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魂街漫画180百度云:就业不稳定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12:20
////////////////

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就业的压力。在此期间,我国共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但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并不乐观。

  ——城镇下岗和失业人数2000万。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再加上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国约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

  ——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5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有4.7亿,全国有耕地19亿亩,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计算,需要农业劳动力1.9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有3.2亿的农村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这样,农村还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全国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约700万。我国现有人口12.6亿,若人口自然增长率按1.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

  综上所述,我国每年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为1.77亿人。另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至少2000万人。这样,我国实际上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为1.97亿人。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按8%计算,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则每年对劳动力的需要约为800万。这样,我国将有1.89亿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严重失衡,即劳动力的供给远超过需求。

  1.过大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供给量取决于人口总量和劳动力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即劳动参与率。我国的劳动参与率,1952年仅为36.1%,以后不断提高,到1993年已超过56%,1998年达到56.8%。这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1993年劳动参与率为43%,而且也高于发达国家,如美国1990年劳动参与率为40.2%。同时,我国又有12.6亿之多的人口。最多的人口加上最高的劳动参与率,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如果劳动参与率按56%计算,12.6亿人口可提供的劳动力数量约为7.1亿。

  2.有限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力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必须要与一定的物质要素相结合。如果可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数量不能满足劳动力与之结合的需要,一部分劳动力就会因无法与物质要素相结合而不能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即出现了劳动力失业的问题。而一定时期内能够与劳动力进行结合的物质要素的数量,总是一定的,这就决定了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如果现有的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则必然发生劳动力失业。

  实际上,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一直承受着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巨大压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过剩的劳动力,在农村表现为农业生产上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劳动;在城市则表现为企业拥有过度的冗员。由于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和需求过剩的短缺市场,企业的冗员问题并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逐渐打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由财政统负盈亏变为自负盈亏。企业冗员开始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但由于短缺市场的存在,其冗员还不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短缺市场的消失并进而出现供给过剩,一些企业便开始出现微利甚至经营亏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出现困难。这时,企业冗员便成为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负担甚至障碍。消除冗员、减轻负担便成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自1992年以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每年不断增加,尤其是三年脱困期间,下岗人数急剧上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却迅速减少,1996年国有企业职工为5549万人,到2000年则减少到4265万人,年均减少6%。

  由供给过剩导致的需求约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也是市场经济的宏观环境。企业只能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而不是改变这样的环境。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市场需求约束还不能说是正常的市场需求约束,它是由于改革中因市场机制不健全和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导致的一种低水平的需求约束,是企业自身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我国的企业改革采取的是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在需求过剩的市场环境驱使下,已经取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企业并没有注意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是利用取得的自主权和手中的留利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以争夺过剩的市场需求。因此,过剩的市场需求便成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盲目投资必然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生产出一些质量不高、附加价值低的产品,从而造成大量的产品供给过剩,但与此同时,一些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却无力生产。因此,对这些企业来说,过剩的市场需求消失,其生存的基础也不再存在,其结果必然是陷入困境。而这些陷入困境的企业又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这些中小企业有更多数量的职工,因此造成大量的职工下岗。

  再看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问题凸现出来。由于城市就业的压力,让农民进城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不现实。所以,当时采取以发展乡镇企业的方式来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1993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3亿。但在以后的几年中,由于对污染严重或造成资源浪费的小机械、小造纸、小水泥、小钢铁、小煤矿、小矿山实行停产关闭,加之一批乡镇企业因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而亏损倒闭,因此,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下降,到2000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1.28亿,比1993年仅增加500万,平均每年只增加约72万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采取“离土不离乡”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果正在减弱。因此,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几千万的农民大规模外出流动,为自己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寻找出路。

  就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量增加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的同时,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在下降。自1996年以来,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由控制总需求以防止经济的过快增长转变为刺激总需求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就业弹性也在下降,1986—1990年为0.33083;1991—1995年为0.10643;1996—1999年为0.1157。就业弹性以后虽然可能会上升,但不会有大的变化。在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均下降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下降。
  http://www.xslx.com/htm/jjlc/jjzt/2002-10-9-10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