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男孩女孩 童装:河北蔚县有没有一个叫方城(音)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8:52:42
如题!方城?防城?邡城?等等!!!

在我们祖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长达一万多里的古代城墙。这就是被目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城的工程量是十分惊人的。仅粗略地计算一下,修筑长城的砖石,如果用来修建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这道堵足以环绕地球一周而有余;如果用来铺筑宽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环绕地球三四周。这还只是按一次修筑来算的,如果包括历代的重修和补筑,那工程总量就要增加好多倍了。
这一前后修建了近两千年的古代工程,虽然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功用,但它作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仍然巍然屹立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使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更为生色。

一、秦始皇时代的万里长城

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修筑长城的确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但远在秦始是以前,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筑了。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觑,由于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沿着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出现了秦、齐、燕、赵、韩、魏、差六个大的诸侯国。各国为了互相防御,便在它们的辖境内筑起城墙来。这是一种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它不同于只能守卫一。个都邑或据点的城堡,而是构成一条较长的防线,护卫着相当广阔的地区。这是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军事学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出现的军事工程的一项重大创忒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楚国很早就修筑了长城,原称“方城”。①(关于楚长城始建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春秋时的楚方城即是长城。有的认为春秋时的方城还只具关塞的形势;而作为长城的方城,是在战国时候修筑的。本书采取了前一说。)《左传》上记载着这样一桩史事:公元前656年,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率诸侯进兵楚国。楚成王派屈完带兵迎放。齐桓公在召陵(今河南隁城东)摆开阵势,让屈完一同观阵,并威胁说:以这样众多的兵力;有谁能抵挡得住?有什么样的城不能攻下?屈完回答道:君王如果以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如果要用武力,楚国是有方城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濠沟的。齐桓公了解到楚国已有准备,城防坚固,终于同意双方订盟讲和,收兵而回。公元前557年,晋国进攻楚国,打到方城边上,未获进展,后来就退兵了。
这方城就是楚长城,它的防御功能是很显著的。此外,齐、魏、赵、秦、燕等国,甚至象小的诸侯国中山(在今河北省正定、定县、平山一带),也筑有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都和我国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
那时匈奴正处在奴隶制初期阶段,奴隶主贵族经常侵扰秦、赵、燕的北部地区,虏掠牲畜、财物和人口,严重地危害当地人民的安全和生产。因此,这三国都在北方修筑了长城,派军队驻守。春秋战国时代古长城的修筑情况大致如此。
本书所说的长城,是指从战国时代开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修筑的长城。秦始皇时代的万里长城,便是在秦、赵、燕三国古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秦国的长城;是从今甘肃岷县到陕西东北黄河西岸的一段,长三千余里,大约是公元前306——前251年秦昭王在位时期修筑的。赵国的长城,是从今河北蔚县到黄河河套西北狼山附近的一段;长一千多里。燕国的长城,是从今河北怀来县到辽宁辽阳附近的一段,也有一千多里,建筑的时期约在公元前300年前后燕昭王在位的时期。
在秦始是以前,长城的修筑情况大致如此。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的封建国家。但是,秦帝国所统一的,是汉族地区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当时有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尚未归秦王朝统辖。我们的国家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在古代又是不完全统一的,甚至各民族彼此作战。秦灭六国后的情况就是如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有效地防御匈奴的侵袭,便在战胜匈奴之后,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把从前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陇西郡的临洮(在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筑成一条长达一万多里的城防。从此,这一古代世界的伟大建筑工程——万里长城,便巍然雄峙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了。
秦始皇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虽然利用了秦、赵、燕三国原来修筑的长城的一部分,但是新建的部分不少,相当于原来长城全部长度的大半。因此,把修筑万里长城这项伟大工程归于秦始皇时代,也是符合实际的。
秦始皇反击匈奴的战争和万里长城的修筑,保障了北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利于发展长城沿线的农牧业生产,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秦朝以后的长城

秦朝以后,一直到明朝末期,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时间里,万里长城曾经经过多次的修缮和增筑。
汉朝初年,在秦汉之际趁中原纷乱之机而再度强盛起来的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朝的北方。当汉高祖刘邦还是汉王时,在公元前206年,就修缮了沿黄河一带秦时修筑的长城。后来,刘邦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每年还送给匈奴以大量财物。但匈奴贵族仍不时率众扰掠。直到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才把匈奴赶到漠北。同时,进一步加强北方防务,把秦时沿黄河的长城加以一番修葺,并向西延长了二千多里,一直延展到酒泉、敦煌以西,远达盐泽(今新疆罗布泊);这就是所谓河西长城。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名将霍去病等在河西地区大败匈奴,匈奴浑(一作昆)邪王率众归汉,汉政府就在其地设置了武威郡(郡治在今甘肃民勤东北)和酒泉郡(郡治在今甘肃酒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把这两郡的部分地区分置为张掖郡(郡治在今甘肃张掖西北)和敦煌郡(郡治在今甘肃敦煌西)。
武威、酒泉设郡后,开始修河西长城,最初修成了从令居(今甘肃民勤东北)到酒泉的一段;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起又从酒泉修至玉门;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后更从玉门修至盐泽。花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两千多里的河西长城终告完成;在长城沿线,又设置了烽燧、亭障。今天,还可以找到这些烽燧、亭障的部分遗址。汉代修河西长城,除了加强西部防务以防御匈奴外,又是为了打通与西域各地的交通;关于后一点,将在下面谈到。
匈奴在同汉朝作战中多次受挫,统治集团发生分化。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城的五原塞(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固阳一带),向汉朝称臣通好。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2年),将宫女王昭君嫁给主动求婚的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从此成为民族和好的佳话而永传后世。从呼韩邪单于归汉起半个多世纪内,长城沿线出现了“边城晏闭,牛羊布野”的和平兴旺景象,当地烽火不见,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得到发展,长城关塞就成了匈奴与汉族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
西汉末年,同匈奴的关系又趋恶化。东汉王朝建立不久,为了防御匈奴,从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开始。先后派大将杜茂、马成,大量调遣士卒,从西河(今山西离石)至渭桥(个陕西咸阳东),河上(今陕西高陵)至安邑(今山西安邑),太原至井陉(今河北井陉),中山(今河北定县附近)至邺(今河北临漳),各处都筑起了堡垒,修造起烽火台,每隔十里设一堠,堠就是防线上的站。这些亭堠、障塞也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它们把秦长城以北遥远的居延(在今甘肃北部)、胪朐(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等地的烽堠、亭障,与当时汉王朝的城邑相连,构成一个坚固的防御工程体系。这对巩固汉王朝的北方防务起了很大作用。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因统治集团内讧而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同汉族人民杂居在沿长城的各郡。此后,匈奴停止了对汉朝的侵犯,长城也就没有再作多大的修缮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东魏、北齐和北周这几个以鲜卑贵族为主体的政权,因为受到北方的突厥、柔然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也不断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守。特别是北魏和北齐,都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程。
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在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包头市西北)一线,修补了两千多里的长城;并在沿线要地设立了六个军事重镇,即:沃野镇(分内蒙五原西北)、怀朔镇(今内蒙固阳西北)、武川镇(分内蒙武川)、抚冥镇(今武川西北)、柔玄镇(今内蒙兴和西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家口北)。修城、建镇,当然是为了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但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总是促使人民起来反对它。公元523——531年间,上述六镇燃起了熊熊烈火,但这不是长城烽火,而是六镇兵民反对北魏统治者的大起义。之后,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西魏;东、西魏不久又各为北齐、北周王朝所取代了。
北齐在公元550——559年间,曾经多次修筑长城,规模非常大。自西河郡的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起,东边到达渤海(即今山海关),前后所筑,东西三千余里,每隔十里设一戍(驻兵的据点),并在要害地方设置了州、镇二十五处。同时,还在长城之内再修了一道城,叫作重城,西起偏关(今山西偏关县),经雁门关、平型关、居庸关至怀柔县北,与外长城相合。此外,为了防御北周的进攻,在西面还筑了一段南北向的长城,但规模不大。
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当时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契丹、吐谷浑的扰掠;也多次修筑长城。据史书记载,前后共修了七次,大都是将以前的长城修缮加固,新筑的并不多。
隋朝以后,唐、宋两朝都没有修筑长城。这是因为唐朝打败了突厥的进攻,所以对长城没有修建的必要。
到了宋代,绝大部分长城都在辽王朝的辖境之内。宋前只在山西、宁夏等地区内与辽和西夏交界的地方,修建了一些烽火台、城堡等防御工事,此外没有修筑过长城。辽朝的统治者是契丹贵族,契丹族本来就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据史书记载,辽朝只在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修筑这从鸭子河到混同江(黑龙江下游)之间的一段长城,但规模不大。
少数民族的女真贵族建立金王朝、灭了辽和北宋王朝后,为了防御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进犯,曾经大修长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金代长城有两道,大部分是金章宗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6年)修筑的,所以称之为明昌城。依照修筑时间的先后,称明昌旧城和明昌新城,旧城在北,新城在南。明昌旧城过去也称作“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它位于今黑龙江兴安岭西北的黑龙江沿岸,长约千里。明昌新城也称“金源过堡”,因其远在旧城之内,所以又有“金内长城”之称,亦称“金濠堑”。明昌新城西南起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东北达混同江,经今山西、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长达三千多里。
先后灭排金和南宋的是蒙古贵族建立的元王朝。
蒙古族原是我国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元朝统一了全国,长城也就没有大加修筑,只是把一些关口哨所加以修葺,以备设兵把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