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鱼网会母选段: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被命名为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3:21

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海内外庄严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这项被命名为“希望工程”的事业,是着眼未来、造福后代、为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办的一件实事。

  久旱的土地

  建国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8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4%,文盲也由建国初占人口的80%下降到20.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加。1977年至1987年年均增长16.8%,高于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4%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1.3%的幅度。

  然而,经济落后和沉重的人口包袱,使我国教育的发展步履维艰。我国有2.2亿在校生,比美、苏、英、法、日等国在校生的总数还要多。由于绝对值大,尽管政府已经逐年增加教育投资,但按人均计算就捉襟见肘了。以1988年为例,国家教育财政拨款321亿元人民币。加上其他渠道筹资102亿元,共计423亿元,人均不足40元。到1990年,人均教育经费仍只有52元,约合10美元,列世界倒数第几位。而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目前的人均教育经费已以千美元计。

  我们每年基础教育经费,小学生人均仅合60元,这笔经费一般只能支付教师的“人头费”。据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介绍,一些农村小学教育行政经费只够教师发10个月的工资。用于教学活动的公用经费,中学生每人每年平均5元多,小学生仅3元多。

  徐永光与山西大同希望学校的孩子在一起

  全国的平均水平尚且如此,至于那些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条件之差,则更加令人不忍。我们看到,在湖南省汝城县,昔日的“红军小学”,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成了一级危房,孩子们叫它“碰不得”学校。1927年井冈山会师前后,毛主席在这里办过公,朱德在这里招过红军,如今它再也无法承受岁月的重荷,被拆除了。为了能让周围五六个村的孩子们重返校园,为了让山乡的文明之火不至熄灭,乡长李明珍带头捐了126.5元。但是,老区的庄户人实在拿不出钱来建学校。4年多过去了,人们不知道是把这126.5元还给乡长,还是让它继续在银行里沉睡。而那些嗷嗷待哺的红军的后代们,也只能在梦里再见昔日的“红军小学”。

  经济贫困和教育落后相伴而生,形成了一个互相掣肘、恶性循环的怪圈。尽管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指出:治贫先治愚,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教育,关键在钱。许多贫困县每年教育经费已占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甚至半数以上,但由于基数小,这笔资金分流到每个学校、每个孩子头上却还是杯水车薪。

  有人形容,我国的基础教育犹如一块久旱的土地,要使它得到滋润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又不能无所作为,继续耽误下去。正如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21日强调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揪心的新文盲

  基础教育落后使文盲大量生长。我国现有近2亿文盲,每年还有约400万小学生辍学。据1990年统计,其中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有109万。这些不该成为文盲的孩子正在涌向本来就庞大惊人的文盲大军!

  目前,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些地区,每个适龄儿童入学,每年还需交纳40~50元的书杂费,这对于许多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一项难以承受的负担。“民以食为天”,在吃饭和读书不可兼得的境况下,孩子失学,实在是迫不得已。

  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失学问题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安徽省金寨县青山区油店乡中心小学原有学生210名,开学后有50多人没有返校,流失率达26%,河南省商城县白塔集乡有学生1006人,春节过后,辍学302人,占30%。在湖北省罗田县这个两度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的县里,落梅河乡1990年春应到2254人,未到1129人,这意味着50%以上的儿童有可能成为新的文盲……

  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这个道理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我们在大别山区调查时看到,两家屋脊相接的农户,一家种桑养蚕,科学种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穷困潦倒,家徒四壁,靠救济度日。同样的山和水,同样的政策环境,何以贫富悬殊?前者是高中毕业生,掌握了科学致富的本领;后者目不识丁,认为穷是命不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一切都说明,扶贫要扶本,教育必先行。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能读书学习,掌握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本领,这既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起码条件和当务之急,也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

  滴血的心

  最先承担起扼制贫困地区学生流失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老师。这些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辛勤园丁,当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看到“桃李满天下”的气象,就目睹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凋零;见到自己昔日的学生成了“猪倌”、“牛娃”,他们的心在滴血!为了不在这块本来就很贫穷的土地上再播下贫穷的种子,他们做出了最大的奉献、最大的牺牲。

  罗田县落梅河乡的126名青年教师,为了找回失学的孩子,每年都要在陡峭的山路上往返14000余里。近三年来,老师为学生垫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达4万余元,占他们全部收入的一半。黄泥畈小学教师朱冬明的账算出来就更令人吃惊:他参加工作8年:总收入8064元,而他为学生花去了5886元,占73%。

  难道老师们自己很富裕吗?不,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一贫如洗。就拿朱冬明来说,在他简陋的屋子里,除一台供学习用的单卡收录机外,再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没有一件超过40元以上的衣服,没有一双超过20元的皮鞋。涞源县有个叫李恕的教师,在山乡里教了30多年的书,教出了祖孙三代人,却穷得娶不起媳妇,至今孑然一身。涞源县银坊中学的刘晓岚,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家里自留地连着两年没打下粮食,只靠49元工资要养活妻子儿,赡养80岁的爷爷。有时候,刘晓岚到中午吃饭时就躲开学生,到村边小树林读书,直到下午再饿着肚子上课。孩子病了,爱人托人捎话让他回家,他不走,校长劝他,他说道:“我走了,这班学生咋办?”就是这个年轻人,拉着几千元的债,为学生垫付学费,在封闭的乡村试验美国教育家布洛姆的反馈式教学法。爱才的校长心疼地说:“教学上宁可放一放,你先想想怎么活下去吧!”刘晓岚总是憨厚地笑笑。他填饱肚子的最新发明是,每天熬一锅棒子面粥,早上喝新粥,中午添上水喝旧粥,晚上再续上水喝剩粥,有人问:“你这么玩命为了什么?”他回答说:“只要我在一天,就不能让学生学不到知识,中国有几千年教育传统,我怕对不起祖宗。”

  我们的老师也是人,他们也食人间烟火。我们既要理解老师的伟大,更要理解他们的平凡。国家再困难,也要设法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是全社会的责任,这付重担不能全由贫困地区的老师独自挑起。

  希望的火种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该法又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就学”;“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经费缺口很大,贫困地区尤甚。

  发展教育,完全靠政府增加投资显然有困难。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1988年12月23日,李铁映同志在向七届人大第11次会议汇报教育工作时指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己任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缜密的调查和论证,率先实施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式是:(1)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2)为一些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3)为一些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

  希望工程从实施的那一天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项工作深表赞许。邓小平同志欣然题写希望工程四个大字,李先念、聂荣臻、已故的徐向前元帅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希望工程题了词,充分肯定希望工程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也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怀着对失学孩子的同情和对振兴教育的期望,纷纷解囊相助,出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动人事例。不少海外友人也认为希望工程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给予热情关注和实际援助。一年半来,已筹集资金愈千万元。1991年,全国23个省(区)、130个县的3万名失学孩子已经享受“希望工程”助学金重返校园,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还援助建立了15所“希望小学”,以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徐永光与中国青基会名誉会长万里在一起

  希望工程的近期目标是: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在328个国家重点扶贫县普遍布点实施救助。到1995年,每年将至少为10万名失学少年提供助学金。对少数确有培养前途,而家庭又特别贫困的中小学毕业生提供特别助学金,支持他们继续深造,直至中学、大学毕业。

  希望工程还刚刚起步,所筹资金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不过聊补万一。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点燃希望火种,形成示范力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唤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儿童教育事业,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关心国家、人类的前途。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儿童优先”的原则,要求在本世纪结束的时候,让地球上的每一个儿童都受到基本教育。我国政府已在《公约》上签字,并表达了同样的决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努力搞好希望工程,为儿童教育这一世界性的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我们的信念是:只要中国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我们希望,贫困地区的孩子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和美好的明天。
  http://www.cydf.org.cn/bk/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