取可供享乐的东西。这相当于人的成年阶段。
(九)取缘有
这里的“有”即业,指由于贪爱执着的种种思想行为必然作为业因而在今生来世产生果报的作用。
(十)有缘生
以“有”(现世的业行)为缘,必然导致“识”于来世投胎再生。
(十一)生缘老死
生活在无明之中的众生,有生必然有老、死等苦果。
佛教中将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支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其次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五果,以此说明过去世与现在世的一重因果;再次,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二因,最后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二果,以此说明现在世与未来世的一重因果。
在这以十二因缘说明的三世之中,于过去世,以无明和业行进行了概述;于现在世,首先以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概述了由精卵识结合而成的生命体至少年时期的发展过程,接着以爱、取、有三支概述了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未来世,以生、老死二支概述了人一生的流转性。
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于情界(一切众生)缘起的一个精辟的概括,特别是在这十二因缘中将无明做为起始,显示了佛教强调智慧、觉悟的特色。
对于十二因缘,佛教修行中归纳出了四种观法(即修持方法):
第一种是杂染顺观,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等顺次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二种是杂染逆观,即从老死逆次第而观迷惑之生起; 第三种是清净顺观,即从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
第四种是清净逆观,即从老死灭是由生灭故等,逆次而观成正觉之真理。
十二因缘为缘觉乘教义的宗纲,说明生死流转之因及出离生死之道,可分为“流转门”与“还灭门”。流转门,即顺着十二有支的次第,观生死流转的因果。还灭门,也叫做“逆生死观”,即依“此灭故彼灭”的法则,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由此得出结论,只要灭掉无明,则出离生死,臻于涅盘。
...............

愿此供养,利益人天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
http://fangfe.blogchina.com/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中,互相依赖而有,只要其中一处灭,就一切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