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流鼻血怎么治:谁能帮我写一份小提琴曲的听后感啊!!跪求!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17:57:34
需要写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不需要太复杂,有个小段落就可以了.只是个作业.谢谢

科林斯/普雷特涅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听后感
作者:first 日期:11月01日 浏览次数:122

科林斯/普雷特涅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听后感
看到麦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与普雷特涅夫指挥的RNO的这套曲子的唱片的时候,倒是没有注意其中还有一首普雷特涅夫自己改编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也就错过了。前些日子在唱片店这张唱片又一次印入眼帘,这才注意到这首改编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单簧管协奏曲。虽然满腹孤疑,还是顺手拿了下来……
贝多芬的这部著名作品对于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们来说应该是怎样一部作品呢,我觉得相当好奇。另一方面,几乎成名了的小提琴演奏家们都会留下一个甚至多个录音。不要说演奏家与演奏家之间对于这个作品的理解、演绎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演奏家在不同时期的录音也居然相差甚远。听了那么多的贝多芬协奏曲的录音,一直没有觉得哪个录音能够取代其他所有录音而傲首的事情也是事实了。……
贝多芬在生前的时候就留下一个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钢琴协奏曲。而且也是经常得以上演,也确实有一些不错的录音。到了现代,这部作品依然被当代的演奏家、音乐家们不断地改编着。如改编成吉他协奏曲、长笛协奏曲等等。说实话一旦对于原作小提琴协奏曲听的次数较多的情况下,能否习惯这样那样的改编确实也是一件不得不疑问的事情。
科林斯在唱片的说明书中交待了与普雷特涅夫的交往。看来灌录唱片是第一次,但是两人同台演出的事情好像早就开始了。说到科林斯,这位英国的单簧管演奏家早在1978年的BBC青少年音乐大赛上曾经获得了木管乐器的第一名,当年只有16岁。22岁那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亮相使他最终成为了闻名世界的英国第一流的演奏家。有趣的是,科林斯的演奏和录音更多的是在近代及现代音乐上的。远的不说,最近在DG公司[20/21]系列中的卡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及武满澈的单簧管与乐队等的录音就是一例了。
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应该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著名作品了。历史原因,莫扎特时代的单簧管乐器和当今流行的伯姆式单簧管不一样,当时的单簧管乐器的音质更加接近巴塞特管,音质柔和的同时音量较小。看一下莫扎特单簧管乐器的音乐作品,多少能够感受到晚年的莫扎特本人更青睐于音质柔和的乐器了。这也促使近年来许多单簧管演奏家在演奏莫扎特这首作品时着意挑选巴塞特管的原因了。科林斯也没有例外,他选择的乐器是音色柔和的彪菲-克兰蓬公司的巴塞特管。虽然是现代乐器,反映在莫扎特的这个作品上的音质确实是柔和而不乏分明。科林斯的气力确实惊人,整个莫扎特协奏曲的独奏乐器演奏的稳定性相当的好。无论是轻重缓急都能够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基调,这对于一个单簧管的独奏来说是了不起的。这一点,SABINE MEYER作为管乐器女性演奏家就显得略逊一筹了。当然,这也是先天的能力,或许无法过多追求。但是单簧管乐器的吹奏本身所要求的稳定性则是极其重要的。一些高难度重音或三重音的吹奏或许许多演奏家都能够做到,但是能够保持多少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决定性的。当然,巴塞特管的操作性较现代的伯姆式单簧管要差一些也是另外一个原因了。简单地将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感受整理如下:
第一乐章的节奏略显快了一些,但是科林斯的吹奏相当利索,且稳定性相当的好。普雷特涅夫指挥的RNO好象也针对巴塞特管的音量和音质作了一定的调整,感觉到乐队的规模弦乐组的音色等与独奏乐器相当匹配。弱奏部分显示出了科林斯高人一首的高超技术。前面所说的稳定性在此更为明显。第二乐章的独奏部分由显示出莫扎特音乐特有的纤细。虽然是有质感的单簧管,然而却又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细腻。第三乐章的乐队始终为一种喜悦的气氛所烘托,在其之上的独奏单簧管更是显得像流水一般遄遄息息,让听者充分地感受到了音乐的趣味性。对于RNO的风格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一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中的表现,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从这张唱片的曲目顺序的安排上,也能够看出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就像贝多芬音乐建筑在海顿、莫扎特的古典的基石上一样,或许科林斯/普雷特涅夫有意无意地将[莫扎特→贝多芬]的顺序引进到了这张唱片中了。况且这个贝多芬的改编曲恰巧是广大的爱乐者相当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太熟悉的曲子、太多的先入为主使得爱乐者能否接受也确实是一个悬念。……总体上感觉普雷特涅夫改编的这首曲子对于单簧管独奏乐器而言难度相当大。相对于第一曲莫扎特协奏曲而言,一个就是单簧管连续独奏的时间相当多,这无疑对于独奏者的气力是一个考验。对于小提琴来说这样的独奏占有比率丝毫没有问题,然而对于吹奏乐器中难度最大的单簧管来说,简直是惊人的。科林斯在唱片说明书中说到这首改编曲的产生背景的时候,表示迄今为止属于单簧管与乐队的难曲还是太少,莫不是正是这样的原因才请普雷特涅夫为其改编这个作品的吧。……接下来独奏乐器在三个乐章中音域、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幅度都相当的大的。当然原作品对于小提琴来说重要的或者难度较大的地方,到了单簧管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了。原来小提琴只需一笔带过的地方,到了单簧管时需要独奏者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够达到效果的地方也不会少的吧……。
改编作品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与原作风格吻合与否的问题了。这其中是否有必要必须和原作保持一致是一个问题。不太清楚改编者的意图为何,但是我感觉乐器的改变,致使需要对原曲做一个相当大的移植手术才行。第一、三乐章的效果,乐队几乎相当好的控制了整个曲子的基调没有太大的异样感觉。可是第二乐章的情况却不一样了。应该说第二乐章是这个改编曲最出色的地方,同时风格却也变化了许多。此时的独奏单簧管更多的是给人以略显悲伤的情调,多少有一些灰色的和伤感的印象。说实话如果有人说这个第二乐章开始就是为单簧管写的话,弄不好也会信了。原因是第二乐章的独奏单簧管精谧而优美动人,虽然伤感的气氛比原作多了几分。科林斯在说明书中也提到了这个第二乐章,看得出来他本人还是特别中意这个改编后的第二乐章的。……
说实话,渐渐的开始喜欢这个单簧管版本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了。当然我还是能够清楚的感受到与原作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还不至于影响我对于这部作品的新感受。任何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样那样改编或者风格变化调整的余地,巴赫的众多作品和贝多芬的许多作品都具有这样的性格——也就是风格宽容度大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经受得了时间年代考验而不衰竭的伟大作品。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正是这样伟大的作品中的一个。

2楼你放屁。。。柴D能比不上贝多芬。。。?
给2楼扫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还有1楼,麻烦你有点常识!楼主要的是柴D,不是A大调!!别随便从网上乱找一个应付人!

最恨你这样赚分的人!

柴可夫斯基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只听过一次!!
感觉还可以!!
不过,我觉得他的小提琴协奏不如贝多芬的!!

还有,大公三重奏不错!!

太好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