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肯尼亚距离:马哲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11:32
求论文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生成
房正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i匕尔100872)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卜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执政党的执政新理念,作为一个理沦命题,它是人类历史上光进思想发展的一个成
果,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发展
终点必将是共产主义社会:}构者的目标都是建设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囚此,这个命题是对马克
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创新;}司时,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
就,;经验是分小开的,囚而该命题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沦生成;草础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识别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表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进程。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解读这
一理念,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发展,它与党的下代中央领
导集体的执政与治国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
思主义政党小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小仅体现犷人类对“大同”社会理想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
孜孜追求,而且是执政党对社会进程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的理论概括。这个理论命题的提出,遵循
f认识论的一般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其理论生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现实的必然性。
一、原如“大同”理想或“理想国”的归宿是空想社会主义
中外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过“大同”或“理想国”的社会理想。对“大同”社会理想或
“理想国”的追求,是古代人类社会小断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反映犷人类的美好社会追求,体现犷人类
精神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
(一)中国历史上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早在公元前Snn多年,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孔了就提出
“大同”的社会理想。他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小独亲
其亲,小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民,衅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小必藏于己;力恶其小出于身者,小必为己。是故谋闭而小兴,盗窃乱贼而小作,故外户而
小闭。是谓大同。’门在孔了石来,大同社会就是这样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就是关于人、自然、社会的和
合: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但囿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这种理想是小司一能实现
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为犷统治阶级的利益,仍然尊崇儒家思想,同时,“大同”社会的理想也
逐渐根深蒂l^]地根植于封建思想家、政治家的头脑中。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后
成为I I统,大同社会仍111是一个遥小可及的梦想。到犷近代,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在起义前写犷《原
道醒世训》一书,援引犷古代儒家经典中关于“大同”的理想描绘,但他认为这种“大同”只是对一去小复
返的过去时代的美好回忆。经过农民斗争的实践,洪秀全终于创造性地提出犷《天朝田亩制度》,作为
“大同”世界的具体蓝图。显然,这是一种以农业小生产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具有革命
性,但它所鼓吹的绝对平均主义,违反犷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落后性气康有为则是中国近代向西
力一寻找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他所设想的“大同”世界,表现犷他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但仍摆脱小犷空想
社会主义的宽臼。在《大同书》中,康有为相当详尽地提出犷这个空想社会的图景:在“大同”世界坦,“个
人自由、男女平等……,科学文化高度发达,奖励创造发明……”,等等。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实质,是企
图通过阶级调和的改良主义和平地走到“大同”。这样的道路当然是行小通的,达小到实现他所幻想的
社会主义大同远景气所以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康有为写犷《大同书》,他没有也小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
同的路”,①这是对康有为及其“大同”空想最深刻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犷几于年的封建制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扬“民主、自由”的旗帜,
与II I社会、}日制度.III秩序进行犷英勇的斗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是“大同”说和“天下为
公”思想的积极接受和奉行者。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小但没有争取到向往己久的自由与民主,革命果
实也被北洋军阀窃夺犷。封建社会仁人志十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同”社会理想,终归化作犷历史
尘烟。
(一)西力一社会从“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历程。古希腊的柏拉图是西力一较早地提出建设
“理想国”的思想家,“理想国”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一切其他思想的出发点。他对“理
想国”的描绘和向往,集中反映犷贵族阶级企图保存和恢复腐朽氏族制度的要求和愿望,是违背历史发
展力一向的。门如马克思所指出:“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欧洲在度过黑暗的中世纪后,到14-15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力一式的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命_热情地鼓与呼。他们曾经预言一个理性
的}_国即将到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高扬个性与自由经济的面日出现的,因此,其发展也往往是被当
作个人与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相应地,资本主义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就往往被当作个人主义
与经济自由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人们逐渐认识到,大量涌现的社会问题必须由社会自身来解决,于
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否定形式,社会主义思潮便应运而生犷。于是,最先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
在1516年出版《乌托邦》一书,畅想犷全部社会财富由大家共同拥有和使用的社会理想;在18世纪法
国大革命准备时期的启蒙运动中涌现出的梅叶、摩莱坦和马布利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其主张则带有明
显的平均主义色彩;19世纪则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峰,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思想家圣西门、
傅命_叶,以及英国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和实践家欧文等人是一著名的代表。他们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石
成是一个连续的、上升的和进步的过程,井试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被更完u的理想社会所代替的必然
性。同时,下大空想家对未来社会的若十重大原则作犷较之先辈们更有价值的猜测,提出犷许多“天刁
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命_提供犷直接的思想材料丸其中,最早提出“和谐社
会”概念的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命_叶,他的理想社会是和谐制度。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
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同样应当有和谐的秩序。必须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残酷和小公,构建工
业与农业、家务与教育、生产与消费的联合体,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命_起社会各阶
级的融合。
历史的发展无情地表明,中外思想家们对“大同”社会或“理想国”的追求,殊途同归地走向犷空想。
它们的主张具有合理的成分,但门如马克思所说的,“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
命_(差别),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
……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历史
和现实的社会条件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犷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从而为世人揭示
f真门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发展前途将是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前途是共产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发
展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漫民的历史时期和若十阶段。当社会主义发展到其最和谐形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它的前途将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日标是构建小康社会的和谐,共产主义的最高命题则是建设和谐,实现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命_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欧洲19世纪先进文化为依托,科学分
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地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二大空想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科
学成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推进到科学阶段。到1848年2月《共产党言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
会主义诞生了。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命_的全世界“大同说’一共产主义学说:天下为公,世界大
同。
《共产党言言》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阶级消灭之后未来社会的存在态势,闲明了阶级解放与人
的解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己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
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
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x}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
对命_的资产阶级}日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0一见,建命_“自由人联合体’,刁是共产党人最终的奋斗日标,刁是共产主义的真谛。马克思关丁’‘自
由人联合体”或者’尸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和谐社会的最终奋斗日标。我
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门是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迈进的一个历史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一些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到十几
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一次历史性
飞跃。十月革命后,列宁也一度急丁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他总结经验、改i1错误后曾经提
出过关丁逐步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设想。但是,斯大林没有沿着列宁的新探索继续下去。在列宁逝
世后几年里,苏联加快实行国家工业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30年代初全面向资本主义进攻,1936年
言布基本建成社会主义, 1939年又提出要过渡到高级共产主义,1946年又言布要在一国首先建成共产
主义。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积弊太深,斯大林等领导人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己消灭了阶级对
抗与社会矛后,加上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以及西力一世界的和平演变战略,苏联最终解体了,东欧
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易帜。人类在探索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进程中,遇到了挫折。
(二)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命_后,经过过
渡时期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言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从此,新中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
的征程。总结门反两力一面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
经济,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和个人专权的弊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重视
管理和人刁,这刁是小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门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实现
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新中国成命_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宝贵的探索。
在社会主义改造行将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
报告。《论十大关系》强调从经济工作的各个力一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分析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
丁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力一等等力一面的关系,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为
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
次重要的会议。八大门确适时地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后的变化,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
主义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力一向。1957年毛泽东
同志又发表了《关丁门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丰富和发展的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社会主义
的重大进展。但是,由丁缺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的经验,缺乏对当时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深刻犷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犷这个蓝图,出现犷许多波折,井为此付出犷惨痛而巨大的代价。党
的十一届下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犷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命_起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构建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发展是硬道
理”。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以II_泽民为核心的第下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改革开放,小断巩l^]和完;i',-u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卞富井发展犷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犷“下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中央下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犷理论与思想基础。
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更加和谐”就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标之一提犷出来;到党的十六届四中
全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21111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十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司}讨班
开班式上作犷重要讲话,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
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门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当说,和
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至此己初具轮廓。
下、和谐社会命题是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成就的理论概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又表明犷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体现犷我们党在匕期执政条
件下对自己执政使命认识上的清醒和自觉。十六大以来,我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下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旗帜,以更加勤奋务实的精神,小断完u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
科学的发展观,强调要“小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厚而广
泛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命题提供犷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确命_犷建命_井完;'1.u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坚持对外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犷举世瞩日的成就:经济保持
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收加快发展,人
民生活继续改善。1979-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匕9.60}0,比改革开放前高3.5个百分点,比
同期世界经济增匕快约7个百分点。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
值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11587亿美元,己跃升到世界第六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
国。另一力一面,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水平也提升较快。按
世界银行的下年平均汇率力一法计算,1978年我国的人均GNP只有190美元,1999年达到780美元,由
低收入国家首次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到2000年,提高到854美元,在世界银行计算的297个国家
和地区中的人均GNP排名,我国从1978年的第1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41位w 2003年我国遭遇
非典,GDP仍然保持9.1%的增匕速度}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超
过2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2004年,我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匕9.5 070;财政收入
2.63万亿元,增匕21.4070;社会消费品岑售总额5.4万亿元,增匕13.3070;进出u贸易总额1.15万亿美
元,增匕35.70,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下位;城镇新增就收980万人,超过预期日标;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匕7.7%和6.80}0。这
是一个多么犷小起的成就!以上巨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因此,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央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
一项主要任务。
存在决定意识,理论决小会是无源之水,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
的。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和谐社会理论命题提供犷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过去一、下十年的
发展给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犷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
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民时期的经济
增民,顺利实现工收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后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后加剧,社会差距扩大。如果
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后处理得好,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如果处理小好,就可能出现倒退和逆
转。因此,我们必须树命_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基础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反映犷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识的加深和在
执政认识上的自觉。事实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作为执政党,一力一面,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我国
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的
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公平和门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另一力一面,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小仅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因为民主政治建设为经济社会的
发展提供犷良好的政治环境。发扬党内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小仅是政治体制
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基本条件,政治和谐首先要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确保政治稳定。能否确保社会民期稳定,是加强党
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谐的政治社会,也必然要求执政党小断提高协调社会各
阶层利益的能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担当起完u法律制度、建命_政治
文明,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同时要努力
消除“腐败”,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毋庸置疑,全
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民众对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事收的高度认同,构成犷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合法
性的思想基础。
(下)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和谐社会命题提供犷卞富的理论内涵。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我
国经济持续高速增民,增民率是非常高的。然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相对滞后,小和谐的力一面还是客观
存在的。在十届人大下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要
i青醒地石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小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后虽有所缓解,但尚未
根本解决。一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突出。下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民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后依然存
在。此外,政府工作还存在小少缺点。
具体说来,“小和谐”突出表现在四个力一面:第一,经济增民与社会事收发展相对失衡。当前,我国的
经济增民很快,但是,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收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没有相应建命_和发展,有的甚至很小完un非常滞后。拿教育投资来
说,1998-1999年,我国教育经费相当于GDP的2.2070 ,当然实际投入的经费要比数字大些。相比之下,
印度的教育经费占3.20}0,俄罗斯是3.5070,菲律宾是4.20}0,美国是5070 0 2003年的非典疫情,则充分暴露
犷我国公共卫生事收的致命缺陷,也给我国造成犷很大的损失。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报告显示,在191
个成员国家中,卫生医疗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力一面,我国排在第144名,比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还落
后。第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经济增民一定要与社会公
门、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但是,日前部分社会成员人分配差距在持续扩大,却是
小争的事实。一般地,衡量社会的贫富差距用基尼系数测量法。根据国外多年经验,差距大致在0.3 -0.4
的基尼系数之间比较合理,超过0.4,就过警戒线犷。据我国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
年上升,1990年基尼系数为0.343,1995年0.389,1999年0.397,2000年己达到0.417;而发达国家1990
年的平均数刁是0.338。贫富差别的出现,造成城乡贫困人u大量涌现。根据国际通行标准计算,我国现
在的农村贫困人u己达9000万以上。第下,就收压力巨大。国家民政部《2001年白皮书》认为,我国实际
失业人u达到10070。比如说,我国农村劳动力是4.9亿,现有的十地只能容纳1个亿左右,乡镇企业能容
纳1个亿左右,到城市打工1个亿左右,农村尚余1.5-2亿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多大!小能保证充分
就业,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第四,经济增民和人的增民小平衡。一力一面,对人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
的提升小够重视,小注意保护和改u人的生存环境,小重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等等。因此,一些
地力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致使社会风气下降,非法宗教活动猖,社会小良行为和且恶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的事例小胜枚举,;另一力一面,人与自然没有实现和谐发展,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人日数量
失控、环境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司一持续发展压力较大,“电荒”、“煤荒”、“油荒”、“水荒”接踵而来。以水
资源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利}地面积占全国利}地总面积的1/4,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有的地力一以牺牲环
境为代价,短期内经济虽然发展犷}GDP也提高犷,但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犷严重的破坏,回过头来治理
所花的代价更大,得小偿失。所以,必须处理好人日、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经济发展建命_在
生态的良性循环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筹发展,保持社会的司一持续发展。
事物总是在矛后运动中发展的,承认小和谐才可以改造小和谐,门视小和谐门是为犷建设新和谐,
实现最终的和谐。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的诸多小和谐因素和小和谐的力一面,促使党中央科学决策,提
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以期实现
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国家发展必小可少的国际交往
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心愿。但在小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谐的标准和日标
是小同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和谐,这一阶段肯定还达小到的未来社会
新的和谐,因为社会总是在小断发展前进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发展
到共产主义社会,刁会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和谐。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应有之意。因
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门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时期物质、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状
态,是一个逐渐消除社会对抗和社会冲突的社会状态;这样的和谐社会,它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要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发展;这样的和谐社
会,其逻辑发展前途最终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大同”,它小仅源于自然社会观的历史社会表达,也是人类
发展的历史必然;这样的和谐社会,其理想日标小门是《共产党言言》所言称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吗?
①梁启超《孔子》中华书局印行,民国甲十年版,第41页
②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195,241-243
①《毛泽为、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⑤ i'u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沦,;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⑥⑦《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294页
⑧李君如、郭德宏主编《十甲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成就,;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卿王伟光《科学发展观训究》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