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枫叶国际学校贴吧:关于摩擦生电的研究性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11:57

用玻璃棒擦绸布就产生负电荷
用橡胶棒擦皮制品就产生正电荷
(不知有没有调换,只供参考)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材分析:
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识别物体是否带电,带何种电
(三)教法提示:

(四)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摩擦生电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式,人们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产生了电荷,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总电量不变,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帮带负电荷

人类很早就有对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观察记载.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就已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提到“顿牟掇芥”(顿牟即琥珀,掇是拾、吸起的意思,芥指微小之物).王充还认为雷电现象不过是“一声一气”——气即如今之所谓放电.

第一个从理论高度来研究电和磁现象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原始理论的人是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他将金刚石、蓝宝石、硫磺、树脂、明矾等许多物质一一摩擦,发现它们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作用.吉尔伯特为了把这种作用与磁作用加以区别,便引入了“电的”(electric)作用这个词.但他认为电的作用只是一种吸引作用;电和磁是截然无关的,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吉尔伯特还制作了第一只可供实验用的验电器——用一根极细的金属棒,中心固定在支座上,棒可自由转动,由于棒极轻,当摩擦后的物体靠近棒时,棒会被吸引而转过来.

1746年,英国人考林森从伦敦给美国费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寄了一只莱顿瓶.富兰克林很感兴趣,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得到了丰富的成果.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的概念,而且正负电荷可互相抵消,并用“+”、“-”号来表示.富兰克林还认为:作为起电手段的摩擦只是使电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电不会因摩擦而创生.在任一绝缘体系中电的总量是不变的——就是通常说的“电荷守恒原理”。
库仑定律的发现,对电磁学的发展十分重要.借助这个定律人们研究了导体表面电荷分布的问题,英国学者格林引入了电势的概念,而且得出了带电导体各个不同点的电势值总是相同的.

关于电的本质,直到研究了原子结构后才弄清楚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帮带负电荷
电荷间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