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8622:荆轲刺秦是唱的歌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8:32:47
……壮士一去不复返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挽歌

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个人叫丹。荆轲等待的那个时刻丹正带给他。

丹是燕国的太子。丹的心性容不得杂质。在赵国做人质时他认识了生于赵国的秦国太子政,遂结为少年朋友。政回了秦国,不久丹也到了秦,两个朋友又见了面,身份却大异,丹的身份还是人质,政的身份已成了欲吞千里不善之秦王。一个是万乘之尊,一个是贱如蚂蚁,地位的巨大反差遂成不可弥补的裂痕,在其中间竖起难以逾越的鸿沟。政治让两个少年时候的朋友结怨,同学不再是同学,转眼间他们的友谊便如此彻底地走到了尽头,他们都看透了对方,他们都按自己遵照的游戏规则上路了。

一口气堵在心头,回到燕国的丹怎么咽下?惟苦于“国小,力不能”。秦人眈眈虎视,丹找到老师鞠武问计,鞠武出主意丹嫌其策不解燃眉,未从。紧急当口,得罪秦王的樊於期又逃来避难,仁慈的丹竟也收留了他。

丹又找到为人智深而勇沉的田光,但田光说自己老了,精已消亡矣,不敢也不合适再图国事。碍于丹的诚意,他推荐了荆轲。告辞的时候,丹多了句话: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你可不要泄露出去啊。

田光见了荆轲,说,“我听说长者为行不使人怀疑,现在太子那么说是疑我行为不洁。一个人让人怀疑洁行,非节侠也。”于是言毕自刎。

荆轲见丹,说田光死了,丹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说的原因是想以成大事之谋。现在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可不是我的本意。”转而又向荆轲,把话转到正题,说出了自己的刺秦计划。

面对可怜的丹,荆轲还能说什么?“这样的国家大事,像我这样愚钝的人恐怕不能胜任。”然而他仍在游移不决。丹呢,此刻于他而言可说已是山重水复,顿首,固请毋让,许诺,尊荆轲为上卿,他动用了浑身解数。

易县城南偏东有燕子村,燕子村边的观音禅寺塔,始建于辽,重修于明,当地俗称燕子塔。据说燕子塔是今天所能看到的有关丹的有形纪念物。而这个丹,我在历史的留影中与他相遇的时候,为什么就不喜欢他呢?

按司马迁的说法,历史上确曾发生过一场力量与身份都不对等的刺杀。他的文字明确并肯定。司马迁在世时,荆轲的同代人还有在世者,司马迁奔走拜访于这些先生们,认真求教于荆轲的事迹,其判断和结论应当不谬。

燕国如何与穷途末路牵上了手?

公元前228年,政在秦已做了近20年皇帝,他的将军王翦衔命随时会饮马易水,大兵压境。没有了燕昭王的燕国,没有了郭隗、乐毅、邹衍和剧辛四贤的燕国,黄金台不过虚名虚设过眼云烟。站出来力挽狂澜的只有丹,他是王位继承人,他必须站出来,不站出来就没机会了。

相对国之不堪,惟有毕其功于一役,丹寄托于铤而走险的刺杀行动,除此他想不出更好之法。涿州、固安、高碑店三地交界处,那个叫督亢的膏腴之地,政不是已经垂涎很久了吗,那么就给他。

每天造访,赐物,给上舍,丹对荆轲的关怀无所不至,他的意图很清楚。荆轲不是个贪婪的人,可,时机不到;丹在荆轲眼里值得尊敬,因为他尊敬了自己。

秦灭了赵国,消息传来,丹感到了实在的棘手的危险。他想荆轲该出发了。荆轲说,不行,如果就这么去,恐怕秦王不会相信我,更不会取得他的信任;他说,有两样东西可得秦王信任,一是燕国的督亢地图,一是樊於期的首级。前者容易,后者让心有恻隐的丹有些为难:樊於期投奔我来,我怎么忍心呢。

荆轲于是私下见了樊於期,“我把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他高兴后一定会见我。”他推理出了一个结果,“到那时候,我用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到那个时候,你的大仇报了,燕国也得以保全。”家仇、丹的知遇……樊於期感动了:这颗人头交给你,就按你的打算办。

继田光之后,樊於期成为又一个自刎者。丹听说,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易县血山村村边的血山塔,又称镇灵塔,已不完整,残高7米,建于元,传说这里即当年樊於期授首处。

刺秦行动尚未真正开始,两个人已经倒下。政治却不计较死人多少,只看结果。丹再三催促着荆轲上路,像催命鬼。

送行的时刻终于到了,这是公元前228年即秦始皇19年的一天。我想这应该是深秋的一天下午,荆轲终于不能再盘桓于易水。他听到好友们的肺腑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看到好友们都来了,他们都穿了一身白衣来了。

夕阳荒村,雄关漫道,这是生命终极的长征啊,半途他有犹豫吗?他想过回头吗?他是已经明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吗?一抹残阳掉落在封雪的易水河上,一枚棋子带着赤热的生命温度,他有力量叫历史的棋局别开生面吗?茫茫前路,一切生命特征都单调压抑成静穆与深沉。

我听见一种声音说:“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另一种声音说:“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荆轲为刺客之靡,不可谓义”。

然而也正是自那一刻始,慷慨悲歌有了一种更加丰满的释放。那一刻,我可爱的荆轲到达了他的目的地,到达了他一人独据的历史时刻。自此那一刻生长了无穷的古之幽情,后生们喟叹复喟叹,“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这是陶渊明;“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是骆宾王;“奈何效曹沫,实谓勇且愚”,这是柳宗元;“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这是贾岛;“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宫上空流血,”这是陈子龙;“燕南自古多义侠,至今遗迹犹斑斑”,这是乾隆帝弘历……

隔着两千余年的历史我看不见更加生动丰富的历史细节,只能通过历史留下的文字,追寻到那个决绝的背影;他到达秦国都城咸阳,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但我看见的是历史的冬寒,刺目的血色照见的是勇士高贵的血色与血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