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财政局:关于蹴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科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1:17
大家知道蹴鞠的变迁吗,包括是怎样传到国外去的???

黄帝作蹴鞠的传说
足球,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叫蹴鞠或蹋鞠.唐代的颜师古在《汉书注》
中说:鞠是用皮做成,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蹴蹋以为戏乐.
最早记载了足球活动的书是《战国策》.此书记载:苏秦当了赵相,为
了联络齐国共同抗秦,他对齐宣王说:齐国是一个大国,有二千里土地,数
十万军队,仅临淄一个城市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都喜欢以吹竽,弹
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为乐.这样的富强国家,怎能俯首听命于秦呢
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距今二千三百
年前,在我国的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就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了足球活动.
《战国策》上记载的是足球活动开展的情况,而它的起源当然还要早些.
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
材也."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距今约五千年,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
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五千年前有没有创造足球游
戏的可能呢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
掘出很多磨制很光滑的石球.这些地区正是当年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实物
和传说正相吻合.在原始社会,人类有创造游戏的能力.美洲土著易洛魁人
处在原始社会的部族时代,就有球戏;我国唐尧时代也有一种"击壤"游戏.
黄帝时代当然也有可能创造简单的踢石球活动.
无论是传说,还是有文字记载,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足球起源最早的国
家.国际足球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
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说:"足球发源于中国".这个说法是有
根据的.
(二)汉代的蹴鞠与《蹴鞠二十五篇》
足球的起因可能是为了锻炼腿部力量:是一种属于军事上训练的活动.
通过实践,逐步改进游戏方法,使人们感到踢球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齐国
临淄城的人们,就是把踢球和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等都当作娱乐
活动的.以踢球为娱乐,在战国时期,不仅只是齐国,见于吏籍记载的还有
楚国.《西京杂记》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大公,
原出身于楚国沛县丰邑的庶民.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刘大公和刘温接到了
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养老.二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豪
华的大厦,看的是歌舞伎乐,但他对此并不满意,终天闷闷不乐.于是,刘
邦派亲信到刘大公处打听,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败夫走卒,
屠狗杀牛之辈,一天工作之后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蹴鞠:而现在住在未央
宫里,没有过去的老朋友,没有斗鸡,蹴鞠,总感到不是味.于是,刘邦就
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一座
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在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从
此,太公又"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这座新城,后来就被命名
为新丰城,即今陕西省临撞县的新丰镇.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
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写的《盐铁论》中
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
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
".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阳和
陕西绥德的汉画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图象(图一).可见,在西汉时期,足
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在汉代,人们认识到足球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是军
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
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据何晏《景福殿赋》中
说:"(蹴鞠)将以行令,岂唯娱情."这些记载都说明,在西汉后期和东
汉时期,足球由社会的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活动.
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
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 艺文志》时,
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汉代的兵书共有四类,一类是讲战略战术的
兵权谋家,一类是讲军事指挥的兵形势家,一类是讲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阴阳
家,一类是讲军事训练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属于军事训练的
兵技巧类.
汉代的足球由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这不光是性质的改变,
在方法上也有极大的变革.《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传了.唐朝人还看到过
此书.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说篇》",
域说就是讲球门建筑规格的,仅此一篇,就可见全书内容的详尽.如果《蹴
鞠二十五篇》能从地下被发掘出来,对汉代足球运动的研究必将提供丰富的
资料.现在,我们只能从汉人的诗文中,寻求汉代足球方法的一鳞半爪,从
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代足球运动的面貌.鞠城就是球场,
汉代的足球场建筑都是很正规的:球场四周围有矮墙,球门象座小房子,正
面育看台,有阶梯,就象一座小城.《鞠城铭》就是刻在鞠城墙上的铭文;
全文不长,一共十二句.翻译成现代的口语就是:圆的足球方的场墙,这是
仿象阴阳的道理天圆地方.两边各有六个球门,一队有十二个人上场.比赛
时裁判长和副裁判,要坚决执行球赛的法章.不怀偏袒的私心.不因亲疏而
异样,完全是公平合理,谁也无埋怨的话可讲.球赛尚然如此,执掌政权更
该这样.从这几句铭文中,可以使我们知道,汉代的足球已是分队比赛,每
边有六个球门,上场队员是十二个,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有明确的球规
可循.这样的踢球方法,可以说已具备了现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足球当然要受到汉代军事家的重视.汉武帝的
大将霍去病远征塞外,在缺粮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踢球比赛.在实行征兵制
度的汉代,人人都有服兵没的义务;作为军事训练手段的足球,也受到一般
人民的重视.《会稽典录》上说:"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
家以蹴鞠为学."由此可知,汉未开展足球活动已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
(三)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的制球工艺,
有两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
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
成为气球.吹气的球,在世界上我国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
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
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唐代
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
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
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
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高球门的射门,
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
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
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
王建有一首《宫词》,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寒
食节就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国古代的人们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都要
郊游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寒食的积滞.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
民间也有.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
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
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活动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
宋时期.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
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
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唐人康骈写
的《剧谈录》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
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
褴楼,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
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展,一
脚把 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于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
及.
(四)宋代的圆社与《蹴鞠图谱》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
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有个
圆社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
这事记在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
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上海博物馆藏一幅
元钱选绘的《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宋代礼仪中规定,朝
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怀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
场表演踢球.二是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
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
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
张明,蔡润等.此外,宋代社会还有一部分人以踢球帮闲混饭吃的.刘邢在
《中山诗话》中写了一个类似高俅式的人物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秀才,踢得
一脚好气球.他的官运不亨通,几年选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
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宫半职,但又拿不出钱财贿赂丁谓的门房求得接见.
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一天,丁谓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
三复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还丁谓,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他见了丁谓
之后,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
坠落在地.丁谓看了这种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复也就在哈哈大笑中
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高俅和柳三复都是踢球艺人中的幸运儿,靠皇帝和官僚的赏识,得了官
职.而广大的踢球艺人却是在社会压榨和饥寒中挣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
级,对踢球艺人是看不起的,称他们为"贱人","寒贱之子".虽然在喜
庆宴会上,踢球艺人的表演给官僚贵族们带来欣赏技艺的欢乐,但官僚贵族
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对踢球艺人制订苛刻的罚则.罚则规定:凡是输球队
的队长,要在脸上抹上白粉,并挨麻鞭子抽打.两队比赛,总是一输一赢,
输者在表演了球技之后,还要受一番羞辱,这真是非人的生活.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
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圆社的人数
可能不少,许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天下称圆社"的记载.由此看来,圆社是
全国性的踢球组织.
宋代由于对足球运动的重视,足球运动相当普及,有关一些著述,如《蹴
鞠图谱》,《蹴鞠谱》和《事林广记 戊集》就是宋人撰写的.《蹴鞠图谱》
的作者是汪云程,《事林广记》的作者是陈元靓.这三部书中都用许多专业
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我们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断绝之后,这些专
业木语已有许多难以辨识.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在宋代,足球是
最受普遍欢迎的娱乐活动."风流无过圆社","青春公子喜,自发土夫怜,
万种风流亭,圆社总为先."《蹴鞠谱》中的这些记载就是证明.踢球之所
以成为老少欢迎的娱乐,是因为这种娱乐既使人"精神爽","消长日",
"度永年";又可起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即"健体安身可美","
肥风瘦痨都罢"."得此消闲永日,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
之功."此外,还可以"善诱王孙礼义加",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
年前,人们对于足球运动的娱乐,健身和培养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
分的认识,这对于足球运动的开展当然会起极大的腿进作用.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自
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
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几百个之多.《水浒
全传》上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
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
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
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
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
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
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
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
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
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关于我国古代的足球,除了有许多史籍的文字记载外,在一些文物图象
上也有反映.如登封县少室石阙上有踢球图,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图"
(图版3),元刻《亭林广记》上有蹴鞠图(图二),元代"足球纹铜镜"
(图版4),元钱选画《宋太祖蹴鞠图》(图版5)等.这些文物图象,从不
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足球活动开展的面貌.特别是"足球纹铜镜"图象,
在研究元代足球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足球纹铜镜"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件以体育活动为花纹的罕见
珍品.铜镜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譬笄发,作
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
介千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状痕迹,其形态十分逼真.
(五)明清足球的衰败与灭绝
我国元以前史籍上没有男女对踢足球的记载.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
散曲中才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
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
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
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
"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王怜香愿,六片儿香
皮做姻眷."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从"足球纹铜镜"和元散曲中
所反映的事实可知,元代踢球娱乐的社会性是大大缩小了,它不再是节日的
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明史》
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
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
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
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
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
的事:"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
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
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
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
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
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
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
十倍.'"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宋代的足球艺人,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卖
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妓院中娱客了.
明代足球的社会性,虽然逐步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
料,还是不少的.如明社重画的《仕女图》有蹴鞠场面(图版6),《明宣
宗行乐图卷》中有观鞠场景(图版7),明王圻《三才图会》也有蹴鞠图(图
三).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象《红楼
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踢球,而且也只有一
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 汪
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踢球活动的描写.该书中说:汪士秀是庐州人(今
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
秀南游洞庭湖,夜伯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
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酒后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
那会踢球的老者象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
傍.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这是我们家
传的流星拐踢法."谁知汪士秀一脚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
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鱼
膘做成.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中有漏光,
下射长虹,犹如经天之彗,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如果把这一句
话移来形容我国古代足球发展的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国古代的足球活
动,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
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灭绝了.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寻找其灭绝的原因,大概育这样几条:
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
的娱乐.清王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
活动.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踢球娱乐的兴
趣.从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
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减低了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由自身的
娱乐活动转变成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狎巷的宴饮娱
乐,使足球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便不
能不趋向灭绝.
我国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便灭绝了.但是,几千年足球运动的影响,在
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清代冰上足球的开展,是古代足球发展的一个旁系.
我国北方民间还有踢石球活动.这些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遗迹.

中国足球到了明清时期,发生第二次转折。因为明清时期体育运动的特点是武术兴起,少林寺武术即始于明,几百年来不衰。足球日益沦为娱乐和杂技,一改汉唐与军事联系的宏伟气势,开始滑坡。到清代满族人主中国以后,因满族还没有脱离原始狩猎骑射的风俗,清王朝提倡的是狩猎、射箭、滑冰、摔跤等运动,骑射和狩猎反而得到复兴、延续,足球则进一步走向衰落,一撅不振。至清末,迎来西洋的现代足球运动,等于从新开始学习。
回顾中国古代的毗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何以未能发展成现代式的足球?本世纪初中国接受西方式足球也有近百年历史,何以追赶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原因,却反而为人们所忽视。
中国是农耕的民族,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没有土地,就失去生存的保障。这一基本点,决定了上层文化的表现也必是和平的、稳定的、保守的、知足的。试看中国人传统的健身游戏和竞技类的项目如导引、气功、武术、毽子、秋千、跳绳、爬竿、杂技、高跷、龙灯以至十八般兵器等,都主要以个人为单元,进行锻炼、表演或比赛,龙舟比赛是最有竟争性的,但不作定距离的记分,也没有破记录的记载。人们着眼的是娱乐性,欣赏其表演的水平,并不以进攻、击败对方为目的。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决不允许别人的人侵和掠夺,一旦有人侵的外敌,必奋起自卫,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的军队,历来以防御为主,至今如此。中国的武术,首先讲求武德,讲求自卫,若是好斗和持强欺弱的弟子,必为师兄、师弟所不齿,会被师父扫地出门的。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如汉之与匈奴,魏晋南北朝之分裂,都是对外族人侵的抵抗。明朝郑和七次下南洋,航海技术先进,海军力量极其强大,累计官兵达27000人,在100余艘船队中,长100米以上的有40至60艘,目的只是显示大明国威,告诫南洋小国,岁岁朝贡,表示臣服即可。而哥伦布的船队只有3艘,长仅18米,共船员88人,但其目的非常明确,即寻找新大陆,开辟新的殖民地,掠夺新的资源。
再来看欧洲的农业环境条件,欧洲的面积与中国大体相似,但平原占整个欧洲大陆约60%,中国的平原只占12%;欧洲的大岛屿(如英格兰、爱尔兰、冰岛)和半岛(如意大利、希腊、西班呀、挪威、瑞典)特别多,故海岸线很长,达37900公里,有利于发展航海事业。中国只有东南部分面向海洋,故海岸线只有18000公里。平原大,草原也大,这就决定了欧洲的早期农业以畜牧或游牧业为主,种植业的比重一直很小,农作物种植被纳人牧草的轮作制之中,牧场远大于农田。直至今天,英、法、德、意等国的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低于畜牧业。畜牧业中又以养牛业(奶牛及肉牛)为主,如德国的养牛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70 %,法国占60 %,英、意等国也都在40 %以上。小麦、大麦和燕麦等除食用和酿酒外,相当部分是供饲料之用。这使得欧洲人日常的膳食结构以牛羊肉及牛奶为主,面包为副。中国则以粮食(稻、麦和杂粮)为主,畜牧业附属于种植业,肉食水平很低,靠大豆等植物性蛋白质补足。从生理学看,肉食多的人,肾上腺的分泌较盛,表现为好动、好斗、好胜、好追逐新事物,这在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和橄榄球运动上表现得最为充分。
中国历史上汉朝之与匈奴、魏晋南北朝之与拓跋鲜卑,都是因北方游牧族的牧场退化,南下掠夺汉族农田、改农为牧而引起。汉朝十分强大,对匈奴的人侵,常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实力下降,无力抵御游牧族的人侵,只能以南北分治结束。强大的唐朝,疆域远超过长城以北,长城失去屏障意义,长期废弃失修,致使以后的蒙古族长驱直人,南宋终于灭亡。明代吸取教训,采取守势,重修长城,但明代的疆域缩小,重修的长城,较之秦汉长城后撤了五六百公里。明末国力衰弱,无力阻挡清兵的人关。回顾汉唐盛世时,毗鞠与军事训练紧密联系,奋发向上。宋元至明,足球军训的意义趋于消亡,转向单纯的娱乐消遣,小小足球,也是国力民风的反映。但这只是远因,更直接的近因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
欧洲足球的历史也很悠久,古希腊有类似足球的游戏,叫harpastun,公元2世纪罗马人征服希腊后,把harpastun带往欧洲各地,使这种游戏更普及了。当时的玩法是把球在两队球员间的上空抛出,双方努力把球推向对方的界外。英国在harpastun传人之前已有一种mellays(来自希腊文melees)的球戏,当时的球赛往往在宗教节日举行,由市长开球,如周二开斋节(Shrove Tuesday),圣烛节(Candle mas ),参加的人数可多达几百人,时间常常持续好几个小时。
公元10世纪以后,欧洲各国虽然都有了足球的游戏,但各国的称呼都不同,直至15世纪末,才统一称foot ball。可是名为足球,实际上还是手足并用,可以用手抱球、抛球,而且动作粗野,队员间相互可以用足踢对方的外胫骨,可以把对方撞倒等,以至历史上英国王室好几次下令禁止足球,但未能禁住。这也是西方女子不能参加足球的原因。其情况与中国皇家之提倡跳球,皇帝、宰相、将军都亲自踢球,女子也可踢球形成鲜明对照。
19世纪前的欧洲足球,人数还没有限制,场地大小也无定规。现在的长方形球场和球门是1801年才定下来的。参加人数限定为11人,则是迟至1850年才定下来的,当时的分配是前锋9名,后卫2名,没有固定的守门员,个个守门有责。直至1880年才专门指定守门员,同时规定只有
守门员可以用手拿球,其余球员不得以手触球。可见截至1880年为止,欧洲足球的历史尽管也很悠久,但其内容与中国汉代的毗鞠、唐代的毗毡、明代的气球相比,中国球技的高超、球技名目的繁多、比赛和表演内容的丰富多彩、女子也与男子同样的玩球等方面,是不能比拟的。但中国式的足球却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欧洲足球则蒸蒸日上,这是为什么?
英国足球历史也很久了,为什么到19世纪末才迅速发展成现代足球?这同工业革命始于英国不能说是巧合,而是有其必然的因果。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等国的足球很快跟上,也因为他们都是殖民地的积极竞争者。殖民地的竞争和足球比赛的急速发展表现为同步,也是一个饶有兴趣的文化现象。英国足球的布局从9-2式、6-2-2式到5-2-3式,都完全以进攻为主,欧洲国家都采用同样的阵容,反映了早期对殖民地的掠夺需求。禁止以手触球之后,球技也随之迅速发展。接着足球遍及全世界了,全世界的水平都提高了,单纯的进攻难以取胜了,于是在布局上减少前锋,充实后卫,讲求发挥集体战术的力量,取胜对方,出现了诸如4-2-4,4-3-3等阵势.西欧和南美两大流派,也各自向对方学习,球员互相交流渗透,走向全面攻防的阶段。而这也正是世界殖民地被资本主义瓜分完毕,世界经济从两次大战的巨大伤亡中省悟过来,转人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经营渗透的时期。反映到足球上,就是比赛规模的世界化,商业化,足球比赛日益受控于金钱,明星球员成了商业和广告俘获的对象,在高薪的牵引下,可以随时改换队籍或国籍,为不同的足球俱乐部踢球,这是以前所想象不到的。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成为统一的大国,发生分裂是短期的,统一是长期的。从地理条件看,黄河和长江都是平行地自西向东流人海洋,两条河流都可以通航,东西之间,不存在障碍;南北之间,又籍大运河的开挖而得以畅通无阻。这些有利于统一的条件,恰恰是欧洲所欠缺的。欧洲的大岛屿(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相加,不及爱尔兰大)和半岛,几条高山山脉和森林的阻隔,使欧洲分割成许多国家,语言繁多,难以有统一的文字〔川。独立的各国为求生存发展,相互竞争,你追我赶,交流渗透,促进了工商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文化现象之一的足球,在这种大背景下也获得相应同步的发展。两千余年来中国的跳球历史,因缺乏竞争机制,到了后期,则蜕化成单纯的文娱活动。清末民初,富于竞争机制的英式足球传人以后,只能在沿海的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港口城市落足,难以深人内地发展,缺乏内部省与省间、地区与地区间的竞争机制和推动力,其进展的缓慢是不足为奇的。而且足球的这种差距,是与百年来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与西方的差距是一致的,不能苛求于足球一项。

黄帝作蹴鞠的传说
足球,在我国古代的史籍上叫蹴鞠或蹋鞠.唐代的颜师古在《汉书注》
中说:鞠是用皮做成,中间塞以毛发,成为圆球,用脚蹴蹋以为戏乐.
最早记载了足球活动的书是《战国策》.此书记载:苏秦当了赵相,为
了联络齐国共同抗秦,他对齐宣王说:齐国是一个大国,有二千里土地,数
十万军队,仅临淄一个城市就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都喜欢以吹竽,弹
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为乐.这样的富强国家,怎能俯首听命于秦呢
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距今二千三百
年前,在我国的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就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了足球活动.
《战国策》上记载的是足球活动开展的情况,而它的起源当然还要早些.
西汉学者刘向在《别录》中写道:"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所以练武士知有
材也."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距今约五千年,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
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五千年前有没有创造足球游
戏的可能呢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陕西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
掘出很多磨制很光滑的石球.这些地区正是当年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实物
和传说正相吻合.在原始社会,人类有创造游戏的能力.美洲土著易洛魁人
处在原始社会的部族时代,就有球戏;我国唐尧时代也有一种"击壤"游戏.
黄帝时代当然也有可能创造简单的踢石球活动.
无论是传说,还是有文字记载,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足球起源最早的国
家.国际足球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
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说:"足球发源于中国".这个说法是有
根据的.
(二)汉代的蹴鞠与《蹴鞠二十五篇》
足球的起因可能是为了锻炼腿部力量:是一种属于军事上训练的活动.
通过实践,逐步改进游戏方法,使人们感到踢球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齐国
临淄城的人们,就是把踢球和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等都当作娱乐
活动的.以踢球为娱乐,在战国时期,不仅只是齐国,见于吏籍记载的还有
楚国.《西京杂记》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大公,
原出身于楚国沛县丰邑的庶民.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刘大公和刘温接到了
长安城的未央宫中养老.二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豪
华的大厦,看的是歌舞伎乐,但他对此并不满意,终天闷闷不乐.于是,刘
邦派亲信到刘大公处打听,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败夫走卒,
屠狗杀牛之辈,一天工作之后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蹴鞠:而现在住在未央
宫里,没有过去的老朋友,没有斗鸡,蹴鞠,总感到不是味.于是,刘邦就
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一座
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在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从
此,太公又"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这座新城,后来就被命名
为新丰城,即今陕西省临撞县的新丰镇.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
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写的《盐铁论》中
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
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
".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在河南南阳和
陕西绥德的汉画像石中,都有蹴鞠的图象(图一).可见,在西汉时期,足
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在汉代,人们认识到足球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是军
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歆在《七略》一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意,
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据何晏《景福殿赋》中
说:"(蹴鞠)将以行令,岂唯娱情."这些记载都说明,在西汉后期和东
汉时期,足球由社会的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活动.
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
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 艺文志》时,
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汉代的兵书共有四类,一类是讲战略战术的
兵权谋家,一类是讲军事指挥的兵形势家,一类是讲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阴阳
家,一类是讲军事训练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属于军事训练的
兵技巧类.
汉代的足球由娱乐活动变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这不光是性质的改变,
在方法上也有极大的变革.《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传了.唐朝人还看到过
此书.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蹴鞠二十五篇》有《域说篇》",
域说就是讲球门建筑规格的,仅此一篇,就可见全书内容的详尽.如果《蹴
鞠二十五篇》能从地下被发掘出来,对汉代足球运动的研究必将提供丰富的
资料.现在,我们只能从汉人的诗文中,寻求汉代足球方法的一鳞半爪,从
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代足球运动的面貌.鞠城就是球场,
汉代的足球场建筑都是很正规的:球场四周围有矮墙,球门象座小房子,正
面育看台,有阶梯,就象一座小城.《鞠城铭》就是刻在鞠城墙上的铭文;
全文不长,一共十二句.翻译成现代的口语就是:圆的足球方的场墙,这是
仿象阴阳的道理天圆地方.两边各有六个球门,一队有十二个人上场.比赛
时裁判长和副裁判,要坚决执行球赛的法章.不怀偏袒的私心.不因亲疏而
异样,完全是公平合理,谁也无埋怨的话可讲.球赛尚然如此,执掌政权更
该这样.从这几句铭文中,可以使我们知道,汉代的足球已是分队比赛,每
边有六个球门,上场队员是十二个,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有明确的球规
可循.这样的踢球方法,可以说已具备了现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足球当然要受到汉代军事家的重视.汉武帝的
大将霍去病远征塞外,在缺粮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踢球比赛.在实行征兵制
度的汉代,人人都有服兵没的义务;作为军事训练手段的足球,也受到一般
人民的重视.《会稽典录》上说:"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
家以蹴鞠为学."由此可知,汉未开展足球活动已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
(三)唐代足球改革和女子足球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的制球工艺,
有两大改进:一是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
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
成为气球.吹气的球,在世界上我国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
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
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汉代因为球是实心的,
不能踢高,所以球门是就地建筑,所谓"穿地为鞠室"就是这个意思.唐代
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
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
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
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高球门的射门,
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
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
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
王建有一首《宫词》,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寒
食节就是清明节,在这一天,我国古代的人们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都要
郊游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寒食的积滞.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
民间也有.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
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
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活动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
宋时期.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
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
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唐人康骈写
的《剧谈录》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
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一三鬟女子,年可十六八,衣装
褴楼,穿木屐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于是
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着木展,一
脚把 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于此可见当时足球活动的普
及.
(四)宋代的圆社与《蹴鞠图谱》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
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有个
圆社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
这事记在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
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上海博物馆藏一幅
元钱选绘的《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宋代礼仪中规定,朝
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怀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
场表演踢球.二是宋代社会上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
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
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
张明,蔡润等.此外,宋代社会还有一部分人以踢球帮闲混饭吃的.刘邢在
《中山诗话》中写了一个类似高俅式的人物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秀才,踢得
一脚好气球.他的官运不亨通,几年选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
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宫半职,但又拿不出钱财贿赂丁谓的门房求得接见.
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一天,丁谓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
三复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还丁谓,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他见了丁谓
之后,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
坠落在地.丁谓看了这种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复也就在哈哈大笑中
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高俅和柳三复都是踢球艺人中的幸运儿,靠皇帝和官僚的赏识,得了官
职.而广大的踢球艺人却是在社会压榨和饥寒中挣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
级,对踢球艺人是看不起的,称他们为"贱人","寒贱之子".虽然在喜
庆宴会上,踢球艺人的表演给官僚贵族们带来欣赏技艺的欢乐,但官僚贵族
并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对踢球艺人制订苛刻的罚则.罚则规定:凡是输球队
的队长,要在脸上抹上白粉,并挨麻鞭子抽打.两队比赛,总是一输一赢,
输者在表演了球技之后,还要受一番羞辱,这真是非人的生活.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
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圆社的人数
可能不少,许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天下称圆社"的记载.由此看来,圆社是
全国性的踢球组织.
宋代由于对足球运动的重视,足球运动相当普及,有关一些著述,如《蹴
鞠图谱》,《蹴鞠谱》和《事林广记 戊集》就是宋人撰写的.《蹴鞠图谱》
的作者是汪云程,《事林广记》的作者是陈元靓.这三部书中都用许多专业
术语,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我们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断绝之后,这些专
业木语已有许多难以辨识.但是从中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在宋代,足球是
最受普遍欢迎的娱乐活动."风流无过圆社","青春公子喜,自发土夫怜,
万种风流亭,圆社总为先."《蹴鞠谱》中的这些记载就是证明.踢球之所
以成为老少欢迎的娱乐,是因为这种娱乐既使人"精神爽","消长日",
"度永年";又可起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作用,即"健体安身可美","
肥风瘦痨都罢"."得此消闲永日,运动肢节,善使血脉调和,有轻身健体
之功."此外,还可以"善诱王孙礼义加",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在七百
年前,人们对于足球运动的娱乐,健身和培养思想情操的作用,已有如此充
分的认识,这对于足球运动的开展当然会起极大的腿进作用.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自
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
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几百个之多.《水浒
全传》上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
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
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
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
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
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
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
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
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
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关于我国古代的足球,除了有许多史籍的文字记载外,在一些文物图象
上也有反映.如登封县少室石阙上有踢球图,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图"
(图版3),元刻《亭林广记》上有蹴鞠图(图二),元代"足球纹铜镜"
(图版4),元钱选画《宋太祖蹴鞠图》(图版5)等.这些文物图象,从不
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足球活动开展的面貌.特别是"足球纹铜镜"图象,
在研究元代足球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足球纹铜镜"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这是一件以体育活动为花纹的罕见
珍品.铜镜背面浮雕的图象,是一对青年男女对面踢球,女子高譬笄发,作
赐球状.男子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小球
介千起落之间,球身隐约可见爪棱状痕迹,其形态十分逼真.
(五)明清足球的衰败与灭绝
我国元以前史籍上没有男女对踢足球的记载.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
散曲中才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
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
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
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
"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若道是成就了洞房惜王怜香愿,六片儿香
皮做姻眷."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从"足球纹铜镜"和元散曲中
所反映的事实可知,元代踢球娱乐的社会性是大大缩小了,它不再是节日的
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明史》
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
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
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
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
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
的事:"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
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
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
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
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
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
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
十倍.'"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宋代的足球艺人,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卖
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妓院中娱客了.
明代足球的社会性,虽然逐步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
料,还是不少的.如明社重画的《仕女图》有蹴鞠场面(图版6),《明宣
宗行乐图卷》中有观鞠场景(图版7),明王圻《三才图会》也有蹴鞠图(图
三).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象《红楼
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踢球,而且也只有一
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 汪
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踢球活动的描写.该书中说:汪士秀是庐州人(今
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
秀南游洞庭湖,夜伯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
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酒后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
那会踢球的老者象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
傍.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这是我们家
传的流星拐踢法."谁知汪士秀一脚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
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鱼
膘做成.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中有漏光,
下射长虹,犹如经天之彗,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如果把这一句
话移来形容我国古代足球发展的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国古代的足球活
动,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
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灭绝了.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寻找其灭绝的原因,大概育这样几条:
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
的娱乐.清王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
活动.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踢球娱乐的兴
趣.从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
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减低了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由自身的
娱乐活动转变成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狎巷的宴饮娱
乐,使足球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便不
能不趋向灭绝.
我国古代足球在清朝中叶便灭绝了.但是,几千年足球运动的影响,在
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清代冰上足球的开展,是古代足球发展的一个旁系.
我国北方民间还有踢石球活动.这些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遗迹.

变成现在的足球
中国人踢出去的