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背长毛正常吗:曹操的陵墓在哪?现还有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25:52

准备去盗墓呀,兄弟。

  曹操是个薄葬论者,《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治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安葬。晋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曹操的归宿,如其身前所愿。然而,由于西门豹是个除暴安良的历史人物,黄河流域包括邺地居民惯以建立西门豹词避祸禳灾,临漳一带有多处西门豹祠,哪一个西门豹祠附近有曹操陵墓呢?而且,曹操遗令为“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陆机所书则为“葬于邺之西岗上”,两处地点大相径庭,是误还是诈?不得而知,遂使曹操陵墓所在,成为后世争讼不休的悬案。

  一说据陆机之文,认为曹操墓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丰乐镇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五年(554),死于公元22O年的曹操,怎么遗令安葬于此祠之旁?

  一说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等史籍记载,认为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使人真伪难辨,难掘其坟。这些疑冢分布于从临漳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至磁州之间,一座座如山丘布列,其中必有一座真墓。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玠《疑冢记》,均持此说。然而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发,从墓志上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要人。史家认为,这是曹操“种树”,后人“乘凉”。为迷惑世人而设的曹操疑冢,让北朝的王公贵族“坐享其成”,曹操真墓却始终不知所在。

  魏文帝曾下《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有人因此认为,曹操陵墓是别出心裁地修建在漳河河底。清代沈松《全健笔录》引用《坚瓠续集》的一段记载,说顺治初年漳河干涸,一渔夫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以为内中多鱼,乃由隙入,只见石板下有石门,门内尽是美女遗骸,一石床上卧一人,冠服如王者,碑文明记此乃曹操。因以水银敛,肌肤不朽,众人磔裂其尸而出。这则传奇故事实不能看作信史。但1983年,当地农民曾在漳河大桥河床挖到过银元宝、银锹等,因而又有人重提此说。据考古学家推断,漳河大桥下出土的文物,是明代皇宫的船队在此翻船遗落的,与曹操墓无关。

  近年,有学者根据《魏武纪》、《述异记》、《邺乘》、《彰德府志》以及《通典》、《太平寰宇记》中的有关资料,结合1975年在临漳习文村发现的东汉晚期墓葬实物,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的结论。理由是:一,今灵芝村、习文村一带,恰好在仁寿里西门豹祠之西六、七里,周围是平原,与曹操遗令所指的“西原”相合。二,灵芝村、习文村一带是当年邺的中心地区,曹操为自己选墓地,不可能偏于邺地一隅。三,今距习文村北四里、灵芝村西北约六里处有东太平村,原名驰村,是铜驰村的简称。史载曹操陵墓有铜驰,驰村恐怕就是因此特征而得名。

  上述诸说,或因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断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认,曹操陵墓究竟何在仍是个未解之谜。难怪人们要感叹:奸雄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写成了一个生性多疑的枭雄,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临终前,遂命令下属为自己建造疑冢72座。随着时间的流逝,本就显得扑朔迷离的曹操墓愈发湮没无闻,而近日,河北省的历史、考古学者们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实地勘察后,将曹操墓锁定在河北省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

“从时村营乡中南部到讲武城镇西部,再到安丰乡,这方圆5公里内,无论是位置还是地形,都与史料中记载的曹操墓的位置吻合。”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告诉记者。

据刘心长介绍,曹操生前就对自己百年之后的墓地位置作出了明确的安排。在他的《遗令》中,明确表示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经考古研究后发现,这方圆5公里范围非常符合《遗令》对方位的描述。

在《遗令》中,曹操还要求子孙将自己埋葬在不能出产农作物的“瘠薄之地”。而这方圆5公里范围的地势很高,无法引河水灌溉,土壤又很贫瘠,确实不适合作为农田,所以地理条件非常符合曹操的要求。

除此之外,在曹操的《遗令》中还提到了自己的后代每当登上铜雀台向西眺望时,就能看到自己的墓地。经过对铜雀台的考察研究,刘心长发现,从铜雀台遗址位置登高向西看,这方圆5公里土地一目了然。

最后,刘心长表示,曹操生前虽未称帝,但墓地选择也应该是比较严格的,而磁县、安阳县的这块土地的地势等,非常适合造陵建墓,符合那时所谓的“风水”要求。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邺之西冈上”

西门豹祠成曹操墓重要坐标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邺城就在现在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其西面紧邻着磁县的时村营乡和讲武城镇。邺城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著名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就位于这里的三台村中。

西门豹是战国时的邺令,他初到邺城时,就发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姓深受“河伯娶妇”的困扰。西门豹巧妙惩治了作恶的巫婆、地方豪绅等恶霸势力。此后,西门豹又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开凿了漳河十二渠,使大片贫瘠的土地变为良田,民富兵强的邺城很快成了魏国的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百姓爱戴,当地人民为他修祠建庙,祭祀不断,西门豹祠即由此而来。

对于曹操的《遗令》,其子曹丕等人是不能也不应该违抗的,因此,“与西门豹祠相近”就成了寻找曹操墓葬的一个重要坐标。近期,文物部门在临漳县发现了一块石刻,记载着西门豹祠的重建时间等重要情况,而这块石刻,恰恰来自历史学者们圈定的那5平方公里范围内。

“以漳河为界,我们圈定这个5平方公里范围内,又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从具体情况看,北区的时村营乡、讲武城镇的地形、地貌更符合曹操对墓地的要求。可以对这里进行考古试掘,以尽快揭开曹操墓这个历史之谜。”

丧事简办却被误认为生前欺天 死后欺人

“七十二疑冢”原是北朝贵族墓

“生前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言疑冢我不疑……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这就是后世诗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在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曹操被刻画成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谋夺汉室帝祚,设立72疑冢,成了一个生前欺天、死后欺人的阴险狡诈的人。

“曹操恐陵墓被人发掘,设立72疑冢的说法并不是史实。”刘心长表示,据史料考证,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还是确定无疑的,这一点有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其墓地时所做祭奠文章为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以后,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就少有人知道了。

作为一代枭雄,其墓葬为何“消失”得如此之快?刘心长表示,这和曹操的性格有关,但这种性格却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奸诈、欺世。在曹操所做的《终令》中,要求将自己葬在“瘠薄之地”,而《遗令》中,更对丧葬规格作出了明确要求,即“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就是要穿着平时常穿的衣服下葬,不准用金银珠宝来做陪葬,随葬衣物甚至还打着补丁。

由于曹操不肯为自己的陵墓多费银钱,所以,他死后只过了几年时间,陵上的祭殿就已经损坏了。由于没有贵重的金银珠宝等随葬物品,盗墓贼都懒得“光顾”,再加上此后的烽火战乱、朝代更替,曹操墓地从此无人能知晓了。

“在曹操墓地附近,确实有不少墓葬,但经过现场考证,这些所谓的72疑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北朝时期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墓地。曹操主张丧事从简,并身体力行,却被后人误认为耗费巨资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阴险狡诈的一个重要佐证,不能不叹服文学作品力量的巨大,这也是曹操身后的一种悲哀吧。”一位考古学者表示。

“漳河水 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红棺材”

邺城民间曹墓流传多种传说

曹操建都邺城,这里聚集了大量名流学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赤壁之战后,曹操又在这里引水作舟、训练水兵,誓与东吴决一雌雄。由于长期生活在邺城,这里留下了不少有关曹操墓地的民间传说。

在这些传说中,最主要的说法有四种:

第一种 曹操生前在邺城西面,现今的河北省磁县境内,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种 曹操葬于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铺设暗道,巧立机关,以防盗墓

第三种 曹操死后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城外

第四种 曹操葬于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就是现今的三台村

在这四种说法中,第二、第四种说法最离奇,邺城当地曾有民谣:漳河水,冲三台,冲塌三台露出曹操的红棺材,但这种说法始终没有找到考古依据。而清代野史中记载的一渔夫发现漳河底有一大石板,石板下则有石门,石门内的石床上所卧尸体就是曹操的记载,至今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饶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