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螺丝国标号:关于失业与就业的论文,急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7:01
如题,谢谢。

因势利导促进青年就业与创业

李志平、肖 波

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四川省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全国中下水平。加之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三峰叠加”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要求,就业压力将会持续下去。从四川省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看,青年是就业的主要群体。正确认清青年就业形势,加强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探索解决青年就业与创业问题的对策和措施,积极促进青年就业与创业,是四川省各级团组织的迫切任务。

一、四川省青年就业的基本情况

青年是四川省劳动力的主力军。从城镇失业人员登记情况来看,四川省城镇登记新成长劳动力总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四川省城镇登记新成长劳动力为17.5万人,占当年新增失业人员总数43.4万人的40.3%;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情况看,四川省城镇登记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量占全省失业人员就业总数较大的比重。2003年,四川省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人数为15.6万人,占当年失业人员就业人数38.2万人的40.8%;从四川省2003年和2004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来看,绝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明确的要求,16-34岁的劳动者既是用工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主体,同时也逐步成为了失业的主体。据初步统计,四川省失业者中35岁以下的青年占40%以上。

二、对四川省青年就业难现状的总体分析

四川省青年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需求减少、青年需就业人口增加、青年就业渠道不畅等社会原因,以及青年就业意识不足、青年职业技术技能欠缺等个体原因。

1.造成青年就业难的社会原因

(1)社会对就业总体需求的减少。社会需求直接影响着青年的就业状况,总需求的减少必然引起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自然会影响青年的就业。经济衰退时期社会需求明显下降,此时企业的第一反应是停止招工和解雇员工,而这些措施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青年。首先,企业花在青年身上的培训投资要比成人少,因此对企业来说,解雇一名青年的代价要比解雇一名成人低得多。其次,青年比成人更容易自动离职。当他们发觉其首次就业不理想时,便容易离职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自动离职的重复速度比社会提供就业机会速度快的情况下,离职率越高的人群失业程度也越高。而在经济发展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科技产品在工作中的应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必然大幅度降低,更多的劳动力被空闲出来是必然的趋势,而在岗的员工中,成年的熟练工又比青年更具优势,因而,即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青年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2)青年需就业人口的增加。1999年到2003年间,四川省城镇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人口数量日渐增多,从1999年的12.8万增加到2003年的17.5万,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四川省经济发展却不能提供与此相应的就业机会,青年失业问题更加严重。1997年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5国的调查表明,青年失业同青年人口的比例系数为0.5,即青年人口增长10%,青年失业人数将提升5%。2002年至2003年,四川省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人数分别为16.6万人和15.6万人,分别占当年失业人员就业人数31.7万人、38.2万人的52.4%和40.8%。四川省经济发展提速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并不能缓解新增劳动力人口带来的压力,青年就业与青年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

(3)青年就业渠道不畅。现在青年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就业的途径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切由国家包办,就业的途径从积极的角度可以说是让青年自主选择就业,青年有了就业的自由,但从消极的角度说就是让青年自己摸索就业渠道。对于城市中社会关系网较为发达的青年而言,这不成问题,但对于大多数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而言,这就是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对大多数青年而言,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有效就业信息,现有网络、媒体、学校等提供的就业信息都是有限的、模糊的,而社会上众多的职业介绍机构提供的就业信息又多半是虚假的,致使大多数青年在求职的过程中付出了代价,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负面影响。就业渠道不畅通,青年无法获得足够的有效就业信息,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就业指导,才使得招聘会上不断上演数百人争夺一个就业岗位的现象,更加剧了青年在就业过程中的压力。

2.造成青年就业难的个体原因

(1)青年就业意识堪忧。调查研究显示,四川省失业青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失业青年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失业青年对就业抱有强烈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工作及收入又有较高的期望值。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失业青年把握不住现有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政府提供就业保障带来了难度。

(2)无专业技能、工作经历和敬业精神成为青年求职的主要“瓶颈”。造成青年失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客观上劳动力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外,无技能、无工作经历也是造成青年失业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青年职业意识的不成熟,造成了部分失业人员的不充分就业状态。从理论上讲,青年劳动力的劳动素质、资源结合需求状况相对于大龄人员而言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往往拈轻怕重,对岗位不珍惜,对工作不敬业,盲目炒老板的“鱿鱼”,因而,就业周期短成为青年就业的通病,不少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容易找到工作,但没多久又重回失业行列。由于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频繁地更换工作,使这些青年对工作认识形成受到阻碍,所谓的工作经历对其再就业的帮助也大打折扣。

3.如果青年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就会对青年自身造成长远的不良影响

(1)失业使部分青年心理呈亚健康状态。由于部分失业青年对自身不切实际的定位,对市场竞争就业又没有做好的心理准备,往往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如迷惘困惑、盲目自信、悲观失望、偏激怨屈等。一部分“毕业即失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就业紧迫感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父母依赖性较强,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盲目自信和乐观。一部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青工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排就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畏难情绪,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影响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在访谈交流中,更有一些失业青年由于长期失业在家,靠父母亲戚接济,面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能冷静地分析成因,而是片面地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一部分人,由此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及厌世情绪。这种由失业引发的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地疏导,极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害。

(2)失业青年优势逐步弱化,并将成为将来的弱势群体。虽然相对于其他失业人员而言,失业青年存在着学历和年龄上的优势,但是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青年失业人员的年龄、学历优势将逐步失去。在失业期间,失业人员知识技能的不断折旧使择业竞争力逐步下降,从而带来新的失业。即长期失业,同时,由于长期失业会使失业人员就业信心减弱,表现出,对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就业的畏惧,就业主动性削弱,造成“失业再生失业”的恶性循环。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今后的新成长劳动力将具有更高的学历,据有关部门估计,“十五”期间,四川新生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将至少上升1年,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失业青年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根据以上对失业青年的现状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加入WTO后,四川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即将面临新一轮更深层次的劳动力调整,青年失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关注“40-50(岁人)”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20-30(岁人)”,在制定宏观政策决策时,针对失业青年现状制定专门的就业对策措施,以促进青年的就业与创业。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对共青团组织寄予了厚望:“共青团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创青年工作的新局面。共青团要进一步发挥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引导青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进一步发挥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搞好青年事务的管理。密切联系群众,竭诚服务青年,更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为青年排忧解难,做好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失业问题,团组织理应成为推进再就业工程的社会各方面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共青团服务青年这一社会职责来说,也有责任和义务从最广大青年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关注失业青年的同时,认真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配合政府开展积极的就业援助行动,不断促进青年就业。

三、对四川省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建议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青年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首先,认真组织好广大青年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使广大青年对下岗和再就业现象有深层次的认识,帮助他们认清当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增强改革意识、全局意识,正确看待个人得失,坚定自强自立、自谋出路的信心,克服消极观望思想。教育广大青年自觉放弃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抛弃择业中的陈旧观念,树立自由择业、自主创业和就业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观。其次,通过在青年中开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观、就业观的大讨论,对在岗青年和下岗青年同时进行教育,让在岗青年形成“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竞争感和危机感,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下岗青年中形成“下岗再就业,同样有作为”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再就业的自信心。再次,大张旗鼓的宣传下岗青年再就业的先进典型,开展下岗青年创业者评选活动,营造下岗青年再创业的社会氛围,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信心,迎接挑战。

2.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一是深入调查了解,确定好培训项目。对社会上急需用人的单位、企业用人意愿、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详细调查,对失业青年希望得到的培训项目进行了解,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基础上,确定培训项目。二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办好技术培训。依托各级团校、青少年宫等团内阵地,借助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青年就业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训为基础,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并与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需求、招工计划对接,开展“订单式”培训,密切劳动力供需关系,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循环。三是对参加培训的青年建立就业档案,掌握其就业意向、个人情况、技术特长,提高失业青年就业的成功率。

3.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服务青年就业

第一,要加强与各界的沟通,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青年就业提供切实服务。通过举办招聘会,开展“工岗快递”行动,进行网上招聘等活动,为青年广开就业门路。要把服务青年需求同促进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既要引导青年根据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要确定择业方向,又要引导企业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为青年就业提供优惠条件。第二,要通过建立青年就业服务中心(站)等方式,确保为青年就业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依托和服务阵地。青年就业服务中心是集人力储备、就业指导、职业介绍、人才开发、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青年就业服务机构。依托各级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通过挖掘空缺就业岗位、发布用工信息、举办就业洽谈会、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为青年就业牵线搭桥。第三,开展荐才上门服务。对青年中的优秀人才,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适时进行推荐,帮助用人单位引入急需人才。

4.通过青年创业帮扶计划,向青年创业提供有力扶持

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青年状况,掌握青年的需求,找准服务青年创业的切入点;把努力为青年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营造创业机会,优化创业环境,鼓励青年自主创业作为帮助青年创业的主要内容。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搭建青年创业平台,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借助多种渠道,为青年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服务。创建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加强创业指导,开发创业岗位,引导青年到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多种渠道联系省内、国内适宜青年创业的连锁机构,通过整合有投资意向的青年,整体加入连锁机构,开展创业。要着力优化创业环境,积极争取劳动、财政、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建立各级青年创业基金,发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对创业能力强、创业方案可行的青年及时提供小额低息或无息贷款,简化创办企业的审批手续,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促进青年创业。

应该看到,目前政府所关注的因企业深化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阶段性下岗、失业将会随着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使青年失业问题扑面而来。解决青年失业,必须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支持的就业格局,建立以政府为主,青年群众组织等各方力量为辅的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只有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整合资源、多方协作,才能使有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最终才能切实有效的保障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1 概述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富余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在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企业兼并、破产等带来的大量失业,据多种资料的较为保守的估算,由此带来的失业约为2000万人左右。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显示,我国城镇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隐蔽性失业人数1995年就达3161万人左右。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在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员为14408万人,而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待剥离的企业冗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3,以此推算,全国的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要剥离出4000到5000万富余人员。又据有关部门按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保守测算也将产生2000到3000万富余人员;第二,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 九五 ” 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将有5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同期我国城镇能安排的人数约为3800万左右,

2 目前导致我国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我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 激增人口 ” ,对今天的失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2.2 与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我国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 低工资、高就业 ” 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 大锅饭 ” 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 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 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2.3 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有关。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的辽宁省阜新市,可采煤层已经告罄,使40万煤炭职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 煤铁之城 ” 之称的本溪市也面临同样困境,统配煤矿需要全面转产,本钢在 九五 ” 期间将要减员1/4到1/3。

2.4 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 机器排挤工人 ” 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 “ 抓大 ” 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

2.5 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尚未转变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一个 包 ” 字,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迅速出现(据有关专家采用工日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人力单位计算法测算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的广大职工却尚未从过去的 大锅饭 ” 条件下所形成的就业、择业观念中解放出来,仍然不切实际地希望国家能为他们安排一个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不愿意与拥进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这样,他们一旦失业,就不可能较快地实现就业岗位的转换,从而,作为失业者在失业大军中滞留了下来。

2.6 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能力进一步降低有关。在 九五 ” 期间,我国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这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增加,或单位资金投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

3 针对失业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失业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

3.1 我们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这样,既可以减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人数,又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扩大企业家经营决策权同强化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关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问题。我国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何保证这种权力不被滥用却是任何人也不能回避并且在事实上也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国家、职工无法控制企业厂长(经理)的行为,再加之有很多人事实上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甚至没有责任心,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并进一步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企业负责人权力膨胀甚至失控时,还往往导致腐败现象。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困难或破产倒闭企业,其负责人的责任是相当大的。这样,在企业职工对厂长(经理)的行为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却要让职工来承担下岗失业的风险和后果,是极不正常和极不应当的。因此,为了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为了让企业职工的权力与承担的风险相对称,我们必须强化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3.2 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强化政府的作用。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讲应当建立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把就业问题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合资合作项目管理体系中。具体来讲,政府作用的强化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二是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目前部分收费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坚决取缔那些存在欺骗行为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三是可考虑增加政府对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种行业、跨行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中心,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四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近2-3年内,由政府投资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以暂时缓解再就业的压力;五是可考虑帮助部分劳动者由失业问题较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和地区向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和城市实现地区迁移;六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近几年内适当限制富余劳动力向失业问题较严重的城镇和地区的无序、过量流入,以减少他们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

3.3 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 劳动密集型 ” 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指出的是,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我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据统计,在就业人数上比较,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几个国家的比重分别为:美国72.8%,日本62.7%,德国59.4%,俄罗斯56%,而我国仅为23%。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区街经济、社区经济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案。

3.4 大力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3.5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同时,政府应对苦、脏、累、险等工作岗位实行必要的分配倾斜政策,如减免这些部门、行业的部分税收等,以吸引劳动者到这些部门、行业就业。

3.6 对下岗和失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过去一直实行低工资的政策,在这种制度下的工资实际上仅是工人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连同工人在剩余劳动内创造的价值则形成了积累。可以说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事实上是广大劳动者劳动的结晶。从理论上讲,这种劳动的结晶理应用于保证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进行劳动并获得劳动收入。我们在同许多下岗失业劳动者交谈时,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在企业工作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我们老了,重新寻找工作的能力又有限,而企业亏损或破产倒闭,要我们自谋生路,那么过去的老帐应该怎样算?事实上这是对劳动关系明确提出的补偿要求。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绝不应当视之为无稽之谈而置之不理,在劳动者下岗失业时应当对他们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具体办法可以采用一次性清算,如广东省实行的一次性 工龄买断 ” 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分期支付的办法;既可考虑用货币形式支付,也可考虑以国有资产的债权、股权甚至住房等非货币形式支付。或者在职工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将这部分资金适当集中建立一种基金,用于失业劳动者的培训、为失业者 自我雇佣 ” 的开业提供贷款或为他们到银行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等等。我们认为,实行这一办法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增强失业劳动者再就业的经济能力(如失业者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实现 自我雇佣 ” ,也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投资入股,在 “ 股份合作制 ” 企业实现再就业,等等);其次,可以解决部分下岗劳动者事实上已重新就业,但仍在原企业领取一定数量收入,企业的压力事实上并未减轻的 隐性失业 ” 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对劳动关系的清偿视之为国有资产流失,从理论上讲,这只是 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 。

3.7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过低(企业上缴部分及职工个人交纳部分合计只占工资总额的2%-3%),因此,应当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特别是应当把交纳失业保险金通过法律程序规定下来,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应当交纳,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同时,也应当增加政府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失业保险基金投入力度的理论依据与上述关于对劳动关系清偿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应当扩大失业保险金的覆盖范围(目前许多地方只对几种特殊类型的失业人员发放)。在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基金时常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发生。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从整体上看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大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我们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内,并发挥失业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1 刘长明等.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新华文摘,1997(11):532 葛延风等.影响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有关体制问题.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4):273 马轶民.国有企业改革与失业.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90):184 鲁士海.再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85):305 国家计委课题组. 九五期间劳动就业形势与对策课题研究报告.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