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战许褚:西部大开发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24:47
急需!!!!!!

我国西部大开发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原因,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工业化,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下,一开始就把西部纳入国家工业化进程,156项项目就有124项安排在西部;“三线”建设,国家在西部投资2050亿元,用于发展国防和基础工业。七十年代初我国引进石油化工和冶金工业重大成套项目47项,其中23项放在西部。这些镶嵌在西部的现代工业与本来最落后的农业形成明显的反差。这些工业项目虽然对西部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西部地区在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它一些经济社会条件较差的制约,仍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西部经济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东部占有较优越的条件,经济迅猛发展,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形成“马太效应”,差距呈扩大趋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五项重点工作。这些为西部大开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是十分适时的、非常英明的。我国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人口占全国的1/3,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多在西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含林地、草场面积比较大等),同时,这一地区还聚居着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又与十多个国家接壤。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增强国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巩固边防,以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就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战略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一、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开发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因此,需要有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现以系统论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

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因此,西部开发的产业定位、生产要素(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获取、产品的销售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以科技为依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按照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以科技为依托,逐步向高加工化、技术密集化方向发展。

城乡经济一体化。西部地区要缩小以至消灭“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根据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协调发展的方针,打破城乡和所有制界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政策、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合理分工与协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我国过去实行的以重工业为重点城市工业化道路,和以大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化道路。其结果是:大城市发展缓慢,小城镇又得不到发展,致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这种“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教训,应引以为戒。在西部开发建设中应利用工商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互促共进关系,走城、乡工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和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结合的城镇化道路。通过以小城镇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办工商业,主要是乡镇企业,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反过来工商业的发展又推动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小城镇的发展,从而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与社会是西部地区的两个子系统,两者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医疗、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振兴,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加强,人口的控制等社会发展又支撑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西部开发、建设中要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实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全局,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并不宽裕,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更加突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实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西部自强、东部合作、中央支持。西部大开发,工程庞大,任务艰巨。因此需要西部、东部和中央三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方能使大开发达到预期的效果。西部大开发最根本是靠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因此,“西人”要树立主人翁思想,自主、自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要看到西部在上面讲到的一些方面条件较差,与八、九十年代东部大发展时期相比,大开发的任务更艰巨,需要时间更长。因此,要有“打硬仗”、“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对西部大开发,“东人”应树立大局观念,积极支持,改善和加强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中央政府要适当集中财力,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制定支持西部开发的倾斜政策,中央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予以帮助和支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二、西部大开发的模式

西部大开发的模式选择是关系到开发事业成败的大事。在计划经济时期,西部几次开发都是采用“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以下称“计划模式”)配置各种资源。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究竟是采用“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还是采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以下称“市场模式”)配置各种资源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要看到目前我国尤其是西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刚刚确立,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都还不健全,市场机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西人”的市场经济观念(市场观念、用户观念、质量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风险观念等)还不强,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还不够,思想还比较封闭、保守;企业家的数量较少、总体上素质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采用“市场模式”,在地理、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经济就很难发展起来,这已被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但是,也应该看到,尽管“计划模式”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开发的启动阶段。但如果单纯采用“计划模式”,又往往因计划有相当的主观色彩,脱离实际,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事与愿违;又因“计划模式”具有无偿性特点,与人是理性的原则相悖,难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因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计划制订者政府的目标是宏观经济增长,两者相矛盾;过去西部开发和扶贫曾采用“计划模式”,政府拨款、输血的办法,结果由于一方面国家财力有限,另一方面,也难以形成造血功能,成绩并不显著。这也是长期以来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不能仅仅依靠上述中某种单一的模式,在大开发的全过程两种模式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它们之间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必须坚持经济利益原则。所以一般讲,西部大开发应采取“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和“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相结合,以“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为主。其结合方式:一是板块式,例如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部分,属财政转移支付的,是依靠政府的倾斜政策,则应采用“计划模式”,而社会融资部分,则应采用“市场模式”。二是融合式,例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来确定,然而,是否调整,怎么调整?则要由企业主根据可能获利的大小来决定,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属“市场模式”。但它又要以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为依据,这属“计划模式”。两种模式在开发、建设的前、中、后期的作用不尽相同,从整个过程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日益健全、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企业家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高、人们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市场模式的作用范围是扩大并强化的趋势,计划模式的作用范围是缩小并弱化的趋势。

三、 西部经济发展的方式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交通、科技和依托城市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占领了国内较大的市场份额,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进军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和商品也进军我国市场。这样,西部地区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市场竞争激烈、抢占难,自身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摆在“西人”和“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如果单一采取“渐进式”、“梯度式”发展,那么西部经济将永远赶不上东部而且还将继续拉大差距,更不用说进军国际市场。如果采取全面推进跳跃式发展,急于求成,又因条件不具备,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思路,采取新的发展方式,以发挥“后发效应”,追赶东部地区和参与国际竞争。这里拟提出“增长极带动,多层次推进,部分跳跃式发展”的方式。所谓“增长极(增长中心)带动”,是指增长极以它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优势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冲动向腹地辐射,并由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不平衡,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层次较高的增长极,如西安、兰州、重庆、成都等。作者认为应在对这类增长极继续建设提高的同时,再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和培植增长极:一是对专署所在地和地级市培育成中等城市;二是把县城建设发展为小城市;三是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培育建设小城镇(不必每个乡镇都搞一个);四是在沿边、沿江(河)、沿路(公路、铁路)培育增长极。这样,在西部地区形成许多大小、层次不同的增长极。依靠这些增长极为载体发展经济及其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所谓多层次推进,是指实行不同技术层次(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等)、不同资源类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拘一格。所谓部分跳跃式发展,是指在一些地方,对一小部分产业实行“高起点”、超常规发展。如可在西安、兰州、重庆、成都等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有的可以是一般城市),集中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一部分传统产业,主要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营造一批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以上述这些产业、企业为“火车头”,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西部地区土地辽阔,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性大的特点,拟采用高、低点法。所谓高低点法,“高”是指在一些地方、一小部分产业发展高起点、高技术密集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跳跃式发展,“低”是在大多数地方、大量行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众多的中小型企业。通过以上方式的发展,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各种资源潜力,发展区域经济,富裕各族人民。

四、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西部地区(含内部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含存量和增量)的方向应当是:改造和提高“朝阳产业”;淘汰和压缩“夕阳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根据前述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考虑国内(东部、中部、中央政府)、国际环境条件对西部地区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其产业选择按三次产业为序提出如下建议:

(1)调整、加强第一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把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结合起来。除重要农业区外,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二是产品要向优质化、多样化方向发展。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所决定的,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把农业结构的调整同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优质原料结合起来,通过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经营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四是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同农产品出口贸易(含边贸)结合起来。依据上述原则,农业结构调整建议如下:①作物种植业。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粮食相对过剩,以及多数粮食产品的价格相当于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入世后将缺乏竞争能力的情况下,作物种植业结构调整应向名、特、优、新、绿色食品方向发展:A、粮食要发展优质的小麦、玉米、稻谷,以及各种杂粮,压缩劣质粮食的生产;B、经济作物,如发展长绒棉、油菜籽、烤烟等,压缩甜菜生产;C、蔬菜和花卉。如发展红辣椒、番茄、哈密瓜等,还应从国内外引进一些新品种蔬菜。②林业。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的发源地都在西部,可见西部林业的发展和改善、优化生态环境结合事关重大。林业的发展应同发展果树(西北的苹果、葡萄、香梨,西南的桑蚕、猕猴桃等)、木本油料、木本粮食等经济林和用材林以及药用植物(如枸杞等)的种植结合起来。同样起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的作用,以兼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③畜牧业。我国草场面积大且大部分在西部。畜牧业已有较好的基础,大开发中除要发展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外,还应积极发展特种动物。④休闲、观光农业。大城市郊区应当根据“都市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精神)生活功能的特征,适当发展一些休闲、观光农业,为城市提供休闲服务,使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⑤在大城市郊区适当发展一些高新技术农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满足宾馆、航空、铁路以及一些高收入人群对高档农产品的需求。

(2)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改变过去那种有什么资源就生产什么产品的做法,把市场需求作为主导因素,发展市场导向、资源供给型产业和市场导向的需求推动型产业。这两类产业中比较有优势的是:①能源工业。应充分利用西部地区油、气、水电等资源丰富的条件发展能源工业。②矿产品加工工业。应在市场导向下,发展有资源优势的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工业。③农产品加工工业。西部农产品加工原料资源丰富,如棉花、大牲畜、猪等都占1/3以上,一部分土地退耕还草、还果后,还将增加果品、畜产品量,还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应当努力发展以食品、饮料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工业。④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可在西安、重庆、成都等科技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培植、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西部工业结构调整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实行国有工业、国防工业、民营工业的融合。国有工业企业、军工企业聚集着“高、精、尖”技术、设备和科技人员,但由于体制等原因,未能发挥其对民营企业的辐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应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机制,进行联合与协作,共同为振兴西部经济作贡献。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①交通运输业。西部大开发,交通必须先行。包括公路运输,及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产业等;②旅游业。陕西、四川、云南等省、市、区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应大力发展,使之成为21世纪西部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去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是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部开发、建设中,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应“一视同仁”。大中型骨干企业应提倡发展复合型经济,即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对国家的投资拟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采取参股、控股的形式,加入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一般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应提倡鼓励发展私有经济,采用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组织形式。

五、西部的大开放

西部大开发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单靠西部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因此,要把大开发与大开放结合起来。

1.对内开放。即对国内(东部、中部,主要是东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西部原材料资源、劳动资源十分丰富,市场潜力很大。双方有很强的互补性,西部对东部及中部开放,双方联合与协作,于西部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东部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东部地区推进“高级(度)化”和“外向化”战略,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按照“梯度推移理论”某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向西部转移,东部、西部“双嬴”。搞好东西合作应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合作中,西部获取、利用东部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资源,可通过合作开发、合资合作经营、技术转让、产品扩散、补偿贸易、承包租赁、组建企业集团、人员的培训和交流等途径。同时,还应建立东西合作机制(机构、制度等)。

2.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离开国际市场,就很难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已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一再证实了的经验。一个地区亦如此。唯一的出路是,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引进外国资金、人才及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振兴西部经济。

(1)创办国家级内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已有一些开发区,在开发、建设中应在西安、重庆、昆明、乌鲁木齐等建立一些国家级内陆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保税区,建议国家给予享受与东南沿海特区相同甚至更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北部、西部、西南邻国及其它国家商人(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合资、合作开发资源、兴办企业。

(2)发展边境贸易。前面讲到西部与10多个国家接壤,又有漫长的陆地边境线,西部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在开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对外开放的新的黄金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努力发展边境贸易,包括制订沿边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搞好口岸建设,建立边贸出口基地、搞好边贸产品生产,加强边贸管理等,通过边贸促进西部沿边地区交通运输、信息、旅游业等的发展。(作者:洪乌金)

更多参考:
http://www.chinamaize.com.cn/lt/xbkf/xbkfindex.htm

http://d.baidu.com/rs.php?q=%CE%F7%B2%BF%B4%F3%BF%AA%B7%A2%C2%DB%CE%C4&tn=baidu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