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颗粒蒸汽发生器:求助.....怎么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37:03
我现在是高一的学生,我越来越讨厌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进了重点高中后,让我觉得希望很渺茫。自己现在在班上的成绩又不好,感觉自暴自弃。心理压力挺大的,因为读这所学校不是我自己的实力考的,而是爸妈交钱进的。我觉得我身边的那些同学在不断的努力,我就是做不到。有一段时间自己很努力,学着他们那样天天奋斗,但结果还是不理想。还有一个另人惊讶的是,这个班里的一个男生,居然是我的小学同学。相当初我小学时的成绩还行,可这3年一过,我们的差距太大。我都不敢去面对。听别人说他是我们班中考分数最高的。我现在觉得自己好失败。我觉得未来对我来说...........

做自己想做的!不想学可以暂时放一下!但不管怎样,不要后悔,因为是你自己决定的,决定后就要想到后果!
长远一点想吧,现在只要再苦两年多,就可以自由了,上大学很轻松的——想想你考上大学的样子!又不是你一个学习苦,好多人都是一样!
说实话,我以前学习也不好,但还不是挨过来了,现在大学毕业了,感觉挺好的,只是工作累了点,但一切都值得啊!
说真的,考不上大学,真的很丢人——加油吧,你行的,因为你有很好的条件和身边优秀的同学,好好利用啊!祝你好运!2005-12-18

不要放弃

有事者,事竟成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我觉得好多高一的都有这种感觉,我也是今年刚高一的,周围好多人都是这样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适度的压力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对教学成效之提升颇有助益,然而过度的压力将使学生身心无法负荷,造成身心的伤害。目前存在於教育体系中的沉重升学压力不仅对学生身心产生伤害,更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在为下一阶段教育的入学考试作准备,学生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解题的技术工」,反而该学的知识、技能均被忽略,教育培育「全人」的功能无法达成,现今社会中年轻人不知进退应对,国民素质逐渐低落,都是因为受到升学压力过度沉重影响的结果。

许多教改人士认为升学压力沉重是因就学机会不足所导致的结果,创置更多入学机会就成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广设高中大学」因而成为四一零教改联盟上街头诉求的四大目标之一。但是随著入学机会的增加,吊诡的是升学压力却不减反增,以今年入学为例,高中职、五专的入学机会已远超过国中毕业的学生人数,大学入学的机会已超过八成,但升学的压力却较之以往更未严重,家长、学生的抱怨声不断,显然的创建更多入学机会似乎并未为升学压力解套。

升学压力产生的原因

在台湾的社会中,升学压力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来源,与国外供需是否平衡的状况大不相同,如果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台湾社会中的许多因素及教育体制中的许多作为都是创造升学压力的主要根源:

一、 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尚未建立:台湾虽号称已是多元的社会,但「士大夫」的观念却仍深植人心,机关、企业用人之时,仍然是「文凭至上、学位第一」,虽时常以「职业无贵贱」安慰年轻人,但如果不能继续升学,则会被贴上「不学好」、「没前途」的标志,如果没有学位,在就业市场中谋职不是到处碰壁,就仅能能担任在社会中没有地位的的蓝领工作。在这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气氛(Value Climate)下,每个家长都会为了子女的前途,要求渠等继续升学,而莘莘学子也以升学为最重要的求学目标,在竞相升学的风潮下,升学压力沉重不言可喻。

二、 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主导台湾社会:过去的社会阶层是较为两极化的,不是贵族式的统治阶级,就是平民百姓的工作阶级,阶级分明,分工明确。但随著社会的进步及民主化的过程,中产阶级逐渐主宰社会的命脉与运作。根据研究的结果,台湾有七成以上的民众自认自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虽未拥有钜大的产业,但因受过较高的教育,都拥有较为专业的工作,都有不错的收入,也过著较高品质的生活,因为亲身的体验,特别了解教育的功能,也特别肯定教育的价值,当然更期盼子女也能遵循自己走过的轨迹,接受高等教育、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对其子女的升学当然也特别的重视,当然也为升学产生强烈的激化作用。

三、 家庭有能力支应子女高等教育的费用:虽然教育部标榜著「合理学费政策」,但高等教育的费用对家庭而言,仍是一笔相当大的负担。早期,家庭穷困,除了能就读免费的军警、师范校院外,有许多家庭要求子女就读职校或早日辍学,赚取薪资,帮忙家计。然而随著台湾经济的发展,社会日渐富裕,一般家庭大多能支应子女教育的费用,穷困的家庭也因社会福利日渐健全,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工读机会的提供,也有能力支持其子女就读高等教育,也使升学的竞争不再仅是富裕家庭的专利,如今已成全民运动。

四、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直接植基於资讯、知识激发、传递、应用的经济型态称之为知识经济,台湾虽因知识工作者的比例未达标准而无法宣称已进入知识经济的社会,但近年来政府致力於知识经济的开发却是不遗余力,可以预见的,台湾进入知识经济世代指日可待。在知识经济时代,欲求在社会上有所发展,不论个人或企业,最重要的条件莫过於具有创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根源最主要也是源自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重知识的重要性,也加深了教育的竞争性,当然,升学压力的升压也是必然的结果。

五、 私校所占比例过高:在高中职阶段,虽入学的机会率已超过国中毕业学生人数,但约有一半的入学机会却属於私立学校,在大专校院方面,约有四分之三的入学机会属於私立学校。由於政府补助经费有限,而私校自筹的经费不足,大部分的教育经费均须由受教者支付,因此学杂费大都是公立学校的两倍以上,但教学的品质却无法与公立学校并驾齐驱,除非别无选择,学生大都优先就读公立学校,但因公立学校的机会极为有限,尤其是公立明星学校的入学机会更是僧多粥少,而私立学校却无法发挥分流的功效,升学压力并无因增加私校的入学机会而稍加纾解。

六、 技职教育体制吸引力不足:技职教育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提供准备的机会,而在学制的设计上,近年来也为技职校院的学生提供再进一步进修的机会,学生就读之后,进可再进修,退可立即就业,本应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然而因受限於社会的价值观,技职教育成为「重要但不受重视」的教育,再加上升学的机会不如普通教育,技职教育虽号称「第二国道」,无法吸引学生就读,成为学生的「不得已」、「第二」的选择,当然无法成为升学压力纾解的分流。

七、 明星学校的迷失未除:学校应建立多元学习的特色,不同专长智慧的学生可至适合其专长智慧的学校学习,学校如能促进学生专长智慧的成长就是明星学校,只要在专长智慧上能有所成就,能有所发展就是菁英学生,只要发展得宜,「生生皆英才,校校是明星」的目标是不难达成的,但可惜的是因受社会士大夫观念的影响,所谓明星学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学校结构有如金字塔型,在尖端的明星学校数量少,一般性的学校多,在大家都争相「挤」明星学校的情况下,能进明星学校或明星科系的学生人数极为有限,增加再多的入学机会,在尖端的明星学校无法大量的增加,升学压力不动如旧。

八、 学校科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台湾近年来产业已逐渐高科技化、知识化,进入WTO后,社会所需的人才也起了急遽的变化,学校既然为社会中主要人才培育的场所,理应配合社会需求调整科系,而学生也应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自己喜好的科系,达到「学习分道、压力分流」的目标。然而,各级学校科系的设置却是数十年如一日,而且各校所设置的科系也大多雷同,既然科系与社会需求不符,与个人的兴趣、能力也不能配合,学生「选校不选系」,压力当然无从纾解。

九、 各级学校未建立特色:早期因相关法令、制度的限制,学校自主空间有限,无论系所的增设调整、招生名额的多寡、学校的组织及运作、课程的规划、教师资格的审查、校地的大小,样样均在管制之中,因此学校无从建立各自的特色,近年来学校虽然已经较以往松绑(Deregulation),但高中都以升学为目标,大专校院却相互模仿,都以「世界一流、研究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当作办学的宗旨。学校既然无特色可言,学生就以过去学校的排名为选择的依据,学生选择的目标一致,压力自然无法纾解。

十、 多元入学方案的不当:过去升学机会较为稀少,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公平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因此,联考就应运而生。然而,随著学校的增设,入学的机会逐渐增加,当入学机会充裕之后,社会重视的已由公平逐渐转移至合理,亦就是学生的「适性发展」。然而多元入学方案提出之后,由於宣导不足,教师、家长、学生等对其精神并不了解,因为多元入学的管道多样化,为了增加入学的机会,就不顾学生的专长智慧,所有的入学机会都要尝试,结果,多元入学方案不仅不能让学生有适性升学的机会,也无法达到纾解升学压力的目标。

十一、 课程一纲多本的结局:「教科书开放民间编辑」是这一波教改中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希望透过教科书开放民间编辑,教科书可以更多样化,教学可以透过教科书的选用,达到符合学生特质、建立学校特色的目标。然而此种观念在国民小学尚可施行,到了国中以上的学校,因为要参加入学考试,但不确定考题会出自哪个版本的教科书,为了放心起见,只好所有的教科书都购买,所有的教科书都研读,此种情形在过去有统一课程标准的时代或许稍微好一些,如今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仅公布课程纲要,各版本的教科书书差异性更大,为了防止疏漏,更非熟读各版本的教科书不可。根据统计,报考大学指定考科,如果所有版本的教科书都要研读,学生需熟读七十三本的教科书,升学的压力怎会不沉重?

十二、 补习班兴风作浪:最近SARS蔓延,有一位建中居家隔离的建中学生跑至补习班补习,引起轩然大波,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个人人称羡的明星高中的学生还需至补习班补习,也显现补习风气的盛行。本来,补习班应该是提供补救教学的场所,成绩不佳的同学透过补救教学,可以提升学业水准。然而,如今的补习班却已沦为训练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解题技术工」的场所,在分分计较的考场上,到补习班补习,至少可以不会「输在起跑点上」,人人补习的结果,除了「垫高」入学标准,使入学考试更白热化之外,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毫无助益,而令人婉惜的是无法缴交高额补习费的贫寒学生升学机会受到严重的挤压。

十三、 联考的阴影尚未消除:许多教改工作者均以废除联考为职志,多元入学方案的推动更是以消除联考的弊病为目标,然而,联考的阴影在多元入学方案中并未消除,仅是藉由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而已。以高中职多元入学方案的登记分发入学方式而言,其入学所依据者仅为基本学力测验的成绩,与传统的联考并无太大的差异;至於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中考试分发入学的丙案,学生不参加学科能力测验,入学所依据者仅为指定科目考试成绩,与过去的大学联考完全相同。既然联考是扭曲学校教学的元凶,更是学生升学压力的主要泉源,必需去之而后快,但在号称改革的多元入学方案中却暗藏联考,升学压力无法纾解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四、 终生学习的体制尚未健全:随著知识半衰期的缩短,知识能使用的期限大为减少,不仅造成了知识量的爆增,也使得学习型态产生重大的改变。过去学历相当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学识与能力,现在个人於工作或生活上所需的知识不可能在获得最后一张文凭前就完全学习齐备;「一技在身、终身受用无穷」的时代已成过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社会应运而生。由於现今学习环境与过去大为不同,学生无需急於一时完成所有的学业,可在任何学习阶段之后进入职场就业;任何时刻,只要有学习需要,随时都可自我进修或有接受回流教育。然而目前各级学校在适应终身学习需求的能力上似乎仍待加强,对各种进修班级不仅资格限制严格,尚需经过入学考试等重重的关卡,与终身回流教育的理念不符,间接也助长了青少年的升学压力。

升学压力之纾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升学压力的产生并非源自升学机会的不足,主要来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升学压力不能纾解,不仅扭曲教育的本质,更戕害青少年的身心,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升学压力的纾解应为第一要务,但疏解升学压力必须是全套的措施,枝节性或片面性的措施於事无补,以下是纾解升学压力必要的作为:

一、 建立社会多元价值观:想要纾解升学压力,其首要的工作就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建立。台湾的社会已极为进步、民主,已是十足的多元化社会。既然是多元的社会,理应有多元的价值观,然而,目前主控台湾社会的菁英份子,大多四、五十岁上下,这些战后婴儿潮末期出生的社会中坚,在成长的过程中,士大夫观念、升学主义已深植心中,因此对其子女甚至於员工、部属的期盼,大多无法脱离传统的「学历至上、文凭第一」的单元价值观。想在短期之内改变这些人士的价值观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何透过各种的媒体、管道,宣导「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一片天」的观念,却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而对年轻的一代加强宣多元价值观尤其重要。在学校,应自幼稚园起就要逐渐建立起这种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应被唾弃,「多元智慧、多元成就」应为社会的主流思潮,惟有社会多元的价值观成型,各行各业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不再盲目的挤明星高中、大学,升学压力方才有纾解的一天。

二、 建立「学力本位」叙薪制度:利用各种媒体、教育的机会对年轻人、成年人宣导「多元价值观」固然不可忽略,但仍无法在短期之内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移风易俗」的效果,然而,如果能建置一套「重学力轻学历」的叙薪制度,在叙薪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变更国人「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相信更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套制度必须先由政府用人做起,用人、升迁,不应再以学历为唯一的标准,能力才是主要考量的因素;同时,亦应推广、落实职业证照制度,从事各种行职业,凭藉的是个人的能力而非学历。唯有如此,个人方能依个人的资质作最佳的生涯的规划,不仅有助於士大夫观念的淡化,亦有助於升学压力的纾解。

三、 加强学生生涯辅导工作:顺利的生涯发展必须植基在於两项基础之上,第一,学生的专长智慧应及早发觉、确定,并且以此为终生发展的目标,其次,学校必须功能区隔、建立特色,以提供学生专长智慧发展的环境,果真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专长、成就,都是英才,而每所学校都能协助某一种或多种智慧的学生发展专长,都是明星学校。在「生生皆英才、校校是明星」的情况,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而不是盲目的追逐并非适合自己的传统「明星学校」;学生选择的是适合自己专长智慧发展的学校、科系,学校招收的是配合学校功能、特色的学生,真正能达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境界,升学的压力自然纾解,然而,欲达成这个目标,学生的生涯辅导工作必须加强,不仅应透过谘商、辅导的过程发觉学生的潜力及专长智慧,更应协助学生及早规划适合自己特质的生涯目标,而非迷失在浩瀚的升学浪潮之中。

四、 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学生的智慧是多元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置多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专长智慧有发展的空间,精於语文、数理者,可至普通高中或一般大学就读,艺术院校提供具有艺术天份的学生学习的机会、精於技艺者则可至技职校院发展个人才华。各个学校自我定位、自我建立特色,学生依自己的专长选择学校,而在毕业之后,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无限的宽广,自己都可创建自己的一片天空,学生不再盲目的追求传统「明星学校」,压力自然在各取所需的情况下获得纾解。

五、 尊重多元智慧的多元入学:多元入学方案的主要精神来自多元智慧的概念,虽然智慧是多元的,但因先天的条件及后天的因素,每个人仅有少数的专长智慧适合发展,因此,学生应及早发掘自我的专长智慧,并作为未来生涯发展的选择依据。自国民中小学起,学校就应设置多元学习环境,提供学生专长智慧学习的机会。国中毕业后,专长智慧已发掘并且经学习后有专长成就的学生,就应提供专属的升学管道,进入适合其专长智慧发展的高中职、大专校院继续就读,毕业后就成多元人才,以满足多元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然而,现今的多元入学方案中考试登记入学固然是为性向尚未明朗的学生提供入学的机会,但为有专长智慧、专长成就的学生设计的推甄、申请入学,却多仍以智育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多元入学的精神并未凸显,升学压力当然沉重。是以,多元入学方案应为有各种专长智慧、专长成就的学生分别设置适合入学的管道,引导多元智慧的学生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多元学习环境学习,为社会培育所需的多元人才。

六、 建立公平的学生特殊才能评估制度:最公平的升学方式应是适才适所的多元入学方式,然而这种制度必需建置在公平评估学生能力之上。对於学生学科能力的评估,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成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心理测验中心研发国中基本学力测验多年,渠等的公平性已能受到社会的肯定,但对学生的特殊才艺、能力部分,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却仍缺乏一套公平的评估制度。目前由各校自行测验的做法,不仅没有公信力,学生尚需一校一校应试,不仅疲於奔命,更劳民伤财,恢复过去术科联考的方式,成立特殊才能评估委员会除负责特殊成就的评估外,更应负责特殊才能的考验,只要考一次即可为入学、甄选、分发的依据,更可获得社会的公信力。

七、 提升入学考试出题技巧:测验本是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及诊断学习困难的重要方法,但因过去入学机会少,想要升学学生的人数多,因此,考试成为筛选学生的重要工具,而随著升学压力的增加,各级学校学生学习的重点逐渐由教育的本质转为入学考试的内容,考试领导教学变成教学的梦魇。在升学压力尚未纾解之前,要改变考试领导教学似乎是件不可能任务,唯一能做可能是提升入学考试出题的技巧,将学生所应学习的内涵,在入学考试中都予以包涵,甚至於可以开发成题库,学生熟读题库的题目,事实上也等於学习到应学习的内容,考试引导教学以及升学压力挤压教育本质的效应因此也可降至最低的效应。

八、 实施十二年国教:高中职的社区化虽可逐渐纾解升学的压力,但实施免试入学的十二年国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自民国五十七年实施九年国教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进步,不仅外汇存底名列前茅,经济贸易量也位居世界第十四名,堪称经济大国,惟独国民教育仍停留在九年国教阶段。实施免试入学的十二年国教,可以彻底的解决升学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十二年国教的学校型态可以有高中、高职、五专、综合高中、完全中学、单科中学等多元类型,学生可依性向、志趣选择临近社区的学校就读,对於不想升学、只想就业的人,政府亦可规划将职业训练纳入十二年国教的范围,帮助其增长专业技能。十二年国教的实施,将可彻底纾解升学压力,使学生得到适性的发展,使教育回归本质,培养学生因应未来挑战的能。

九、 采认远距教学学历:利用网路四通八达,不受时空现制的特质,网路远距教学已逐渐成为学习的主流。而且网路学习不仅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因同时修习的学生人数不受限制,也是一种钜量教学(Mass Instruction)方式。可惜的是目前教育部仅同意大学毕业生采认三分之一的网路学分,但当网路蓬勃发展后,整体的教育方式都会受到冲击,网路学习将是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教育主管机关应以开放、前瞻的眼光,依照不同领域的特质,尽速订定承认网路大学的学分标准,适合透过网路学习的领域,采认的学分可以提高,甚至於透过网路学习的学位都可以承认,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透过网路的学习满足教育的需求,而不必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挤大学的窄门。

十、 技职教育与专业教育糢糊化:由於功能之不同,教育被区分为两种制度,一为以继续升学或学术研究为宗旨的普通教育,一为就业导向的技职教育。整体而言,普通教育虽为学生的升学或学术研究做准备,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大学或研究所毕业之后,仍然需要就业,与技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并无二致。然而,由於人为的设计,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却泾渭分明,无法互通,且因是大夫观念的影响,技职教育成为二等的教育,学生不得已的选择。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野是人为的结果。随著综合高中的设立、十二年国教的实施,以及大学功能区隔为研究型与教学行大学,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的分野交逐渐的糢糊化、普通大学可以设立技职科系,技职校院可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两者间的鸿沟逐渐消失,学生的选择将以自己的兴趣、能力为依归,不再以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为区隔,升学选择的机会增加,压力在无形中逐渐崩解。

十一、 各级学校建立特色:建立各校特色:多元入学方案的主要精神就是呼应多元智慧的概念,希望藉由多元入学方案,促使各级学校教学正常化,发展学生多元性向;强调的是多元选择,学校自行选择多元招生方式,学生主动选择入学方式;最后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更能促使学校发展多元特色,以符合多元社会的需求。在这种理念之下,学校应依办学理念、教师条件、学生特质,选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建置多元的学习环境,让符合学校特色的学生入学,并进一步发展其特质,达到「校校皆明星、生生是英才」的境界

十二、 学校科系与社会需求配合:进入WTO是我国各界努力多年的目标,而在今年年初终於实现了这个理想,但紧接而来的却是教育产业对外的开放。国内高等教育过去在政府的保护下,仅能在稳定中求进步,如今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冲击下,反倒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国外大学挟其已建立的国际性校誉,对向往国外留学的学生而言,能在国内就读国外名校,必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各大学恰可在这样的冲击下,斟酌学校的条件、社会的环境、学生的特质,建立各校的特色,吸引学生就读,而由於学生可各选自己喜好的系所、学校就读,压力自然分散而纾解。

十三、 公私立学校均质化:在教育竞争的过程中,私立学校所处的是最不利的地位。虽然号称属於社会公益的财团法人,私立学校接受各级政府的补助一向不足,学校所依赖的仅是学生学杂费的收入,为什麼培育的都是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的学生,只因设立的主体不同,政府设立的学校,政府予以大量的补贴;而民间设立的公益性学校却无法得到政府的协助,除了因此影响私立学校的教育品质外,也使公私立学校学杂费的差距变得如此悬殊。公私立学校均质化及缩小两者间的学杂费差距将是公私立学校能否公平竞争之关键,因此政府应在加强财务监督的前提下,增加对学校的补助,更应透过私校教育代金的方式补贴学生的学杂费,缩短公私立学校学杂费的差距,使公私立学校站在公平的基础竞争,如果私立学校能吸引学生就读,学生不再竞相挤入公立大学,压力自然纾解。

十四、 学校设置地域均衡:高中职社区化的首要任务是使社区内的国中毕业生都有学校可读,以目前现实的状况可能还无法像国中一样依学校划分学区,因此现阶段不妨先以已自然形成的生活圈作为规划的范围,学校的数目增加之后,再将学区缩小。每个社区先必须统计国中毕业生人数,社区内如果入学机会不足以容纳所有的国中毕业生,则可以将现有的国中改设为完全中学;如果供需间有极大的差距,也可新设高中予以容纳,至於高中职的比例,科班的设立,都可根据社区的需求弹性调整,逐渐达到社区学生就近就读高中职的目标。至於大专校院方面,在政府每个县市都设置一所以上大专院校的政策下,就是偏远的台东、澎湖、金门,都已有大专校院的设置,如今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提升这些校院的教学品质,吸引当地的学生就读在地的学校,再分众的政策下,对升学压力的疏解必有助益。

十五、 建置终生学习的教育体制:网路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上知识的爆炸及知识半衰期的缩短,知识不断更新、汰换,使得不断学习变成现代人掌握时代脉动、适应现代社会、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来源。知识经济时代中,全民的学习力深深影响国家竞争力,知识的取得、学习与管理,不只是知识工作者与管理者所关切的课题,更是全民应学习的课题。因应新时代的挑战与趋势,政府应从宏观、前瞻的角度,及早建制一个完整的终身学习体制与环境,设法将提供全民的教育机会及服务,从现有的学校体制拓展到家庭与社会、从正规学校教育延伸至全民的全方位学习、从传统的学习管道扩展为数位网路、与全球同步的学习资源网,引领全民一起迈入学习的新纪元,「处处可学习、时时可学习」相信民众对升学的期待就不如现在的殷切,压力自然跟著纾解。

结语

国内的教育在升学压力的沉重负担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教育的功能被抹煞,学生备受煎熬,但却无法学到应学的观念、知识、技能,长此以往,不仅个人的发展前途受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亦将逐渐减弱,其影响之深远,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教育行政当局实应在短期内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遏止日渐严重的升学压力,否则,国家、社会未来的希望在哪?个人的前途在哪?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答案。

不要放弃

有事者,事竟成
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我觉得好多高一的都有这种感觉,我也是今年刚高一的,周围好多人都是这样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讨厌学习,在正常不过了,说明你是正常人。才高一,慢慢调整心态高考弄他个清华北大。

来源:http://bbs.s3h5.com/ShowPost.asp?id=5915 详细的话你可以到那论坛看看,也可以问问版主,他们有问必答的
谢谢管理员把我帖子的字体转换成简体,非常感谢!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中最受人诟病的莫过於升学压力的沉重,因此,纾解升学压力成为教育改革声中最受瞩目的项目,「自愿就学方案」、「广设高中大学」、「高中职社区化」、「多元入学方案」都是企图解决升学压力的方案,然而实施至今却都未见成效,甚至於升学压力不减反升,著实令人忧心。

适度的压力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对教学成效之提升颇有助益,然而过度的压力将使学生身心无法负荷,造成身心的伤害。目前存在於教育体系中的沉重升学压力不仅对学生身心产生伤害,更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在为下一阶段教育的入学考试作准备,学生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解题的技术工」,反而该学的知识、技能均被忽略,教育培育「全人」的功能无法达成,现今社会中年轻人不知进退应对,国民素质逐渐低落,都是因为受到升学压力过度沉重影响的结果。

许多教改人士认为升学压力沉重是因就学机会不足所导致的结果,创置更多入学机会就成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广设高中大学」因而成为四一零教改联盟上街头诉求的四大目标之一。但是随著入学机会的增加,吊诡的是升学压力却不减反增,以今年入学为例,高中职、五专的入学机会已远超过国中毕业的学生人数,大学入学的机会已超过八成,但升学的压力却较之以往更未严重,家长、学生的抱怨声不断,显然的创建更多入学机会似乎并未为升学压力解套。

升学压力产生的原因

在台湾的社会中,升学压力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来源,与国外供需是否平衡的状况大不相同,如果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台湾社会中的许多因素及教育体制中的许多作为都是创造升学压力的主要根源:

一、 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尚未建立:台湾虽号称已是多元的社会,但「士大夫」的观念却仍深植人心,机关、企业用人之时,仍然是「文凭至上、学位第一」,虽时常以「职业无贵贱」安慰年轻人,但如果不能继续升学,则会被贴上「不学好」、「没前途」的标志,如果没有学位,在就业市场中谋职不是到处碰壁,就仅能能担任在社会中没有地位的的蓝领工作。在这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气氛(Value Climate)下,每个家长都会为了子女的前途,要求渠等继续升学,而莘莘学子也以升学为最重要的求学目标,在竞相升学的风潮下,升学压力沉重不言可喻。

二、 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主导台湾社会:过去的社会阶层是较为两极化的,不是贵族式的统治阶级,就是平民百姓的工作阶级,阶级分明,分工明确。但随著社会的进步及民主化的过程,中产阶级逐渐主宰社会的命脉与运作。根据研究的结果,台湾有七成以上的民众自认自己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虽未拥有钜大的产业,但因受过较高的教育,都拥有较为专业的工作,都有不错的收入,也过著较高品质的生活,因为亲身的体验,特别了解教育的功能,也特别肯定教育的价值,当然更期盼子女也能遵循自己走过的轨迹,接受高等教育、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对其子女的升学当然也特别的重视,当然也为升学产生强烈的激化作用。

三、 家庭有能力支应子女高等教育的费用:虽然教育部标榜著「合理学费政策」,但高等教育的费用对家庭而言,仍是一笔相当大的负担。早期,家庭穷困,除了能就读免费的军警、师范校院外,有许多家庭要求子女就读职校或早日辍学,赚取薪资,帮忙家计。然而随著台湾经济的发展,社会日渐富裕,一般家庭大多能支应子女教育的费用,穷困的家庭也因社会福利日渐健全,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工读机会的提供,也有能力支持其子女就读高等教育,也使升学的竞争不再仅是富裕家庭的专利,如今已成全民运动。

四、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直接植基於资讯、知识激发、传递、应用的经济型态称之为知识经济,台湾虽因知识工作者的比例未达标准而无法宣称已进入知识经济的社会,但近年来政府致力於知识经济的开发却是不遗余力,可以预见的,台湾进入知识经济世代指日可待。在知识经济时代,欲求在社会上有所发展,不论个人或企业,最重要的条件莫过於具有创新的知识,而知识的根源最主要也是源自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重知识的重要性,也加深了教育的竞争性,当然,升学压力的升压也是必然的结果。

五、 私校所占比例过高:在高中职阶段,虽入学的机会率已超过国中毕业学生人数,但约有一半的入学机会却属於私立学校,在大专校院方面,约有四分之三的入学机会属於私立学校。由於政府补助经费有限,而私校自筹的经费不足,大部分的教育经费均须由受教者支付,因此学杂费大都是公立学校的两倍以上,但教学的品质却无法与公立学校并驾齐驱,除非别无选择,学生大都优先就读公立学校,但因公立学校的机会极为有限,尤其是公立明星学校的入学机会更是僧多粥少,而私立学校却无法发挥分流的功效,升学压力并无因增加私校的入学机会而稍加纾解。

六、 技职教育体制吸引力不足:技职教育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提供准备的机会,而在学制的设计上,近年来也为技职校院的学生提供再进一步进修的机会,学生就读之后,进可再进修,退可立即就业,本应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然而因受限於社会的价值观,技职教育成为「重要但不受重视」的教育,再加上升学的机会不如普通教育,技职教育虽号称「第二国道」,无法吸引学生就读,成为学生的「不得已」、「第二」的选择,当然无法成为升学压力纾解的分流。

七、 明星学校的迷失未除:学校应建立多元学习的特色,不同专长智慧的学生可至适合其专长智慧的学校学习,学校如能促进学生专长智慧的成长就是明星学校,只要在专长智慧上能有所成就,能有所发展就是菁英学生,只要发展得宜,「生生皆英才,校校是明星」的目标是不难达成的,但可惜的是因受社会士大夫观念的影响,所谓明星学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而学校结构有如金字塔型,在尖端的明星学校数量少,一般性的学校多,在大家都争相「挤」明星学校的情况下,能进明星学校或明星科系的学生人数极为有限,增加再多的入学机会,在尖端的明星学校无法大量的增加,升学压力不动如旧。

八、 学校科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台湾近年来产业已逐渐高科技化、知识化,进入WTO后,社会所需的人才也起了急遽的变化,学校既然为社会中主要人才培育的场所,理应配合社会需求调整科系,而学生也应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自己喜好的科系,达到「学习分道、压力分流」的目标。然而,各级学校科系的设置却是数十年如一日,而且各校所设置的科系也大多雷同,既然科系与社会需求不符,与个人的兴趣、能力也不能配合,学生「选校不选系」,压力当然无从纾解。

九、 各级学校未建立特色:早期因相关法令、制度的限制,学校自主空间有限,无论系所的增设调整、招生名额的多寡、学校的组织及运作、课程的规划、教师资格的审查、校地的大小,样样均在管制之中,因此学校无从建立各自的特色,近年来学校虽然已经较以往松绑(Deregulation),但高中都以升学为目标,大专校院却相互模仿,都以「世界一流、研究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当作办学的宗旨。学校既然无特色可言,学生就以过去学校的排名为选择的依据,学生选择的目标一致,压力自然无法纾解。

十、 多元入学方案的不当:过去升学机会较为稀少,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公平是社会追求的目标,因此,联考就应运而生。然而,随著学校的增设,入学的机会逐渐增加,当入学机会充裕之后,社会重视的已由公平逐渐转移至合理,亦就是学生的「适性发展」。然而多元入学方案提出之后,由於宣导不足,教师、家长、学生等对其精神并不了解,因为多元入学的管道多样化,为了增加入学的机会,就不顾学生的专长智慧,所有的入学机会都要尝试,结果,多元入学方案不仅不能让学生有适性升学的机会,也无法达到纾解升学压力的目标。

十一、 课程一纲多本的结局:「教科书开放民间编辑」是这一波教改中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希望透过教科书开放民间编辑,教科书可以更多样化,教学可以透过教科书的选用,达到符合学生特质、建立学校特色的目标。然而此种观念在国民小学尚可施行,到了国中以上的学校,因为要参加入学考试,但不确定考题会出自哪个版本的教科书,为了放心起见,只好所有的教科书都购买,所有的教科书都研读,此种情形在过去有统一课程标准的时代或许稍微好一些,如今教育行政主管机关仅公布课程纲要,各版本的教科书书差异性更大,为了防止疏漏,更非熟读各版本的教科书不可。根据统计,报考大学指定考科,如果所有版本的教科书都要研读,学生需熟读七十三本的教科书,升学的压力怎会不沉重?

十二、 补习班兴风作浪:最近SARS蔓延,有一位建中居家隔离的建中学生跑至补习班补习,引起轩然大波,但令人惊讶的是,一个人人称羡的明星高中的学生还需至补习班补习,也显现补习风气的盛行。本来,补习班应该是提供补救教学的场所,成绩不佳的同学透过补救教学,可以提升学业水准。然而,如今的补习班却已沦为训练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解题技术工」的场所,在分分计较的考场上,到补习班补习,至少可以不会「输在起跑点上」,人人补习的结果,除了「垫高」入学标准,使入学考试更白热化之外,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毫无助益,而令人婉惜的是无法缴交高额补习费的贫寒学生升学机会受到严重的挤压。

十三、 联考的阴影尚未消除:许多教改工作者均以废除联考为职志,多元入学方案的推动更是以消除联考的弊病为目标,然而,联考的阴影在多元入学方案中并未消除,仅是藉由不同的名义借尸还魂而已。以高中职多元入学方案的登记分发入学方式而言,其入学所依据者仅为基本学力测验的成绩,与传统的联考并无太大的差异;至於大学多元入学方案中考试分发入学的丙案,学生不参加学科能力测验,入学所依据者仅为指定科目考试成绩,与过去的大学联考完全相同。既然联考是扭曲学校教学的元凶,更是学生升学压力的主要泉源,必需去之而后快,但在号称改革的多元入学方案中却暗藏联考,升学压力无法纾解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四、 终生学习的体制尚未健全:随著知识半衰期的缩短,知识能使用的期限大为减少,不仅造成了知识量的爆增,也使得学习型态产生重大的改变。过去学历相当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学识与能力,现在个人於工作或生活上所需的知识不可能在获得最后一张文凭前就完全学习齐备;「一技在身、终身受用无穷」的时代已成过去,「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社会应运而生。由於现今学习环境与过去大为不同,学生无需急於一时完成所有的学业,可在任何学习阶段之后进入职场就业;任何时刻,只要有学习需要,随时都可自我进修或有接受回流教育。然而目前各级学校在适应终身学习需求的能力上似乎仍待加强,对各种进修班级不仅资格限制严格,尚需经过入学考试等重重的关卡,与终身回流教育的理念不符,间接也助长了青少年的升学压力。

升学压力之纾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升学压力的产生并非源自升学机会的不足,主要来自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升学压力不能纾解,不仅扭曲教育的本质,更戕害青少年的身心,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升学压力的纾解应为第一要务,但疏解升学压力必须是全套的措施,枝节性或片面性的措施於事无补,以下是纾解升学压力必要的作为:

一、 建立社会多元价值观:想要纾解升学压力,其首要的工作就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建立。台湾的社会已极为进步、民主,已是十足的多元化社会。既然是多元的社会,理应有多元的价值观,然而,目前主控台湾社会的菁英份子,大多四、五十岁上下,这些战后婴儿潮末期出生的社会中坚,在成长的过程中,士大夫观念、升学主义已深植心中,因此对其子女甚至於员工、部属的期盼,大多无法脱离传统的「学历至上、文凭第一」的单元价值观。想在短期之内改变这些人士的价值观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如何透过各种的媒体、管道,宣导「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自己一片天」的观念,却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而对年轻的一代加强宣多元价值观尤其重要。在学校,应自幼稚园起就要逐渐建立起这种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应被唾弃,「多元智慧、多元成就」应为社会的主流思潮,惟有社会多元的价值观成型,各行各业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不再盲目的挤明星高中、大学,升学压力方才有纾解的一天。

二、 建立「学力本位」叙薪制度:利用各种媒体、教育的机会对年轻人、成年人宣导「多元价值观」固然不可忽略,但仍无法在短期之内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移风易俗」的效果,然而,如果能建置一套「重学力轻学历」的叙薪制度,在叙薪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变更国人「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相信更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套制度必须先由政府用人做起,用人、升迁,不应再以学历为唯一的标准,能力才是主要考量的因素;同时,亦应推广、落实职业证照制度,从事各种行职业,凭藉的是个人的能力而非学历。唯有如此,个人方能依个人的资质作最佳的生涯的规划,不仅有助於士大夫观念的淡化,亦有助於升学压力的纾解。

三、 加强学生生涯辅导工作:顺利的生涯发展必须植基在於两项基础之上,第一,学生的专长智慧应及早发觉、确定,并且以此为终生发展的目标,其次,学校必须功能区隔、建立特色,以提供学生专长智慧发展的环境,果真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专长、成就,都是英才,而每所学校都能协助某一种或多种智慧的学生发展专长,都是明星学校。在「生生皆英才、校校是明星」的情况,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而不是盲目的追逐并非适合自己的传统「明星学校」;学生选择的是适合自己专长智慧发展的学校、科系,学校招收的是配合学校功能、特色的学生,真正能达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境界,升学的压力自然纾解,然而,欲达成这个目标,学生的生涯辅导工作必须加强,不仅应透过谘商、辅导的过程发觉学生的潜力及专长智慧,更应协助学生及早规划适合自己特质的生涯目标,而非迷失在浩瀚的升学浪潮之中。

四、 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学生的智慧是多元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置多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专长智慧有发展的空间,精於语文、数理者,可至普通高中或一般大学就读,艺术院校提供具有艺术天份的学生学习的机会、精於技艺者则可至技职校院发展个人才华。各个学校自我定位、自我建立特色,学生依自己的专长选择学校,而在毕业之后,个人的生涯发展都是无限的宽广,自己都可创建自己的一片天空,学生不再盲目的追求传统「明星学校」,压力自然在各取所需的情况下获得纾解。

五、 尊重多元智慧的多元入学:多元入学方案的主要精神来自多元智慧的概念,虽然智慧是多元的,但因先天的条件及后天的因素,每个人仅有少数的专长智慧适合发展,因此,学生应及早发掘自我的专长智慧,并作为未来生涯发展的选择依据。自国民中小学起,学校就应设置多元学习环境,提供学生专长智慧学习的机会。国中毕业后,专长智慧已发掘并且经学习后有专长成就的学生,就应提供专属的升学管道,进入适合其专长智慧发展的高中职、大专校院继续就读,毕业后就成多元人才,以满足多元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然而,现今的多元入学方案中考试登记入学固然是为性向尚未明朗的学生提供入学的机会,但为有专长智慧、专长成就的学生设计的推甄、申请入学,却多仍以智育的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多元入学的精神并未凸显,升学压力当然沉重。是以,多元入学方案应为有各种专长智慧、专长成就的学生分别设置适合入学的管道,引导多元智慧的学生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多元学习环境学习,为社会培育所需的多元人才。

六、 建立公平的学生特殊才能评估制度:最公平的升学方式应是适才适所的多元入学方式,然而这种制度必需建置在公平评估学生能力之上。对於学生学科能力的评估,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成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心理测验中心研发国中基本学力测验多年,渠等的公平性已能受到社会的肯定,但对学生的特殊才艺、能力部分,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却仍缺乏一套公平的评估制度。目前由各校自行测验的做法,不仅没有公信力,学生尚需一校一校应试,不仅疲於奔命,更劳民伤财,恢复过去术科联考的方式,成立特殊才能评估委员会除负责特殊成就的评估外,更应负责特殊才能的考验,只要考一次即可为入学、甄选、分发的依据,更可获得社会的公信力。

七、 提升入学考试出题技巧:测验本是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及诊断学习困难的重要方法,但因过去入学机会少,想要升学学生的人数多,因此,考试成为筛选学生的重要工具,而随著升学压力的增加,各级学校学生学习的重点逐渐由教育的本质转为入学考试的内容,考试领导教学变成教学的梦魇。在升学压力尚未纾解之前,要改变考试领导教学似乎是件不可能任务,唯一能做可能是提升入学考试出题的技巧,将学生所应学习的内涵,在入学考试中都予以包涵,甚至於可以开发成题库,学生熟读题库的题目,事实上也等於学习到应学习的内容,考试引导教学以及升学压力挤压教育本质的效应因此也可降至最低的效应。

八、 实施十二年国教:高中职的社区化虽可逐渐纾解升学的压力,但实施免试入学的十二年国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自民国五十七年实施九年国教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进步,不仅外汇存底名列前茅,经济贸易量也位居世界第十四名,堪称经济大国,惟独国民教育仍停留在九年国教阶段。实施免试入学的十二年国教,可以彻底的解决升学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十二年国教的学校型态可以有高中、高职、五专、综合高中、完全中学、单科中学等多元类型,学生可依性向、志趣选择临近社区的学校就读,对於不想升学、只想就业的人,政府亦可规划将职业训练纳入十二年国教的范围,帮助其增长专业技能。十二年国教的实施,将可彻底纾解升学压力,使学生得到适性的发展,使教育回归本质,培养学生因应未来挑战的能。

九、 采认远距教学学历:利用网路四通八达,不受时空现制的特质,网路远距教学已逐渐成为学习的主流。而且网路学习不仅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因同时修习的学生人数不受限制,也是一种钜量教学(Mass Instruction)方式。可惜的是目前教育部仅同意大学毕业生采认三分之一的网路学分,但当网路蓬勃发展后,整体的教育方式都会受到冲击,网路学习将是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教育主管机关应以开放、前瞻的眼光,依照不同领域的特质,尽速订定承认网路大学的学分标准,适合透过网路学习的领域,采认的学分可以提高,甚至於透过网路学习的学位都可以承认,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透过网路的学习满足教育的需求,而不必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挤大学的窄门。

十、 技职教育与专业教育糢糊化:由於功能之不同,教育被区分为两种制度,一为以继续升学或学术研究为宗旨的普通教育,一为就业导向的技职教育。整体而言,普通教育虽为学生的升学或学术研究做准备,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大学或研究所毕业之后,仍然需要就业,与技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并无二致。然而,由於人为的设计,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却泾渭分明,无法互通,且因是大夫观念的影响,技职教育成为二等的教育,学生不得已的选择。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野是人为的结果。随著综合高中的设立、十二年国教的实施,以及大学功能区隔为研究型与教学行大学,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的分野交逐渐的糢糊化、普通大学可以设立技职科系,技职校院可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两者间的鸿沟逐渐消失,学生的选择将以自己的兴趣、能力为依归,不再以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为区隔,升学选择的机会增加,压力在无形中逐渐崩解。

十一、 各级学校建立特色:建立各校特色:多元入学方案的主要精神就是呼应多元智慧的概念,希望藉由多元入学方案,促使各级学校教学正常化,发展学生多元性向;强调的是多元选择,学校自行选择多元招生方式,学生主动选择入学方式;最后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慧,更能促使学校发展多元特色,以符合多元社会的需求。在这种理念之下,学校应依办学理念、教师条件、学生特质,选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建置多元的学习环境,让符合学校特色的学生入学,并进一步发展其特质,达到「校校皆明星、生生是英才」的境界

十二、 学校科系与社会需求配合:进入WTO是我国各界努力多年的目标,而在今年年初终於实现了这个理想,但紧接而来的却是教育产业对外的开放。国内高等教育过去在政府的保护下,仅能在稳定中求进步,如今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冲击下,反倒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国外大学挟其已建立的国际性校誉,对向往国外留学的学生而言,能在国内就读国外名校,必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各大学恰可在这样的冲击下,斟酌学校的条件、社会的环境、学生的特质,建立各校的特色,吸引学生就读,而由於学生可各选自己喜好的系所、学校就读,压力自然分散而纾解。

十三、 公私立学校均质化:在教育竞争的过程中,私立学校所处的是最不利的地位。虽然号称属於社会公益的财团法人,私立学校接受各级政府的补助一向不足,学校所依赖的仅是学生学杂费的收入,为什麼培育的都是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的学生,只因设立的主体不同,政府设立的学校,政府予以大量的补贴;而民间设立的公益性学校却无法得到政府的协助,除了因此影响私立学校的教育品质外,也使公私立学校学杂费的差距变得如此悬殊。公私立学校均质化及缩小两者间的学杂费差距将是公私立学校能否公平竞争之关键,因此政府应在加强财务监督的前提下,增加对学校的补助,更应透过私校教育代金的方式补贴学生的学杂费,缩短公私立学校学杂费的差距,使公私立学校站在公平的基础竞争,如果私立学校能吸引学生就读,学生不再竞相挤入公立大学,压力自然纾解。

十四、 学校设置地域均衡:高中职社区化的首要任务是使社区内的国中毕业生都有学校可读,以目前现实的状况可能还无法像国中一样依学校划分学区,因此现阶段不妨先以已自然形成的生活圈作为规划的范围,学校的数目增加之后,再将学区缩小。每个社区先必须统计国中毕业生人数,社区内如果入学机会不足以容纳所有的国中毕业生,则可以将现有的国中改设为完全中学;如果供需间有极大的差距,也可新设高中予以容纳,至於高中职的比例,科班的设立,都可根据社区的需求弹性调整,逐渐达到社区学生就近就读高中职的目标。至於大专校院方面,在政府每个县市都设置一所以上大专院校的政策下,就是偏远的台东、澎湖、金门,都已有大专校院的设置,如今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提升这些校院的教学品质,吸引当地的学生就读在地的学校,再分众的政策下,对升学压力的疏解必有助益。

十五、 建置终生学习的教育体制:网路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上知识的爆炸及知识半衰期的缩短,知识不断更新、汰换,使得不断学习变成现代人掌握时代脉动、适应现代社会、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来源。知识经济时代中,全民的学习力深深影响国家竞争力,知识的取得、学习与管理,不只是知识工作者与管理者所关切的课题,更是全民应学习的课题。因应新时代的挑战与趋势,政府应从宏观、前瞻的角度,及早建制一个完整的终身学习体制与环境,设法将提供全民的教育机会及服务,从现有的学校体制拓展到家庭与社会、从正规学校教育延伸至全民的全方位学习、从传统的学习管道扩展为数位网路、与全球同步的学习资源网,引领全民一起迈入学习的新纪元,「处处可学习、时时可学习」相信民众对升学的期待就不如现在的殷切,压力自然跟著纾解。

结语

国内的教育在升学压力的沉重负担下,教育的本质被扭曲,教育的功能被抹煞,学生备受煎熬,但却无法学到应学的观念、知识、技能,长此以往,不仅个人的发展前途受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亦将逐渐减弱,其影响之深远,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教育行政当局实应在短期内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遏止日渐严重的升学压力,否则,国家、社会未来的希望在哪?个人的前途在哪?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答案。

参考资料:http://bbs.s3h5.com/ShowPost.asp?id=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