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吉的堡幼儿园: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14 02:46:17
只知道与佛经有关,不知其含义,知道的可否解释一下

出自《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波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夷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我们的身体只是因缘的一个现象,他不时变动,没有停息,所以是空是幻。就象我们的影子,他是依据我们的身体而存在,我们的身体变化了,他就变化了。我们的生命其实也只是我们的缘分所显现的影子,说他没有可影子也有现象,可他不是主人。而我们却误以为身体就是我们的主人,可他又不时变换,所以怕失去,产生了渴望他不变,永不失去的欲望,就是爱恋身体的想法产生了。于是就这样开始轮回。
其实,真正的主人是不会变动的,你也努力找找吧。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2/1710.htm#a01
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

释会纪闻

太虚大师讲述

十一年九月在北京己未讲经会

悬论

佛国品第一
======================
节选

丙二 因惟摩诘示疾而兴教化

丁一 观身发心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波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夷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释】本文之科判如下:

┌观自身

┌大众问疾 ┌分别观身—┤

观身发心—┤因疾说法—┤ └观他身

└闻法发心 └劝导发心

世间众生,因不觉妄动而有病,净名菩萨以大悲方便而示疾。非众生病,如来无施教之功,众生无自行之果。缘菩萨疾,法界有应机之教,菩萨有利他之行。若不觉妄动之病灭,则大悲方便之疾除;若大悲方便之疾起,则不觉妄动之病转。感应道交,内外熏通,故以维摩诘疾,而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波罗门、及王子、官属等无数千人,云集兴问。净名于是乃令人人以彼有病之身,推之人人自己之身。先观身是无常、苦恼之聚,无足依恃,遂说十喻、以明人人自身无常及苦之理。立比量云;身是无常;不久立故;诸不久立者皆无常,如泡。余之九喻,例推可知。

问曰:何以知身是众苦之聚也?答曰:以身乍生,即为老与病死所依,呼吸无常,甚为危迫,故知是苦。问曰:何以知身是无常耶?答曰:此身血肉业风所持,如吹水沫聚为一团,不可撮摩,撮摩即散,故知是无常也——初因无明业识为中心力,遂揽父精母血凝为自体——。问曰:不然,身有个形体故。答曰:身根色状业力暂现,犹如沤泡不得久立,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长时存在故。答曰:渴爱所注,相似相续。如彼灯焰从油炷生,油干炷烬,焰续则断;渴消爱歇,亦复如是,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有自体相故。答曰:层叠缠裹,恍似有实,然同芭蕉中空无坚,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体本常一故。答曰:本无常一,颠倒故见。如观眩人幻无为有,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明了现前故。答曰:虽有身相,如在梦中,见自见他,皆是虚妄,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体是真实故。答曰:由三世业集四大缘,在心镜中现身如影,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本自然有故。答曰:业识为因,名色为缘,身依起灭,如声之响,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个形自存故。答曰:业缘牵合,时变时灭,犹如浮云倏然有无,故知是无常也。问曰:不然,身有形现存故。答曰:众缘集起,缘起即灭,如闪电光刹那不住,故知是无常也。能见此身现前刹那、刹那变灭不住,则无常观成矣。

下有八喻,观身无我。问曰:身是无常与苦,此义不然。身有生命,有自在力,主宰环境,造作受用,何得比同影、响、云、电、无我无生之物?答曰:不然,身体如地,非能自主。身心如火,岂为吾我?身之业用,动作如风,何来性命?身之生死,流转如水,安有魂灵?四大假合,宁有真实?当体全空,何我何物?如草木瓦砾无知,故知地无主。为风力所转无作,故如风无寿。此身无我,故无常、苦、空也。

以下六句,合观不净及苦。盖苦与不净是事,而无常、无我是理。虽悟无常、无我之理,观身是苦,而习惯自然已成常事,贪玩色身深生爱著,然此实唯互相诳骗而自欺其明耳。何则?涕、泪、屎、尿、痰、唾、汗、垢,凡所流溢无非不净,足知全身秽污充满,外包薄皮,伪现形容。虽复澡浴香洁、鲜衣美食,病与老死辄相凌逼,凡是又谁不曾身历目击者哉!顾犹贪玩爱著,非自欺欺人而何?故此身实为毒蛇、猛兽、怨贼、恶鬼所聚之旷野,处此甚可怖畏,甚可忧患,甚可厌恶。此为观自身竟,即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四枯念处也。

一切可乐皆自身起,身既如是,除此身外复有何者以为乐耶?使更无堪乐者,虽悟此身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不唯无可除却,除却亦何所得,则翻不如不知此为愈也。答曰:不然,有佛清净法身甚是可乐。所以者何?以从无量功德智慧生故,从五分无漏法生故,从四无量心生故,从六波罗密生故,从方便、神通生故,从道品、止观生故,从佛果不共力生故,从断智二德生故,从真实严重生故,故当欣乐。此为观佛身竟,即常、乐、我、净四荣念处也。

释尊昔于双林之间现般涅盘,林之八树变现四枯、四荣之相,以表四枯、四荣之间为大涅盘。六凡执世间法为常、乐、我、净,固迷大涅盘,二乘执一切法为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亦迷大涅盘。而大涅盘实亦不离四枯、四荣,四枯四荣全即大涅盘也。大涅盘性如是,本不生菩提心亦复如是。故净名令分别观身相为剀切而显发真心也。

虽然、此身既不足依,纵有佛身可乐,亦与吾今有何交涉?答曰:不然,吾人自心本真如性,亦即佛心本真如性;而此心真如性,本非是人亦非是佛,然具能起诸佛、众生一切因果业报依正染净之事。心迷性违,无明妄动,遂成吾人可患身世。心悟性顺,圆觉真净,遂成如来可乐法身。今且能迷之、违之而成此可患身世,夫宁不能悟之、顺之而成佛可乐之法身也哉!亦在当人悟本心性,自觉佛性本具,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学佛修习无量清净之法焉耳。然佛清净法身,圆明真常,离名绝相,随九法界众生净善根缘,以本因地中大悲行愿,故现诸差别福智身士。是以得佛现身,须净众生善根缘力;欲得众生缘力,须断一切众生烦恼生死之病,非由自求解脱之所能得。必焉发大乘心,普遍种植、发生、长养、成熟一切众生善根德本,乃能得之。故曰:诚欲断一切众生病、得佛身者,当发无上菩提心也。此为劝导发心竟。

夫维摩诘既因身疾,当前指点,深切著明,如应解说。彼问疾之无数千人,遂皆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此为闻法发心竟。

然此经是修取净佛国土法门,故专从利他一方面,示为维摩诘度人发心耳。须知此经即俗而真,即事而理,非所谓从假入空以自度,再从空出假以度他,然后自度度他入中道者。此圆顿门,一时同具,即利他而自利。故从自利言之,则净名自发菩提心,犹善财初遇文殊耳。

┌—透视障碍

┌—天眼—┼—明瞩微远 ┌—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 ├—能见未来 ┌—┼—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 └—遍观诸趣 │ ├—此没彼出彼没此出

├—天耳—闻 声 无 碍┌—到达—┘ └—一念能至十方世界

六通—┼—他心—知他心事无碍│ ┌—小大互变

├—宿命—知过去事无碍│ ├—一多互变

├—神境———————┼—转变—┼—彼此互变

│ │ └—有无互变

│ │ ┌—应机不测

│ └—应化——————┤

└—漏尽—自能漏尽遍知一切众生漏尽不尽 └—化现无方

┌—天眼 ┌—菩萨明—般若

三明—┼—宿命 又—┼—如来明—佛德

└—漏尽 └—无明明—法空

┌—观身不净

┌—四 念 处—┼—观受是苦

│ ├—观心无常

│ └—观法无我

│ ┌—未生恶令不生

├—四 正 勤—┼—已生恶令灭

│ ├—未生善今生

│ └—已生善令长

│ ┌—欲

├—四 如 意足—┼—念

│ ├—进

│ └—慧┌—信

三十七道品—┼—五 根—┐ ├—进

│ ├——┼—念┌—念 ┌—正见

├—五 力—┘ ├—定├—择 ├—正思

│ └—慧├—进 ├—正语

├—七 觉 支———————┼—喜 ┌┼—正业

│ ├—轻安 │├—正命

│ ├—定 │├—正进

│ └—舍 │├—正念

└—八圣道——————————————┘└—正定

┌—因果 ┌—发一切智心坚固…………解脱

├—业 ├—不舍众生大慈……………救苦

├—定 ├—具足大悲……………………观

├—根 ├—信一切佛法精进……………忍

佛果十力—┼—欲 因地十力—┼—思行禅定……………………智

├—界 ├—除二边智慧…………………断

├—至处 ├—成熟众生……………………闻

├—宿命 ├—观法实相……………………愿

├—天眼 ├—入三解脱…………………圆满

└—漏尽 └—无碍智………………………爱

┌—总持……………一切智—┐

四无畏—┼—知根………………漏尽—┼—果地

├—决疑……………说障道—┤

└—答报…………说苦尽道—┘

┌—三 业 无 失

│ ┌—无不定心

├—无 三 心—┼—无 异 想 ┌—欲

│ └—无不知舍 ├—念

十八不共法—┼—六 无 减————————┼—精进

│ ├—智慧

├—三业随智慧行 ├—解脱

│ └—解脱知见

└—知 三 世无碍

【纪】此章、净名因疾说法,不出四谛法门。是身无常下、先说分别观自身,厌苦、断集;观四念处,知五阴、诸入所共合成。此可厌恶、当乐佛身下,次观佛身,慕灭、修道。明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乃至五分无漏法,四无量心——梵天亦修此而量不同,仅能遍一世界,圣则随分修习——,六波罗密,六通——本心无碍,是谓神通——、三明,三十七道品——小乘亦有生灭道品,对治烦恼而起者,此则为平等法性,菩提烦恼皆同——,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从如是无量清净善法所生。在众生身中,观苦、不净——即是事观——,无常、无我——即是理观——,如来涅盘四德中、即常、乐、我、净耳。从业缘现句:吾人当知业为过去身中未断之贪、爱、生因,与夫父母、四大之性缘相合,便现此身。设有因无缘、或有缘无因,皆不能生此身也。百一病恼句:人身有四大痛苦,苦即恼义。地、水、火、风各有百一病恼,共为四百四病恼。

丁二 从心起行

戊一 直心正念真如

【纪】此章、通摄弟子、菩萨二品。直心正念真如,即回事向理,不立一法,以法皆事故。一起法见、佛见,便违真如本体也。

己一 弟子品

【释】夫‘闻法发心’之后,继之以‘从心起行’者,全心成行,全行成心,三心总摄众行,众行集显三心,虽复三心一行中发,众行一心中修,然亦不废前后层次,秩焉无紊,成厥条贯。初由胜解开发觉心,虽复遍修众行、广历万法,而唯念念求证真如法性。确立不拔,直往无前,把持要津,截断凡圣,慧剑挥空,佛魔齐斩,是所谓实际理地不留一尘者。迨夫离念相应,触证真如,显如实空即是如实不空,净德深淳充周法界。由不可思议之熏起不可思议之变,妙用繁兴,靡从轨则。虽然,未应胜善独居,还得昏蒙兼济;尽而不尽,寓之无竟,大悲方便等虚空界,利乐众生穷未来际。故由直心进乎深心,遂终之以大悲心也。夫不可思议解脱之妙行,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即自而他——自即菩萨,他即众生,自即个人,他即社会——,即他而自;即人而境,即境而人;即色而心,即心而色;即因而果,即果而因。然此经标佛国为宗,归宗有在,故专从化他一面以明之。夫净名者,即是真如实相,亦即直心正念真如。从本以来,唯是一心,名之真如。无真如名,非可修相,非可证相,拟心即错,起念斯乖;小乘之真慧所不能到,大士之俗智亦不能契。故声闻魁首、菩萨班头,均被弹诃也。而先之以弟子品者,从信满发心,经十住行,多修定慧,近于二乘,第知而不滞、过而不留耳。观善财十住、十行间所参多比丘者,可知之矣。故佛国品师资感应,染净隐现,从不可思议心涌不可思议境,观不可思议境发不可思议心,依不可思议心起不可思议教,闻不可思议教得不可思议益。诸佛华严初成正觉,于海印三昧中一念炳现微尘刹土、十世古今,顿从佛地诠显历劫修行诸菩萨法是也。次、方便品兼谈小乘之法,示疾说法,开发胜心,犹佛华严入法界品,只园会上已有舍利弗等声闻僧众。文殊师利游化,意同净名示疾,善财乃因之发心也。此弟子品,净名弹诃舍利弗等,正犹善财参学德云等耳。华严以策进行人至于佛地为宗,故就他之益自者以明。此经以摄受众生净乎佛国为宗,故就自之益他者以明。宗本无本,遇缘即宗;建宗有殊,行法斯异;行法虽异,程序同也。

弟子品第三

【释】师资礼道,不违世间。师视资如弟,以兄自居;资事师如父,以子自处;相影合称,故名弟子。然如来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孰非弟子、而独标名声闻众者何哉?盖释尊忍土之教法,虽复从大施小,回小成大,而化仪则存乎声闻。舍家从佛,为法眷属,住持三宝,宏范三界,从闻生解,事事资承,弟子之仪,事理圆足。不同俗人虽信佛而在家奉事君亲,大士虽契佛而随处游化世间。故弟子之名义,有广有狭:广虽遍及一切,狭则专属声闻。又依大乘经之广义,皆称佛子;此依小乘经以称为弟子,故专指声闻也。然此应名弟子述昔被呵斥因缘辞不堪往维摩诘问疾品,今略之、故但标名弟子品第三也。

庚一 净名运悲感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