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没打败孙权:关于七国之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9:41:36
任何关于七国之乱的资料、介绍、PPT更好。:)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中国古代西汉初期的公元前154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诸候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作乱。

事件经过
当时,由于国家奉行“无为而治”,使刘姓诸侯的势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中央反抗。

汉文帝时已感到藩国的威胁,便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景帝听从,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于是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的七国之乱开始了。七国是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他们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变,欲夺景帝皇位,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杀了晁错,而七国之乱不但没有停止,还闹的更凶了,占领了不少土地,吴王还自立为帝。景帝无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军镇压,用了3个月的时间,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而且汉景帝又借机削落诸侯国领土和把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利收回,自此,诸侯名义上是封君,但已失去实权了。

关于七国之乱 :
平息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在位17年间,采取的一件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大决策。
七国之乱,实际上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而造成的汉代各郡国割据势力的叛乱问题。
西汉立国后,汉高祖刘邦出于巩固刘家天下的目的,将子弟分封各地,形成郡国并立,在汉朝立国未稳情况下,此举虽然能收到巩固政权的暂时效果,却种下长远的祸根。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文帝时,齐、楚各国已各传子孙二三代,与汉皇室亲属关系日益疏远,感情淡薄。半独立的郡国与集权的皇朝在各方面存在许多矛盾,相互猜忌,各怀疑惧,叛乱只是早晚问题。汉文帝时,贾谊就指出这一点,并建议文帝再封诸王子弟,使汉帝国成为更多更小的郡国,以削弱诸郡国势力,便于中央统治。贾谊又建议文帝再将自己的子弟分封到要害地区以拱卫汉王朝,文帝接受了贾谊建议,虽得一时一效,却又重复了汉高祖的错误。
汉景帝时,晁错为相。晁错认为,诸国太强大威胁王室,应当抓住郡国之过绳之以法,并建议景帝用削夺国土作为惩罚。这样既能逐步减弱其势力,又能逐渐加强皇权安定国家。尤其是吴国蓄谋造反多年,更应严惩。晁错已预先估计到这种严惩手法有可能激化中央与郡国矛盾,但是晁错坚持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既然是祸,迟发作不如早发作。景帝采纳了晁错意见,先后削夺赵国。楚国以及胶西国部分国土。景帝三年,吴王刘濞带头发兵叛乱,他纠集其它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亲率吴楚联军二十余万人西征,一时黑云压城,中央政权似乎已危如巢孵,命在旦夕了。
在吴楚七国气势汹汹的进攻面前,景帝动摇了自己的决策,他听信了晁错政敌袁盎的谗言,以为牺牲晁错,便可换来和平。于是设圈套将晁错在长安东市腰斩,还残暴地杀害晁错全家老小,以为此便可解决问题,结果适得其反。这一则暴露了景帝在叛乱面前张皇失措,又做了一件亲痛仇快之事,这真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杀害晁错后,景帝派人求和,叛郡坚拒。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景帝无奈,只好决心讨伐。他派太尉周亚夫率主力军反击吴楚联军,派郦寄领兵攻赵、栾布领兵攻齐、大将军窦婴驻守荣阳接应。中央政府调兵遣将,欲与叛郡一决雌雄。
此时的叛国之兵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梁王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在关键时刻,他坚决站在代表中央的汉王朝一边。吴楚联军西进,梁王在得不到援兵情况下,只好坚兵死守,使吴楚联军始终无法取胜。吴楚联军又回头攻击周亚夫所率主力,周亚夫却采取据险固守之法,不急于应战。吴楚联军屡战无胜,士气低落,更由于弃家西进,供应短缺,不得不退走。此时,周亚夫挥兵猛追,吴王刘濞一败涂地,士兵饥死叛散,溃不成军。吴王带残兵千余人逃奔东越。在汉王朝重赏引诱下,东越人杀死吴王向汉王朝请赏。楚王刘成也兵败自杀。其余四国国王也自杀或被杀。赵王在汉军围攻下,最后城破自杀。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持续了三个月,就全部失败,可见分裂不得人心。
七国之乱既平,汉王朝威望提高。汉景帝趁势加强集权,严格控制王国。他规定诸王不得治理国事,仅能衣食租税,又减少王国官员,降低其品级,所有王国官员由皇帝任命,这就保证了中央皇朝的力量逐步渗入各郡王国内部,使王国的独立地位日渐减弱。到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对王国控制,诸王国名存实亡。这才最终解决了由分封而引起的割据叛乱问题。

你看过汉武大帝的吗?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的了。还有历史背景。不过那时的皇帝是汉景帝。汉武帝的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