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化脚气怎么得的:什么样的女性演京剧花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32:40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花旦的情况跟青衣正相反,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短衣裳,或者是短褂子,短裤子,或者是短袄子,短裙子。即便是穿长衣裳也是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从表演上来说,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当然也有说韵白的,可是说京白的比较多。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花旦与青衣的区别。如果再细说一下,花旦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花旦,指的是扮演性格上比较活泼、爽朗,举止上也比较轻盈伶俐的青年妇女角色。这样的角色,丫环比较多,例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等,都由花旦来扮演,《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等角色,过去也由花旦来扮演,这是比较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花旦的范围比较广,一般包括这麽几种:一种是闺门旦,原来是专指未婚的少女,以做工、念白见长的一种角色,比较典型的如《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等。发展到后来有些角色的举止虽然也比较稳重,而且唱和做也比较注重,例如《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之类的角色,后来也划到闺门旦范围里了。
  闺门旦一般是扮演大家小姐或比较稳重的小家碧玉为多。闺门旦是可以念韵白的,而且大部分闺门旦都念韵白,像《拾玉镯》里的孙玉姣虽然是个小姑娘,是做工戏,她还是念韵白的。第二类是玩笑旦,顾名思义就是好打,好闹,好说,好笑的一种角色,这样的角色,都出现在喜剧或闹剧里边。她们以开玩笑,风趣,诙谐为表演持点。这样的角色大部分跟丑角搭配,里边偶尔也有小生,但大多数是跟丑角搭配的。玩笑旦比较重做工,重说白,有的戏里基本就没有唱,有的即使有唱,也唱点小曲,或唱曲牌子,而不是唱皮黄。比如《打面缸》、《小过年》、《小磨房》、《一匹布》、《背娃入府》、《打钢刀》、《打城隍》、《打杠子》、《打灶王》、《打砂锅》等,这样的戏很多。还有一些来自民间歌舞小戏,在载歌载舞当中,掺杂着一些诙谐逗趣的表演,唱的也是地方风味很浓的民间小调,例如《小放牛》、《小上坟》、《打花鼓》之类,扮演其中旦角的,也可以划入玩笑旦这一类。第三类叫作泼辣旦,就是扮演性格很泼辣的角色,这样的戏不太多。这种角色的性格比较鲜明,说话都是很锋利的,举止也比较放荡不羁,也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例如《坐楼杀惜》的阎惜姣,《战宛城》的邹氏,《翠屏山》的潘巧云,《武松杀嫂》的潘金莲等,都属于这类角色。泼辣旦里有一出最典型的戏,叫《巴骆和》(全部名《龙潭鲍骆》或《宏碧缘》),里面有个巴九奶奶,这个人物性格是非常泼辣的,可以说是典型的泼辣旦。再有一种角色叫刺杀旦,就是在戏里扮演刺杀人的角色,这个名词是从昆曲里来的。昆曲里有一种刺杀旦,就是一些妇女,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扮演这样一些角色,表演起来情绪比较激烈,动作比较夸张,唱起来也比较紧张,所以专门有这么一个行当,叫刺杀旦。例如《相梁刺梁》里的邬飞霞,《贞娥刺虎》里的费贞娥,就都是由刺杀旦来扮演的。可是京戏里的刺杀旦不太一样,京戏里的刺杀旦,一般是指被刺杀的,像前边说的《战宛城》的邹氏给张绣刺死了,《翠屏山》的潘巧云是被杨雄、石秀杀死的,《武松杀嫂》的潘金莲是被武松杀死的,《坐楼杀惜》的阎惜姣也是被宋江杀死的,类似这样被人杀死的叫刺杀旦。反过来说那些刺杀人的角色,在京剧里边,由于她们大都是正派的妇女,而且是为了复仇而刺杀仇人,所以在京戏里就都由青衣来应工。例如《审头刺汤》的雪艳把汤勤给刺死了,在程派名剧《青霜剑》里申雪贞为了复仇,杀死了仇人。像这样的一些角色都是由青衣来扮演的,所以京戏里的刺杀旦,就不存在了。既然刺杀人的角色,不再另外划一行当,而被刺杀的基本上又和泼辣旦说在一起,所以在京戏里泼辣旦和刺杀旦的区别就不大了,一般也就不太分了。

  ===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花旦的唱工

  花旦行当在京剧剧目中角色类型众多,因此表现在唱工方面也是较为丰富多样的,花旦应工主演的许多剧目中均涉及西皮声腔的各种板式,在西皮快板的表现上特点更为鲜明,节奏多变,字繁而紧凑,既象唱,又象说,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

  花旦行当在二黄板式中使用得最多、也最具特色的是四平调,如《红娘》、《春草闯堂》、《藿小玉》、《杜十娘》、《还珠吟》等剧目都有四平调唱段,其中《红娘》“传简”中的四平调是极具代表性的。《红娘》“佳期”中的反四平调是荀慧声先生独创的,被称为花旦行当中的咏叹调,十分精彩。

  杂腔小调被运用在花旦角色上的也比其它行当多,杂腔小调多以地方戏曲调移植到京剧或直接纳入到京剧曲调中来,久而久之,成了京剧曲调中的一员,并被传承延续下去。这些戏至今仍然明显保留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与风土人情。使用这些唱腔的多为歌舞形式或风趣诙谐的小喜剧。

  南锣,也叫锣锣腔,原是运用在地方小戏或曲艺中的,也有叫南锣北鼓,也有称之为打枣杆的,在京剧剧目中的运用则以念词为主运用大唢呐、九音锣、堂鼓吹打过门的形式,念一句,吹打一段过门,直至尾声的一句,才是随着唢呐等乐器伴奏歌唱。南锣生活诙谐活泼,气息浓郁,花旦戏运用这种腔调的有《打面缸》中的周腊梅、《打灶王》中的三奶奶、《香罗帕》中的秦姨妈等。

  还有一种很少用的叫柳枝腔,它是由地方戏曲移植过来的,以笛子、海笛伴奏,腔调轻快活跃,旋律曲调较为单一,而且不断反复运用,有明显的节奏变化。京剧花旦以柳枝腔演唱的剧目有《小上坟》。杂腔小调还有,活泼欢快一种是从民间山歌中吸纳进来的唱腔,叫山歌小调,它的特点是调式清新,风格质朴,京剧花旦以山歌小调演唱的剧目有《小放牛》、《柜中缘》等。

  ====

  京剧花旦行当的代表人物

  京剧从形成到繁荣,最终被称为国粹,成为全国性的剧种,这是几代戏曲艺术家的辛勤创造与群体协作的结果,其中,京剧各个行当各个专业代代都不乏佼佼者与杰出人物。

  梅巧玲,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是京剧形成初期的著名演员,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祖父,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自称“景和堂主人”,原籍江苏泰州。他本工花旦,兼演青衣与昆旦,戏路很宽,艺术造诣深厚,唱做俱佳,念功极其精到,他塑造的旗装人物惟妙惟肖,因此,在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梅巧玲扮演的《雁门关》中的萧太后形象被列入其中,足见他在京剧形成初期的社会影响及艺术贡献。

  余紫云:道光年间,老生前三鼎甲之一余三胜之子,是余叔岩之父。湖北罗田人,生于1855年,卒于1899年,原名金梁,字砚芳,又名昭儿,堂号“胜春”。余紫云自幼入景和堂,师从梅巧玲,专工花旦,继承了梅氏花旦兼演青衣的才华,颇有乃师风范,其跷功可谓当时一绝,为后世花衫一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余玉琴:十九世纪,另有一位著名余姓花旦兼演武旦的演员余玉琴先生,生于1868年,卒于1939年,谱名闰卿,字岚芬,小名庄儿,安庆人,余玉琴自幼随其父习武功,后拜师专工花旦,能文善武,戏路宽广,其表演最赢人之处是能将唱做翻扑融于一身,做到文戏融武,武戏搀文,可谓结合巧妙,文武全才,既丰富了花旦、青衣、武旦剧目的艺术技巧,又为刀马旦行当的形成开拓出艺术新路。其弟子有李菊侬、宋德珠等人。王瑶卿、梅兰芳等人亦受其教诲与指导。

  路三宝:生于1847年,卒于1918年,名振铭,字厚田,学名祥慧,号芷园,又号玉珊、莹仙,路三宝扮相俊美,会表演,擅做派,以念工、武功兼长深受世人赞美,称其是闺门、玩笑、刀马三行兼能。

  还有一位被誉为“古今第一花旦”的田桂凤先生,生于1867年,卒于1931年,字桐秋,北京人。他白口清晰,念工精湛,做工细致,即兴表演饶有情趣,颇有台缘,他能以极高的演技赢得市场,而一破花旦行当不演大轴的旧规。其晚年专心课徒,著名花旦赵桐珊、于连泉、荀慧生等均受其教益。

  杨小朵,生于1881年,卒于1923年,名懋麟,又作得福,字寿亭,顺天人,其父杨桂云,号朵仙,工花旦,并兼演刀马旦,杨小朵系子承父业,专工花旦,十八岁时已小有名气,且擅演剧目颇丰,加之扮相俊美,深得观众喜爱,他除了专工花旦行当外,还擅京胡,其子乃素有“京胡圣手”美誉的杨宝忠。

漂亮的。苗条的。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