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旅游包车:求救于专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5:19
1.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大事?这一胜利是怎样取得的?
不敢想象!……

http://61.155.66.104/sigmaxp/resource/2003k12/cz/%B3%F5%D6%D0%B0%E6/%C0%FA%CA%B7/02%B3%F5%B6%FE/%D1%BB%C6%AC%D5%BD%D5%F9%B5%C4%D3%B0%CF%EC016654%BA%CE%D0%DB%BB%AA.ppt
鸦片战争的影响

http://www.hubce.edu.cn/jyjw/show.php?lm=article&id=1134923728
戊戌变法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你也问,中国人都知道吧。。。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借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对我国领土的侵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性,培养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拨

〔知识引导〕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1)国际: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

②1856年3月,英法与俄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使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2)国内:①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拒绝修约——直接原因。

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分析:

(1)天津条约:1858.6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②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2)《北京条约》:1860年10月

①《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④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重点、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继续:①从背景及西方列强的根本目的看,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满足鸦片战争所获得的权益;

②从战争的结果看,清政府被打败,被迫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满足了战前它们修约的要求;

③从战争的发动者看,实际上仍是以英国为主,这也说明是继续。

扩大:①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只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②开通商口岸增多。第一次开5处,第二次增开11处。

③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第一次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以及关税自主权和司法权,外国领事进驻通商口岸;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清朝都城北京,可直接与清政府交涉,还取得了在长江自由航行军舰等权利。

三、能力·思维·渗透

能力素质

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要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中国市场更加开放,扩大侵略权益
C.外国使节进驻北京
D.利用“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分析:该题为程度选择题,根本原因一般应在经济上去寻找。D是借口,C是政治上的因素,均应首先排除。A固然属于经济内容,但只是一个方面,而B则不然。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侵略权益,故答案为B。

点击思维

例 与沙俄相比,19世纪中期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以开拓市场,而不是以扩张领土为主,这主要取决于它:

A.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B.传统的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的特点
C.与中国缺乏共同的边界
D.认为中国市场广阔

分析:该题是学科内综合题,涉及到中外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政治学科相关的理论。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英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场”地位,经济的发展需求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而俄尚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扩张领土是其主要表现。故答案为A。

学科渗透

例 根据下列两次鸦片战争示意图,回答:

(1)依据地理和政治有关知识说明两次侵华战争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对西方列强的上述战略,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有何特点?指出这些对策的错误之处及其危害。

分析:此材料解析题的特点是以两次鸦片战争为背景,与地理、政治三科综合,旨在考查识图能力,考查运用政治学、经济学有关常识,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注意概括分析中一定要按要求站在政治、经济和地理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就地理位置而言,主要进攻沿海沿江地区。因为英法远道而来,作战主要依靠海军,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就政治、经济意义而言,以进攻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和政治重心(京津地区)为主要目标。因为经济和政治重心被攻占,可以产生巨大的政治经济影响,能够更快地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其侵华目的。

(2)特点:一是被动抵抗,二是妥协退让。

错误之处及危害:被动抵抗实质是消极防御,造成被动挨打,并失己之长,使敌人的优势得以发挥。妥协退让又加速了战争的失败并导致在中国只丢失极少数地方,在尚未根本失败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高考巡礼

例 中国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完美的园林艺术,而且善于吸收国外建筑艺术成就。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荟萃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下图所示建筑表现的艺术风格是

圆明园某建筑遗址

A.巴罗克 B.哥特式 C.洛可可 D.罗马式

分析:该题为2001年文综试题。将中外历史熔为一体。从该题附图看,遗址门柱粗大沉重。正是兴起于17世纪的巴罗克艺术风格,显示封建专制的威严与力量。答案为A。其他选项不能成立:选项B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封建专制削弱的体现,其特征是小巧优雅代替了威严。选项C哥特式艺术是八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确立的反映,其特征是高、尖,给人以神秘恐惧之感,以符合基督教的神权统治。选项D罗马式艺术是奴隶社会的反映,其特点是巨大的模型建筑,这些特点都是附图所没有的。

四、自学阶梯评估

知识掌握

1.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

A.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B.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取得了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权力
D.取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力

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国际形势突出的特点是

A.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世界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C.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
D.英法同俄国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

4.清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武器装备落后 B.清朝的政治制度腐败
C.清朝的社会经济落后 D.清朝政府临战犹豫妥协

5.下面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外国侵略者打进北京,攻陷天津
B.进入长江中下游江面骚扰
C.都因禁烟运动引起
D.战争后期都扩大和升级

能力提高

1.马克思在《天津条约》签订后说:“从政治观点来看,这个条约不仅不能巩固和平,反而使战争必然重起。”他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未能率先签约
B.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
C.英法等国没有达到“修约”目的
D.清政府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2.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到至高无尚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A.英法决定用战争来扩大侵略权益
B.英法希望加强与中国贸易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B.有利于外国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C.直接威胁清朝统治中心地区
D.勒索大量赔款

4.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有①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对库页岛进行行政管辖③俄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经商④取得清政府赔款200万两白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剧变不包括

A.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经济结构朝着半封建化和近代化方向发展
C.清政府的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转变为被迫开放
D.资产阶级新思维开始冲破封建愚昧的陈腐观念

延伸拓展

1.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朝对外通商口岸开放最多的行省是

A.广东 B.福建 C.江苏 D.浙江

3.列强强迫清政府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地方傀儡政权
B.控制清政府内政外交
C.鼓动设立“总理衙门”
D.策动北京“辛酉政变”

4.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都有英国侵略者参战
B.美国都趁机攫取侵华特权
C.中国都被迫割地赔款
D.侵略者都曾攻占广州、天津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

A.中国资源被掠夺
B.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真题演练

1.见下图,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

2.1854年,英法曾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的要求,结果遭到拒绝,英法暂时把修约要求搁置在一边,没有立即向清朝发动侵略战争,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A.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英法“中立”以观察形势
B.其他列强的干涉牵制
C.英法美意见不统一
D.英法两国忙于克里米亚战争

(2000年吉林长春试题)

3.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消费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①清政府继续实施闭关政策②英国商品倾销权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③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④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1年湖北黄冈试题)

4.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规定在华设教堂和传教的有①《天津条约》②《中美望厦条约》③《中俄爱珲条约》④《中法黄埔条约》

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00年江苏盐城试题)

5.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下列特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②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美国兵船可以自由出入通商口岸,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④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2000年浙江宁波试题)

五、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资料下载〕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并要向英国公开道歉。“亚罗号”船主是中国人,该船为走私方便,曾向香港英国当局领有一张船籍登记证,为期一年。事件发生时,登记证已过期。就连事件的策划者包令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也承认船籍登记已经无效,船当时不在英国庇护下,可是他说中国人不知道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这一点告诉他们。这就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马神甫事件

1853年,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违约非法潜入我国广西省西林县传教,吸收地痞流氓入教,勾结当地土豪劣绅,无恶不作,激起民愤。1856年2月,西林知县张鸣凤逮捕马赖等26人,并依法处死马赖。法国政府以此事件为借口,同英国一起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学习板块,在总体内容的把握和学习主题的确定上,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突出历史发展的时段性主题。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目标和《标准》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对于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来讲,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确定学习主题的问题。我们在对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分析时感到,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严密、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为突出,它几乎是高中乃至大学同类历史学习内容的缩写版,其优点是有助于扩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但这种高容量的知识内容也必然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现象。因此,必须打破原有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和《标准》要求,以学习主题的形式重新构建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而这也有赖于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总体把握。

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被突如其来的外来因素所打断。为了寻求更广大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西方列强接连不断的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在实际上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这种状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同时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它表现为从封建经济的缝隙中逐步生长出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只是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与封建主义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此,资本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的前进方向。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挣脱出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向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争中,强国之梦是无数志士仁人始终不渝的志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里,反帝反封建与中国近代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反帝反封建当作前提的话,近代化就应该是反帝反封建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性。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虽互为表里并呈现出相互缠绕交叉之势,但在不同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的发展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我们在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内容和学术研究成果,设置了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的七个学习主题,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同时,设置这七个学习主题,也有助于突出学习重点,使学生易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时段性特征,从而有利于改变原有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存在的头绪繁多、面面俱到的现象。

需要提出的是,为了使广大教师便于把握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的思路,我们在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的开头部分,用楷体字对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的基本构架进行了线索描述。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对象是教师,它不属于学生掌握的范围。

(二)中国近代史的学习目标

在确定中国近代史学习主题设定的基本原则后,按照《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我们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三个维度,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学习目标做了规定。

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含了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层次的要求,即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既能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现象有所了解,同时又要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果说前者指的是孤立的、单一的具体史实,是历史上的点的话,那么后者指的就是历史上的线。需要强调的是,对广大初中学生来讲,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应该是本时段历史学习的重点和基础,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在前者基础上的结果和升华,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内涵之一。基础知识教育目标中的这种层次要求,只凭一节课或一个学习主题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在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讲清楚、讲明白的前提下,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在历史过程中去观察和考察,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能够叙述和解释历史的变化,初步了解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特点。

对于中国近代史学习的能力培养目标,《标准》的要求是:“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之一,它相当于以往我们所说的历史能力目标中的第二层次,即“理解”的层次,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习阅读和整理历史材料。历史材料既包括历史文献、文物、图片、音像等原始的文献资料,也包括历史教科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清历史史实与历史判断,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引导学生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在适应其自身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学习收集并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要能够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比较历史现象。第二,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属于历史思维能力层次,这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而呈现出的一种发展性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能以历史的客观的眼光理解、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它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标准》所着力强调的问题和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思维能力有着多重层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强调的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独立思考,它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其重心在个性化的探究过程与知识能力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传授探究和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方法,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而得出“为什么”,以及由此及彼的知识迁移能力。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对近代历史问题的不同见解并尊重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同时,要注意防止出现“历史探究=科学研究” 的那种成人化专业化倾向。

中国近代史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要求是:“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应是孤立的、枯燥的、生硬的,而应是融入历史史实的、充满历史激情的过程,它必须贯穿在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之中。

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标准相比,中国近代史学习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是有所提高的。如果说中国古代史在能力培养目标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在中国近代史学习中就已初步提出了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同时,中国近代史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也是与本学段的历史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时应对此加以注意。

在规定总体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标准》还规定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内容的具体目标。共有三个层次的学习要求:

一是识记层次的学习要求。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均为识记层次要求。对这部分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其主要内容并能够通过学生的行为动作表示出来。以“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学习主题之三“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为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只要了解两点即可——英法联军于1860年烧毁了我国最为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至于与这两条史实相关的内容,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背景、具体经过和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其具体条款等,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威逼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具体细节性的史实等,历史教科书可以进行叙述描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授,但这并不属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范围。也就是说,考察一个初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的要求,只要看他是否能够表现出他已真正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和沙俄强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历史史实即可。通过这样的两个历史史实,相信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一个国家的首都被侵略者所占领,其最大的皇家园林被烧毁,近十分之一的国土被侵略者强行割占,对于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的历史思考。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70%左右。

二是理解层次的学习内容。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和概念所体现出的内在意义做出简单的归纳和演绎性的推断。例如,“近代化的起步”学习主题之二“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本条内容标准对学生而言,就是要求知道“百日维新” 中颁布了哪些主要变法措施,通过这些变法措施来认识戊戌变法(注意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在概念上的差异)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它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具有哪些重要影响。再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习主题之二“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本条内容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西安事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强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国内局势,来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走向全民族抗战的作用和意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层次并非是要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和知识,而是重点让学生将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以此来理解和体会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而苦苦探索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中国近代史内容标准中,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内容大约占内容总量的20%左右。

三是运用层次的学习内容。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这里讲的运用层次,不仅仅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方法等完成作业而已,它强调的是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学生获得理智能力发展与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者合一的学习目标。例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习主题之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在本条内容标准中,学生要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能够初步懂得收集史料和史实的方法,通过对相关史实的收集、分析及表达,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国内背景,认识中国抗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持久抗战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分析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在军事、政治、经济、民众动员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也可以运用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来深切体会抗日战争作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意义,体会出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意义;还可以针对日本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