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红石材工厂: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3:43:51
何谓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

因为苏格拉底对话的风格总是从无知开始,即总是从承认对方的定义开始,然后再沿着有利于对方论证的实例一路问下来,使对方不断增强信心的自我肯定,可是到最后有一个突然地翻转,陶醉于明智的对方眼睁睁地看到,完全按照自己心满意足论证的结论竟然变成反对自己定义的结论。

所以,人们把这种反讽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公元前399)曾经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1]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了一个传播思想的斗士。他通过与别人讨论,在刚开始时装作一无所知,经过讨论,使同他交谈的人明白他们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很多智者当众出丑,他们视苏格拉底为眼中钉,而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像牛蝇一样不断的叮咬他的同胞是因为他内心有某种力量非让他如此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而这正好成了他的反对者们抓住的他的致命把柄。他的反对者以慢神、创造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来控告他,结果他在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上,以281票对220票被判有罪,以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79588
苏格拉底终生贫穷淡泊,为人随和,以细致而技巧的对话方式,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追随。
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超群卓众,渊博睿智,思想精深,讨论偏向日常生活,而不是高深的抽象哲学思索。苏格拉底晚年,被控违反城邦宗教,腐化青年而处死刑,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仍坚持公民必须守法,最后服药自杀。犹如孔子,苏格拉底身边总是环绕许多年轻人,他不曾以老师自居,终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纪录。但他启发人思考的独特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更成为西方哲学,乃至教育哲学的滥觞。
苏格拉底擅长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人论真理求智慧,他不直接传授知识,总是先接纳对方看法,再藉著层层反问的方式,澄清对话者原先看法的不足。苏格拉底常用轻松诙谐的对话方式,为了让对方陷入推理的矛盾,有时甚至故意装作不懂。后世称他的对话方式为“苏格拉底式反讽”,而这种论辩真理的方法,也成为西方思想传统中重要的思维模式。
苏格拉底时时展现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他的信念是,真正的知识寓于人类思维的一贯性或一致性,因此,他坚持问题要讨论到可以形成观念才停止。在许多场合,苏格拉底都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助产士,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爱智者,智慧为他人所有,他只是一名帮助别人将自己已有的智慧予以再生的教师。
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J.S.Brubacher)认为,苏格拉底杰出的答问,就像产科医生的钳子,使产妇可以生下婴孩。苏格拉底确实拥有非凡的引导能力,柏拉图在《米诺》一书中曾描述: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随便找一个对几何定理毫无所知的儿童,经过他精巧的对话,竟然能使这名儿童做几何定理的演算!
以下是苏格拉底与一位自以为有智慧的、骄傲的年轻人埃夫提第摩展开的一段对话:
“你既然准备将来领导民主政体的城邦,显然你知道什么是民主了?”苏格拉底问。
埃夫提第摩说:“完全知道。”
“你认为不知道什么是民众,能够知道什么是民主吗?”
“不能。”
“你知道什么是民众?”
“我认为我知道。”
“你认为民众是什么?”
“我认为是公民中的穷人。”
“你知道穷人吗?”
“怎么不知道?”
“你也知道富人了?”
“不比知道穷人的少。”
“你认为什么人是穷人,什么人是富人?”
“没有能力支付生活必须开支的,我认为是穷人,绰有馀裕的,我认为是富人。”
“你可有注意到一些人尽管所有极少,可是不但够用,还能省下一些,另一些人所有极多,可是不够用?”
埃夫提第摩说:“不错,你提醒了我,这很好。因为我知道有些独裁者就像最穷的人那样,由于贫困,被迫做坏事。”
苏格拉底说:“要是这样,我们把独裁者放在穷人当中,财富虽少但节俭持家的,放在富人当中。”
通过一连串的对话,使埃夫提第摩学会了谦虚与思辨,成为苏格拉底身边许多年轻人中的一名。
http://blog.cersp.com/6005/394.aspx

“你真聪明,连猪都自愧不如”,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