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连战争前线: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15:55
找到这个
也许
世界就可以提前一个步骤
防止这样的悲剧发生

为什么20世纪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是不是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特有现象?

战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人与人之间冲突的一种现象。其形式、规模各有不同。但直到20世纪,才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规模很大的战争,卷入国家不少,如十字军东征、成吉思汗的远征、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卷入战争的国家也不少。但是都没有,也不能称之为世界大战。原因是什么?因为世界大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世界战争必然产生于世界经济获得全面和整体性的发展基础之上;

2.这场战争牵涉到世界整体利益或解决世界性的矛盾;

3.对战后世界格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

在20世纪之前,以上这些条件是不完全具备的,只有到20世纪,才具备发动世界大战的条件,因为:

A.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大生产,为发动世界大战准备了物质基础;

B.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战争的规模大大扩大,如火车、汽车、飞机、飞艇、无线电、坦克、石油气、原子弹等等的发明与使用,可以使战争具有总体战和无限化;

C.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演变,使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性质与过去的争霸性质完全不一样。它要解决的是一种世界性的矛盾,既争夺殖民地和阳光下的地盘,又要争霸世界而不是地区霸权。而战争的结果又对战后世界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一次大战的凡尔赛体系和二次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这两个格局影响了整个20世纪。

所以说,20世纪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不是偶然的 ,世界大战是20世纪的特有现象。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世界大战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那么到了21世纪,是不是会发生世界大战?

今年是21世纪第五年,人类刚刚进入21世纪,我不是预言家,不能说一定会爆发第三次大战,或者说一定不会爆发世界大战。但是有些现象和问题可以引起思考。

第一,今后发生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是存在的,因为现在科技比20世纪又发展快得很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动大规模战争的物质条件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仅俄美两国的核武器,就能把地球毁灭几次。

第二,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冷战持续了50年左右,虽然其中发生过多次危机,如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还有许多次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等,但是,却一直没有从冷战导致热战?重要的原因是,核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种遏制和讹诈别人的手段,但也正因为如此,也成了别人制约你的手段,它既是矛,也是盾。除了疯子,谁也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所以冷战是核恐怖、核讹诈下的和平。核武器既是讹诈手段,也是制约战争的因素。

第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共同特点是组成军事集团,争霸世界,争夺殖民地与生存空间,但是到了现在,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到了不需要使用大规模战争手段,武力占领土地、人口、资源来获取最大物质利益的时候,这就是说,它不需要依赖于殖民地附属国,而是通过新的手段,如资本流动、直接与间接投资、技术输出、管理输出、专利输出等服务贸易、商品输出等等各种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大家可以看到,二战以后,殖民地国家大多独立了,但原资本主义宗主国,依然活得很好,在发展。

第四,人们已经意识到,地球也是一个村落,任何战争都会有连锁反应。现在国际上制约战争的因素和力量,已大大增强,如联合国,如各类和平组织,等等。由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只要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只要制约战争的手段和因素行之有效,只要局部战争能够得到控制,只要人们理性地认识到世界已经联成一体,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和发展则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当然,局部性战争还是会有的。这就是我们国家当前提出要抓住发展机遇的国际背景和理由。
三、关于二战的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怎样打起来的?

关于战争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说法,例如,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吴起认为,战争是因为名、利、恶、内乱、饥荒五种原因;《孙子兵法》归结为一个字:“利”;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战争起因于荣誉、惧怕和利益;近代哲学家霍布思认为,战争是因为处于“自然状态”暴力与冲突占据了支配地位的缘故。后来,西方又产生了用“社会达尔文主义”,“地缘政治学”来解释战争;80-90年代,又有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战争往往先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殖民地),后来又因为是意识形态的分歧(如冷战);而将来,则以文明的冲突为主要原因,如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被认为是继乔治·凯南的“遏制”政策之后的又一个名著,但并不占据美国民意的主流。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怎样打起来的呢?我认为,应该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这场战争的起因: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前半叶,其基本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使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空前尖锐的地步。例如在一战前,由于德国是后起之秀,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几乎没有什么殖民地,所以就与英国老牌殖民帝国发生了尖锐矛盾。德皇威廉二世叫嚣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于是结成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与同盟国,展开厮杀。二战的根本原因大同小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后,虽然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但这种局面很快被打破。突出的表现就是德国东山再起,实力迅速恢复。德国是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欧洲大国,拥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工业潜力,加上美英通过“道威斯计划”对战后德国复兴的扶持,德国迅速恢复了元气,到1927年,德国生产已恢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再次赶超英法,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26年,根据洛伽诺公约,德国在国际政治中取得了与战胜国平等的地位,成为国联常任理事国;1932年,根据日内瓦裁军会议决议,德国取得了在军备上平等的权力,这就为德国重新进入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铺平了道路。

日本也是如此,它趁一战大发其财,完成了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转变,挤进了帝国主义大国的行列。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际,造成了日本掠夺中国、朝鲜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良机,工业总产值增加4倍,外贸增长3倍。并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总之,战后,德日意三国的特点是不仅在经济上有了很大发展,而且政治上实行法西斯化,在军事上扩军备战速度惊人,到30年代,相继建立了国家总动员体制,实行国家经济军事化。他们都对上次大战后瓜分世界的结果不满,于是便走上了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道路,成为二次大战的罪魁祸首。所以说,发展不平衡是其战争的根本原因。

第二、法西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是,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法西斯主义在德意日的产生并掌握了政权。法西斯主义是什么?它是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最反动、最疯狂、最具极端民族沙文主义色彩的一种思潮、一种组织和政权形式。相对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国家而言,它是一种变种,它无论对于社会主义,还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都是一种威胁。当然,法西斯有不同的形式,如德国纳粹党式的法西斯,与日本以军部为主的法西斯,形式各有不同。正因为有了法西斯,它就大肆宣扬复仇主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宣扬对外扩张。德国复仇主义就是要报一战失败的仇,就是要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枷锁。极端民族主义就是大肆宣扬日尔曼种族优秀论,驱逐和屠杀犹太人。在日本,则是宣扬大和民族优秀论,宣扬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所以,可以这样说,法西斯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是导致二战的直接因素。

第三,西方国家和苏联一系列的错误政策和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无法建立集体安全,是导致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1.第一个错误,就是《凡尔赛和约》,这是一个苛刻的条约,对德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枷锁和镣铐,它使德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65%的铁矿和45%的煤矿(阿尔萨斯·洛林和萨尔地区),严格限制德国的军备,还要付出巨额赔款(1320亿金马克)。显然,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正如列宁所说:这是一个“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一个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使德国人民置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引起不满和反抗,这为后来希特勒利用这种不满,爬上政坛,大搞复仇主义,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创造了客观条件和借口。

2.第二个错误就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三省,接着在1932年1月28日,发动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使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但英美对此采取姑息和纵容的政策,日驻美大使与美国务卿史汀生达成秘密谅解,答应美国不与闻“满洲事变”。英国则把持国联,偏袒日本,搞什么“李顿调查团”,颠倒黑白,大大鼓励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扩大到华北。与此同时,一批如“一夕会”、“樱会”、“血盟团”为代表的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笼,更加嚣张。

3.第三个错误: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悍然入侵阿比西尼亚,墨索里尼调动60万大军,用新式武器进攻装备低劣、训练差的阿军,还使用毒气。但英法美还是采取纵容态度,国联虽然宣布意为侵略国,但不把石油列为禁运资源,也不封锁苏伊士运河。1936年5月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陷落,国联干脆宣布在1936年7月4日撤销制裁。

4.第四个错误:扼杀西班牙共和国。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发动叛乱,反对由西班牙联合人民阵线组成的西班牙共和国。德意法西斯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从海、陆、空派兵直接参战,意大利派兵达25万人,德国有5万人。在共产国际号召下,有50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国际纵队”,保卫共和国。但英法却导演了一幕“不干涉”丑剧,妄图让德意武装干涉“成为德国领导的反布尔什维克十字军进军的第一个战役”,正是在1936年10月25日,德意法西斯结成了联盟,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三个法西斯联手。

5.第五个错误: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不但沉默,而且在事先表示了默许。1937年11月,英国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访德,称赞希特勒反共“功勋”,称“德国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法国总理则对吞并奥地利表示赞同。英国根本不履行在《圣日尔曼条约》中对奥地利独立的保证。

6.第六个错误:出卖捷克,签订《慕尼黑协定》,搞“祸水东引”。

既惧怕战争,又害怕发生革命的英法政府,一贯奉行绥靖政策,一心想把“祸水东引”,在吞并奥地利后,又把捷克放在祭台上,作为推动希特勒向东反苏的礼物。1938年9月30日,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和墨索里尼,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规定在10天内,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张伯伦回到伦敦,在唐宁街10号阳台上发表演说,“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但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又把整个捷克吞了下去。英法这样做,就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怂恿和鼓励了他的扩张野心。

7.第七个错误:英法和苏联互不信任,致使建立集体安全、联合抗德成为泡影。

1939年5月22日,德意签订“钢铁同盟”条约,规定一旦其中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将立即予以支援。

希特勒步步进逼,早已制订了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宣称:“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先向波兰下手,这是希特勒一招高棋,因为他估计,英法不会真正援助波兰,苏联对波兰的存在与否也不会在意。战争已是迫在眉睫,这已经不是秘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在1939年4月17日向英法提出建议,希望缔结盟约,相互承担义务,并在战争爆发时相互援助。政治谈判于4月15日正式开始,谈了两个月毫无进展。7月间,由于形势日趋紧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三国又开始了军事谈判。但英法与苏联互不信任,英国代表团乘坐一艘很慢的邮轮而不乘飞机,耽误了一个星期,代表团甚至连全权证书都没有,而且政府指示,不要作任何承诺。这样由于互不信任,谈判终于没有结果,苏联与英法联合抗德的尝试失败。

8.第八个错误:苏联最终作出抉择,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就在大战乌云密布的前夕,英法、苏联和德国三方都各有打算,各怀鬼胎,在外交上唱着一出“三岔口”。苏联本想联合英法抗德,但又怕英法绥靖德国,祸水东引,所以也同德国保持秘密联系。万不得已,则拖延时间,置身事外;英法一面绥靖德国,又想打“苏联”牌来逼希特勒同意妥协;德国则怕冒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所以既同英法谈判,步步进逼,又保持与苏联的秘密接触。

7月31日,德国得知英法与苏联进行军事谈判的消息,就迅速做出反应,加快同苏联的秘密谈判,8月14日向苏联建议派里宾特洛甫访苏,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于9月1日向波兰进攻,所以不惜以“高价”为“诱饵”,拉拢苏联,拆散正在谈判中的英法苏同盟。9月23日,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一旦发生武力行动,缔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予支持”,有效期为10年。

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究竟该不该签订?是对还是错?其作用和后果如何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西方学者一般都持否定态度。俄罗斯学者有的认为“没有必要”,有的认为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从苏联国家利益来看,这一条约有可以理解的一面,它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战备。有人说:这是苏联“外交杰作”。但是,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放手进攻波兰,所以,有人认为“这是祸水西引”。另外,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本来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各国共产党处于被动和混乱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条约下面还有一个秘密附加议定书,其中关于立陶宛与波兰的边界问题更加体现了苏联外交“强权政治”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讲到。

从上面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英法和苏联一系列的错误政策,成为大战的催化剂,加快了大战的到来。

战争,无外乎政治、经济上两种原因。
世界大战,说白了,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

1.世界战争必然产生于世界经济获得全面和整体性的发展基础之上;

2.这场战争牵涉到世界整体利益或解决世界性的矛盾;

3.对战后世界格局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