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几和沙发距离30cm:从网络用字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消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27:00
我星期天要去参加一个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误区的座谈会 ,我想谈一下现在我看得很不爽的一些网络用字现象
比如,我随便到某个青少年的论坛,看到一些帖子的题目:

《+。+ 新》 [.瑷情.]箌滴褆什麽|| (爱情到底是什么)

〕〕倪啲”解释//哽像苏..>>掩饰。/ (你的解释更像是掩饰)

つ噚找镇证嗳硪d’mR.right (寻找真正爱我的MR.RIGHT)

o苛嗳厷鉒の王釨啲dě渼丽嗳情+`.﹎王釨来暸吗?! (可爱公主的王子的美丽爱情,王子来了吗?)

这些字,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在用的,喜欢加入奇奇怪怪的符号、怪字、日文、繁体汉字等等,我觉得这样的用字习惯严重阻碍了网络上人与人的交流。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是维系文化的血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保持语言的纯洁和规范,都是重要的。

谁能系统地从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谈一谈这些问题,谢谢。
我真的很想把那些小孩拖起来骂一顿

尊敬的提问者“飚风浪子”先生:

孩子们弄出这些奇怪文字来,的确很可气。不过这怨不得孩子,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其实,你名号里所用的“飚”字,不也是它的繁体字写法吗?这是一种虽不正常但却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网络用语里有,大街上的广告牌匾、印刷出版物、电影电视字幕……,只要是可以写字的场合,哪里没有这种现象呢?就连许多领导的讲话,也常能流露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时髦语汇,只不过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汉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沿袭使用了五千年的古老语言,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它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实质,绝对能算得上是世界最宝贵的文化。

当然,作为一种正在使用的语言文字,即便是再古老,也不能算作是文化遗产。只要还在使用,那么它就要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新的文字、语汇和使用方法的出现,存在着它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怎么样才算合理、正常,怎么样就算不正常、不合理,这一方面要看其是否背离、超出了汉语言所许可的基本属性范畴,另一方面还要看大众普遍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比如一直致力于汉语言规范化使用和普通话推广的《现代汉语词典》,自从其问世到现在的近三十年间,就一版再版了六次,这些修订再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适应汉语言文字使用的不断发展变化情况,像“呆板”、“确凿”这两个词中的“呆”字和“凿”字,过去分别读作“矮”和“作”,但由于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只会把这两个字读成它的本意发音,于是专家、权威们也就顺应了这种大众的习惯,将其纠正过来。再比如“网吧”、“手机”等词汇,都是近十几年来出现的新词儿,其中“网吧”的“吧”字,还是外来语用法,但由于大众们已经习惯、适应了这些词汇及其用法,推而广之,也就理所应当地被吸纳进词典里了。其实,汉语言里面吸收、借鉴外来语,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像“沙发”、“扑克”、“咖啡”、“马克思”、“纽约”等,都是西方语汇的直接音译,我们使用的不也是很自然吗?像那些西药药品,绝大部分的名称都是英文或拉丁语,大家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正常。为什么我们对这些词语的出现和使用就会感到正常而不是反感、接受不了,关键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超出我们民族语言的许可范围,是汉民族语言认可并吸纳进来了的一部分,简而言之,它们符合汉语言规范。

如今这种不规范、非正常语言文字使用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其外部因素。

首先,这些不规范语言文字现象,与其使用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水平有直接关系。可以这么说,这些非正常语言文字的使用者,都是些文化知识水平不怎么高的人,他们至少缺乏这方面的思想修养,缺乏科学规范与谬误混乱之间的辨别能力,不懂得起码的汉语使用规矩,可能还觉得挺新奇、挺“时尚”、挺自豪呢!

特别遗憾的是,我国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和体制,国家、大众和学校教育只把目光盯在那些考大学有希望的少数“尖子生”身上,忽略、抛弃了大多数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知识学习训练,致使这种似懂非懂、文化思想修养极差的“半瓶子醋”的“假文盲”在社会上积压、存储太多。于是,语言文字使用不但极容易出现混乱现象,而且它还有着很大的环境和“市场”,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其次,我国最近这些年的基础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对于《语文》(即汉语言文学)和外语(尤其是《英语》)学科,究竟孰轻孰重,究竟按照一个什么样的分量比重来调剂和设计课程比例分配,始终弄得模棱两可,大家甚至已经感觉到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了。

英语课应不应该学呢?应该学,但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学多少、怎么学合适,却是很值得仔细研究、慎重掂量的问题。13亿中国人,真正需要外语、真正能够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能有几个?可我们不但在大学要学、在高中要学、在初中要学,就是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都要学,一个实际作用和价值连历史、地理都不如的外语学科,几乎占据了整个学生学习生涯的三分之一,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弄得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扑到学习上也不解恨!这正常吗?可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学科呢,这些年几乎连学点什么合适,都弄不清楚了。这种奇怪的、很不正常的现象,用一个成语典故来比喻最恰当不过了,那就是“邯郸学步”——外来的不但没学会,连自己原来那点最基本的也丢掉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国民的母语文化积淀和基本素质培养,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再次,与领导层的不健康引导有关。可以说,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充斥领导阶层的,就不是一些什么高文化素质的人,他们在各种场合中一些不慎重、不规范的语言、讲话,必然要造成一定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要成为追随者的模仿对象,甚至还有可能被进一步地宣传和“推广”。

第四,电脑、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给滥用文字和符号造成了可乘之机。计算机操作,不仅要使用汉语文字,更要用到英文、字母,许多情况下还要用到符号。这是一种技术要求,为了更精细地辨别和界定网络用户名,很多时候还必须用符号。于是,年轻人加以联想和利用,用其代替语言表达,互相开个玩笑,也就成为了可能。这种现象可以叫做“符号文化”。如果是在个别范围内的局部现象,左右不了社会文化的主流,那也无可厚非,其实也用不着担心它会泛滥成灾。但是,如今这种现象有没有恶性膨胀的可能,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第五,港澳台地区的文字书写大多使用旧体字;韩国、日本的文字字形与我们的汉语也很相近。近年来,这些地区和国家之间文化交往和渗透日益密切,难免彼此影响。年轻人赶时髦,闲着没事儿跩几个大伙儿不认识的新鲜文字或符号,以借机显摆自己的“超凡”,这也是必然的。

所以,这个问题关键要看社会、国家和政府怎么规范、引导和提倡。任何社会风气的形成,都与主导因素有关。

时代的潮流没办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趋势是老一辈的人无法阻挡的,不过,该高兴还是悲哀。。。

只是追求个性和独特而已.
语言需要发展,而不是"纯洁".而且文化是具有很强的溶合性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并不是说要保持"纯洁"就能保持的.

只是追求个性和独特而已.
语言需要发展,而不是"纯洁".而且文化是具有很强的溶合性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并不是说要保持"纯洁"就能保持的.

我不喜欢网络文字,什么'偶''表' ……看着就烦

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